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发展特色校园服饰的理论与实践

2015-01-31张劲英冯盈之

职教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学位服饰

□张劲英 冯盈之

高职院校发展特色校园服饰的理论与实践

□张劲英 冯盈之

服饰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价值观念教育和行为引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校园服饰的教育功能入手,挖掘服饰文化与大学教育的结合点,以服饰文化为载体潜移默化传达审美教育、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多元信息,是发展健康、活力、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探索的方向。校园服饰文化建设应该有广阔、细密的思考维度,通过服饰内涵提升校园品格、借助徽标元素传承社群文化、通过套系规划展现生活风貌是高职特色校园服饰文化建设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校园文化;校园服饰;高职教育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化之综合。除了护体、美观的基本功能,服饰还体现社会生活的秩序规范。服饰语言载荷着丰富的人文意识,是社会思想、文化诉求和价值取向的直观视觉传达。将文化精髓、行为教化融入服章之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认知优秀文化,发展良好品格与行为,树立高品位的审美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则体现服饰修德理文的社会意义,是为服饰的教育功能。

大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教育的关键时期。以服饰为载体引导学生的学习、思想与行为,是大学教育应该探索的方向。职业院校受职业性、实践性强的教育方式影响,校园文化氛围相对薄弱,更需要服饰这种兼具直观物质文化、隐性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来助力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

一、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分析

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御寒护体等实用性是服饰最原初的物质功能。随后,服饰又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之外衍生了审美、文化和社会伦理功能,形成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折射着一个民族、一个社群的人文风俗和历史传承。某种服饰被特定的时代、社会和民族所选择后,也会被赋予情感意义。培养后人对传统服饰文化精髓的心理认同,则是增强民族、社群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之一。

服饰还是社会礼仪的重要载体。中国自古以来崇尚服装制度,服饰在中国古代甚至是治理国家、建立社会秩序的基本国策方略之一。统治者用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来昭名分、辨等威、显贵贱,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职业的人穿戴的服饰从质地、款式、图案、色彩均做出明确规定。礼服制度的形成即是服饰社会伦理功能的一个显著标志[1]。如今,借助服饰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来区别阶级、维系伦常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服饰依然有代表个体自然状况(蓝领、白领)、级别(肩章)、职业(警服、军装)、活动意向(运动服装、表演服装)、个体情感(休闲服随意自然、家居服亲近放松、礼服庄重肃穆)的涵义。衣装饰品和相应的礼仪依然因为反映个人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念而受到重视。

二、校园服饰的教育功能分析

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校园服饰无论从文化演绎还是精神风貌上,都具有独特性。高校校园服饰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席位。大学学位服饰脱胎于西方宗教僧侣长袍,发展至今体系相对规范,是高校毕业典礼及其他重要庆典中师生的标准着装。服装史上著名的学院派风格孕育于英伦血统的世界著名高校,苏格兰格纹、绣徽章的西装、牛津纺恤衫等等经典造型元素连同其表现出的精英、保守的文化气质,借助名校的影响力和时尚品牌力量的介入,成为影响全球的着装风潮。

如今,高校学子的日常着装日益融入时尚潮流和社会风尚之中。然而,高校的知识环境、大学生的审美素养、青春朝气和生活方式等特质,依然决定了大学校园中的服饰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时尚的特殊文化现象。大学生的服饰折射着学校人文环境、规章制度、学科特点等个性风貌;大学生的智慧、青春和个性,他们的集体和团队精神,也呈现于学生群体服饰的整体视觉形象中[2][3]。反之,大学生服饰也是明确高校文化特色、潜移默化向学生传递审美、秩序和纪律影响的独特方式。

首先,从服饰的美学意义看,校园服饰有审美教育的功能。通过对校园服饰的引导陶冶学生高品质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懂得和体验到服饰美、提升着装品位,对帮助学生抵制低俗、非理性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会发挥直接和长远的作用。

其次,从服饰的伦理涵义看,校园服饰既可以包含纪律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发挥礼仪教育的作用。规范的校园服饰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制式整齐的校园服饰则是集体生活、团队精神的象征,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另外,服饰是人贴身的处世工具,服饰的选择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身处高校的大学生如果在正式步入社会生活之前,学习如何根据具体的场合选择相应的服装、注意内在心性修养与外在服饰形象的统一,无疑对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展现仪表风度、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从服饰的文化内涵看,特色校园服饰的推行也是融合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社群文化、塑造高校特征品格的重要工程,对服装类行业高校尤其如此。同一所院校环境中的学生在着装方面会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审美。学校的价值氛围、文化品格会积淀在学生的着装风格中代代传承,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追随也会延续下来。另外,服饰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服装行业类高校则是将服饰文化的精髓进行解析、传播进而完成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三、高职院校发展特色校园服饰的实践

中国传统服饰审美中有 “天人合一”、“秩序为美”等思想。服饰既体现人与环境的融合,又能够对周边文化环境带来影响。而且,服饰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衣着冠带的正容修德之效可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服饰的上述特点为我们寻求校园服饰与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仅以某纺织服装行业类高职院校(以下简称“纺服学院”)为例,对其特色校园服饰文化的建设经验进行探讨。这对于我们拓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思路,发展健康、活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具有参考意义。

纺服学院以纺织、服装、艺术专业为主要特色,以“修德、长技、求真、尚美”为校训。“尚美”在于引导学生言行文明、志趣高雅、引领时尚,更意在鼓励学生对自信、节制、理智等美好品德的向往;“修德”意在培养学生立德做事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做人做事的礼仪和责任意识的内容包含在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之中。美与德互为表里。纺服学院将纺织、服装专业教育与服饰文化传承、审美教育、品格陶冶和职业行为培养相融合,其特色校园服饰建设的基本框架是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场所、场合功能需要设计的三套不同类型的服装。

(一)毕业服:舶来品,中国风

1994年5月10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制定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惯例、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的决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学位服简样》和《学位服着装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开始确立中国学位服的规范体系。参照国际标准,我国学位服也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款式、颜色与世界惯例大致相同,本国和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纽扣和袖口图案上。学位袍的前襟纽扣采用中国传统的布制黑色“如意”扣,学位袍的袖口处,环绕绣(或印)出长城的城墙线,套头三角兜形垂布采用织有中国民族特色花纹的织锦缎制作,面料图案采用中国传统的牡丹花,取义富贵、吉祥。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范》,学位服限于学位获得者、攻读学位者及学位授予单位的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导师)在学位论文答辩会、学位授予仪式、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及校(院、所)庆、庆典等场合穿着。纺服学院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相关活动中无法使用《规范》中规定的学位服。然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规范》中的学位服是推荐使用,而且只对流苏等小的元素进行了规定。为此,纺服学院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位服饰规范,自主设计了“毕业服”,并从2012年起供学生毕业典礼穿着。

纺服学院的“毕业服”设计沿袭了欧美大学学位服饰的传统,服饰体系主要参照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位服规范,设计中加入了反映学院属性、特色的符号和更多反映中国传统服饰风格的元素。区别于学位服的校长 (导师)服、博士服、硕士服、学士服四种款式,纺服学院的“毕业服”体系包括学生服、导师服、校长服三套服装。与学位服体系一样,这套服装由帽、流苏、袍、垂布等四部分组成。帽与学位服一样为方型黑色。垂布为统一样式,但未按照学位服对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专业用不同的饰边颜色区分。学位服的流苏分为校长(导师)流苏、博士流苏、硕士流苏、学士流苏,纺服学院“毕业服”中流苏款式仅对校长流苏做了黄色的区别设计,导师和学生的流苏均为黑色。“毕业服”的色彩从中国学位服及纺服学院校标与校园环境的主色调黑、红、黄中提取。三款服装的袍均采用开襟、盘扣款式,细节装饰采用暗色织锦缎,传递出浓郁的传统气息。

(二)运动服:迷彩衣,潮流色

我国高校新生军训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军训时应统一着装,但对学生所着服装并没有硬性规定。纺服学院从2012年起开始为大一新生自主设计军训服装。军训服设计在色彩上采用明快、活泼的颜色。2012年军训服为蓝色短袖T恤、灰色运动裤和棒球帽,裤子膝盖处有拉链可脱卸,长短两用。2013年以来的军训服在延续2012年设计的基础上略有改变,色彩以绿为主色调,上衣为果绿拼接迷彩的长袖T恤,搭配迷彩运动裤和米黄色棒球帽。相比传统的军服式“橄榄绿”或“迷彩衣”由于色彩、材质、款式单一、陈旧,往往在军训后即遭学生抛弃,这套军训服体现了学生的青春朝气,在材质和设计上体现舒适、便于活动的要求,可以在军训后作为学生的日常运动装。而且,这套军训服的设计、制作均有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角色。

(三)职业装:工作装,职人姿

高职学生在实训、实习等场合已经有了穿着工装的需要。纺服学院正在学生中推进体现专业特色的职业装。雅戈尔商学院是纺服学院与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以校企合作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单位,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联系雅戈尔集团需求和企业实践,毕业生多就业于门店销售、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岗位。2011年,2010级雅戈尔营销“订单班”的学生穿上了由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定制的班服。这套服装由纺服学院教师设计,分春秋服和夏装,风格整体明朗,如女夏装为蓝色条纹短袖衬衫、黑色西服短裙,男夏装是暗红色条纹短袖衬衫、黑色西裤。2013年起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为雅戈尔商学院的毕业生量身定制了职业套装。体现专业特色的整齐着装,不仅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职业角色,同时有助于增加集体凝聚力。

制式服装设计之外,饰物搭配是校园特色服饰建设的一个关键细节。国外的大学毕业典礼是倍受重视的校园盛会。学生可以在学位服饰之外、佩戴表征自己民族身份的饰物,或者携带代表大学、学院的吉祥物。纺服学院在校园特色饰品设计上亦有尝试。2011年学院举行“学校吉祥物”征集大赛,各分院的学生设计、制作了反映二级学院办学特色的校园吉祥物。2013年,一款学生自主设计的毕业戒指“纺服戒”在学院微博上亮相,立刻引起全院师生的广泛关注。

四、经验与启示

综上所述,服饰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为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引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服饰文化内涵宽广丰富,校园服饰文化建设也应该有广阔、细密的思考维度,衣装饰品、规约礼仪、行为习惯,无不具有引导、营建的空间。如何开拓多元化渠道与方式健全校园特色服饰文化体系建设、展现院校独特魅力,仍有许多话题值得我们探索与推敲。笔者仅从纺服学院的经验出发,将其校园特色服饰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服饰内涵提升校园品格

特色校园服饰建设成为校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助于活跃校园文化整体氛围,同时能够将文化传承、审美教育、品格陶冶和职业素质培养充分融合,从物理、精神环境两个方面提升学校的形象品格。衣着冠带的社会教化功能不容小觑,学生对服饰美的需求与认同更使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相对容易引导。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多存在“共性多,个性少”、“重形式,轻内涵”、“重制度,轻行为”等问题[4];职业院校又多受院校历史、生源素质和课程特点等影响,文化氛围相对薄弱。以服饰风格营造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应对上述问题的一种尝试。

(二)徽标元素传承社群文化

纺服学院在毕业服的设计中加入了学院特征符号和中国传统服饰韵味,意在增强学生的母校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觉。毕业服与学位服的设计功能相同,是规范化的典礼服饰。国外学位服款式大同小异,但各个学校会在颜色、装饰等细节体现各自标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服着装规范》亦建议,学位授予单位如需在学位服上体现本单位标志,可在学位袍左胸前处绣(印或佩带)校(院、所)徽记;同时,亦可在垂布衬里处使用本单位惯用色。国内自主设计的学位服流露“中国风”并不鲜见。以像尽意是中华传统文化表情达意的突出特点,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特有的图纹、结构载荷着直观且丰富的信息——团花图案寓意圆润融通的理念、对称而平稳的结构折射对和谐圆满的追求——都适宜在典礼服饰中应用。中国美术学院的学位服款式即采用了中式立领、对襟设计,门襟的一字横扣数量分别呼应学士、硕士、博士的四、七、十年学制。纺服学院则在毕业服设计中既标识民族文化符号又体现院校个性特征。

(三)套系规划展现生活风貌

特色校园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份和学校生活的实际情况。仪表整洁是大学生服饰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校园服饰风格应以整齐、大方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展现大学生的文化涵养。大学生的活动场景相对丰富,需要不同类型的服装;大学生审美意识更为个性化、更注重服饰的设计和时尚元素,因此校园服饰特色建设中应该体现学生对美的追求、表现学生的青春和活力、赋予学生表现个性的自由。综上所述,系统、多套设计,在颜色选择等方面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制式着装之外鼓励学生在饰物搭配方面表达个性等等是较为平衡的模式。在服饰设计过程中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体验、创造,也是为学生激发兴趣、实践审美提供一个平台。

[1]杨国凤.论中国古代服饰功能的演变及文化意义[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150.

[2]邵素梅.学校文化的风景:服饰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8):25.

[3]朱光好,闫东.大学生服饰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2):59-60.

[4]邹世亭,李扬.新时期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途径探析[J].求实,2009(1):215-216.

责任编辑 韩云鹏

张劲英(1978-),女,河北唐山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冯盈之(1964-),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尚美修德——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服饰文化教育功能发展路径研究”(编号:WH 2014-A-001),主持人:张劲英。

G717

A

1001-7518(2015)14-0029-04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学位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