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研究
2015-01-31鲍育育
□鲍育育
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机制研究
□鲍育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更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道德基础。文章从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进而引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四大育人机制,旨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育人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育人机制
高职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就是文化育人。2004年,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着力引导和推进全国范围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得到重视。品牌是大学的名片,是实力的标志,高校的“品牌”并不专指“一流”、“顶尖”、“垄断”、“巨无霸”,而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某一层次与众不同的价值、信誉,特别是由质量和性质优势带来的社会认可程度,它具有明显的“度”的含义与“领域”的属性[1]。在新时期新阶段,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对于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创建文化品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当前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已成为高职德育工作者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根本,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把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必须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占领主阵地,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必须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必须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高职校园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使大学校园文化成为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一面重要旗帜,进而使得校园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才能真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迫切需要
校园文化对师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显而易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文化品牌更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力量。虽然,不同的校园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校园文化品牌,但它们的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是一致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校园文化品牌培养的正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如果说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使命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及文化品牌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也决定了我们只有占领校园文化这一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品牌以其无形的规范性约束着高职院校每个师生的行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对每个师生产生重要影响,滋养着师生们的人格,是大学重要的资源,更是一所学校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战略,通过有意识的品牌经营,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但仍存在如下不尽人意的现状。
(一)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忽略其合理定位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皆有打造文化品牌的意识,但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长期品牌培育的战略规划,文化品牌的定位欠合理,导致品牌定位过高或过低,无法激发全校师生对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的包装忽略其内涵体现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一旦形成,应当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全校师生对文化品牌的认同与忠诚。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仅重视文化品牌的包装,过分注重书面的总结和凝练,忽略了文化品牌内涵及价值的体现,打造的文化品牌就显得华而不实。
(三)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的宣传忽略其功能发挥
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一旦形成,即重视多渠道多形式地大力宣传,以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但却忽略了文化品牌育人功能的真正发挥,没有将校园文化品牌放在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环境下来实施操作,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功能的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就无法自觉成为师生的认同体而内化为自觉行动。
(四)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的共性忽略其个性特色
培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是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资源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资源。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皆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会形成带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打造自己特有的无可替代的校园文化品牌。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过分重视品牌建设的共性,却忽视培育体现自身校本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该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三个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2]。以该体系为核心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构建育人机制也需围绕这四个层面展开。
(一)科学调研,合理定位,构建理念先行机制
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品牌理念的树立是前提,合理定位是根本,而科学调研是必要的程序。定位合理的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提高品牌的品味,而且可以使文化品牌形象独具特色。一是高职院校要对文化品牌进行科学调研,既要借鉴商业领域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又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品牌的特殊性,立足于国情、校情,使其在全校师生心中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和忠诚。二是高职院校要围绕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展开合理定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文化育人,定位文化品牌,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展开,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发展相结合,使他们在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得到收获,从而建立起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归属感,增加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忠诚度。
诚然,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既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制定校园文化品牌的战略规划,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树立校园文化品牌理念,以高品位文化引领学院的发展,激发全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此,高职院校以定位合理的校园文化品牌为核心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高职院校战略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的互利共赢。
(二)注重内涵,整合资源,构建规范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个性、品质和功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种品牌价值看不见,摸不着,却蕴含着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精神引领和个性特色。一方面,品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历史的积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又服务于社会,作为教育机构,校园文化品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和思维模式,其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长期的,因而在文化品牌的内涵上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建立规范有序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按照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加强实践指导。
校园文化品牌一旦形成,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对无形资源即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行政管理等进行整合,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对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的利用率呈现最大化。品牌管理能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管理也应自觉遵循这一原则,制定适合校园文化品牌发展的相关制度,明确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发展规划、管理细则、队伍建设等等,以提高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三)整体推进,发挥功能,构建文化融合机制
校园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具有教育、展示、宣传、激励、导向等功能,优秀的文化品牌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的充分发挥,其文化因素对外界的吸引作用会越来越大,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因而,将校园文化品牌放在高职院校整体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践操作,倡导全员育人,必将有利于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功能的发挥。
一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品牌,势必会得到全院师生的认可与赞誉,并且渗透到全院师生的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这就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化过程。高职院校为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因而校园文化更是企业、区域与高校相互沟通认知的一条重要纽带。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有异于普通高校,这不仅仅需要高职院校准确定位,同时还需要将“工学结合”的行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上,并逐步形成旗帜鲜明的校园文化[3]。一方面,行业企业区域的文化繁荣和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引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行业企业区域的宏观环境而独立存在。因而,区域文化、行业企业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交织在一起,血脉相连,互为烙印,成为一个文化融合体,如城市日趋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开设的学术论坛、科普讲座等,无不融入这所城市高校的校园文化,已作为共享的社会文化资源,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品牌在校内外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校本文化,彰显特色,构建特色定位机制
广义地讲,校本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校本文化是指经过历史发展的积淀,一所学校逐渐形成并不断获得传承和充实的、可以长期主导学校发展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价值,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校本文化体现了学校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办学状况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体现了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4]。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彰显高职院校个性魅力的“名片”,它是高职院校校本文化资源集聚到相当程度的体现。首先,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品格,代表着高职院校的形象和地位,是一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标识,是难以被其他学校所模仿和复制的,是学校自身的核心发展力和校本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次,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根据专业特点、办学优势、发展定位等确立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方向,坚持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的同时突出各自的文化特色,挖掘校本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使高职院校在强劲而深厚的文化动力中走特色发展之路,获得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在专业化人才的视域越来越扩大的时代,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真正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这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育人机制,将对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起到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1]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研究,2011(2):102-104.
[2]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4.
[3]本刊评论员.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三)[J].求是,2011(23):114-115.
[4]陈洁.浅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理导航,2012(4):43.
责任编辑 韩云鹏
鲍育育(1970-),女,江苏兴化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大学文化传承与大学精神回归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编号:D/2013/03/107),主持人:鲍育育;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大学文化传承与大学精神回归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SJD880067),主持人:鲍育育。
G717
A
1001-7518(2015)14-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