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动理论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2015-01-31刘甜甜

职教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高校学生职业

□刘甜甜

联动理论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刘甜甜

近年来,受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受到高校就业部门的高度重视。文章梳理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产生问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学生个体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联动培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为我国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断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联动机制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增长、增加就业、调整结构成为国际社会共识[1]。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为历史最高,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目前,为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通知要求从2014年起,各高校要负责编制和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的信息用于招生计划相关安排、学科专业的调整、教育和教学的改革等重要参考[2]。提高就业质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的科学性、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高校系统的职业规划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国内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相对落后,如何把握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高校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梳理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联动机制的建立提出建议。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联动机制的内涵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指学生在校阶段通过主动学习和学校的职业指导,积极主动的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两个要素:一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即确立职业目标及策略;二是学习,如从事与实现发展目标相关的学习活动,包括接受专业教育、自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参加有关的职业培训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高校学生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联动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即“联合行动”之意[3]。教育联动机制应是指教育活动中各种要素、各个环节的本质联系,是贯穿于教育实践全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运行体系。在职业规划教育应用联动机制,主要是在全校上下能够建立一个联动的工作方式,在纵向上对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全体师生建立协作关系,在横向上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联动进行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以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的工作机制。

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研究薄弱

西方很多国家很早就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受到西方影响,也开始研究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理论,如“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特性—因素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等。但是国内研究多停留在经典理论的介绍和借鉴阶段,这些理论的本土化的研究相对薄弱,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研究也不够系统深入。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单一

由于西方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早,体系建立完备,内容充实丰富。而在我们国家,很多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更多是应对面试的就业指导,不能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人格特质和职业环境探索等方面进行有效指导。职业规划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更多的是讲座、授课、报告,因人而异、分类指导相对缺乏。在实践方面,很多学校的实习活动都是形式化、表面化,缺乏必要的操作性强的体验性教学、社会适应性训练、团体辅导、职业咨询等,学生参与职业规划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惠及面不广。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纵贯一生的,应当是个人全程化和全员化的过程,同时又具有阶段性,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毕业生才需要辅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生涯发展任务。很多高校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人员配备不足,所以职业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针对毕业学生,而且由于教师缺乏经验,给学生的指导实效性不强,课程质量、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另外,高校内部多层次、分工明确、体系完备的教育体系还没形成,职业规划教育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效率不高,效果也不明显。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够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一)个体内部因素

通过对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求职准备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在找工作前的准备工作有几个显著倾向:首先,在对自我职业能力的评估方面,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估个人职业能力,或高或低,存在明显偏差;其次,在职业信息探索方面缺乏,学生关注的是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求职需求,极少考虑自身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最后,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准备不足,很多学生对职业定位没有清楚的了解,职业发展方向模糊,更不清楚入职前要进行哪些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锻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学生个体的规划意识淡薄,主观能动性弱,自我认知不明确,个体职业规划具有盲目性等原因,造成了职业规划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二)外部因素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是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从当前我国高校生涯规划开展情况来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承担更多的职责,但相关教育工作均处于零散、分化的状态,这对推动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十分不利。此外,学校与社会合作培养,与家庭合力培养的联动局面也没有很好形成。如何将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立体的、系统的,能够将上下、左右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联动的机制,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及个人作用,是推动我国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迈向成熟阶段的必然选择。

四、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联动机制

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联动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内部,应构建一个全方位参与的职业规划环境,包括学校职能部门、教师、教辅人员、学生等相关主体,形成集中指导与分层指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结合的联动培养。在学校外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共同进行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的联动机制。

(一)学校内部联动机制建立

1.学生个体与学校教育的联动。应对生涯规划个体要有很好的认知,应高度重视个人的生涯规划。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采取行动的方式和途径四个步骤。自我评估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学习、团体辅导、职业规划咨询、借助专业测评软件等方式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了解自己的特质后,要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在制定实现职业目标的行动计划时,要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实习、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学生与学校的联动中,学生个体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等待学校给予相关教育,应当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必要的学习和探索,以积极的心态探索自己的生涯。学生的生涯规划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特点,一年级为职业规划的探索期,这个阶段学生要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对口专业进行初步探索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二年级应当为定向阶段,这个时候要针对职业目标要求,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考虑继续深造或就业的选择;大三阶段是巩固阶段,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锻炼,如求职技能的提高,公司具体岗位信息收集,考研就业的准备等;大四是分化阶段,根据各自特点选择不同发展路径,针对岗位具体要求进行职业定位和入职准备,参加实践和实习,对职业发展进行必要准备。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探索,学校从理论辅导、专业测评、职业咨询、团体活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全程化、权威化的指导,学生与学校上下联动,这样不仅能够让职业生涯规划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有效推进。

2.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动。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应当建立起以招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校友工作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等多部门联动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其中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起主导作用,应当做好统筹设计,从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的设计、实施,推广出台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整体措施,做好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解读工作,协调各部门合作联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设计规划;教务处从课程的安排设置、组织教材编写、教学管理等方面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学生处、校团委组织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讲坛、竞赛和实践活动,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大学生科技园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校友工作处应当积极与校友取得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其次要重视分层教育,联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纵向联动的同时,高校还应当从学校整体、各院系、学生个体三个横向层面联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校做好顶层设计,院系是具体实施部门,学生也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联动合作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院系根据学校制定的相关教育文件,组织开展针对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如职业规划比赛、职业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撰写、职业规划工作坊和团体辅导等,提供更多符合个性发展特点的实践教育平台,保证学生获得更多职业辅导的机会。横向的分层联动,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二)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机制建立

1.学校与家庭的联动。家庭担负着学生成长和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家长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就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行为特点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参加相关学习培训,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和行动方案,并鼓励孩子付出行动。另外一方面,也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动培养。学校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通过家长座谈、家访等方式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为家长提供必要的职业规划教育学习材料和理论资料,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与家庭共同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合作培养方案,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动培养,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服务。

2.学校与社会的联动。学校教育须有一个与实践接轨的过程。理论与实际如何对接,是事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问题。高校应当探索校企互动交流机制,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可以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资源。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为学生传授职业经验。还可以通过横向课题研究、生产技术合作研发、实训地点共用、技术人员交流等方式把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资源引进校内,与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整合。另外,学校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通过企业走访、就业体验、校友访谈、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找准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在高等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明确自我的职业认知、职业定位,同时也让学生在结合自我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理性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发展和规划。但同时也让大学生明确,个人的发展与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的有机结合和联动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不断完善。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 056.html/2015-03-05.

[2]教育部:2014年起高校须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www.jyb.cn/2013-12-07.

[3]百度百科.联动[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T6zgBvoNlia-CVR90WfEKbFUS7kAwpX31s6 RjDkDV3gHtrYb2mwOQxIewG-vHJEFBArIng4UH W6qwXH6g8m2ZYDSIZmctL67-m6UdPWi/2014-03-19.

[4]郑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3:33-40.

[5]刘甜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研究与走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99-101.

[6]翟盈.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肓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34-37.

责任编辑 殷新红

刘甜甜(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动理论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编号:G201315),主持人:刘甜甜;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野生动物相关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2013010097),主持人:刘甜甜。

G717

A

1001-7518(2015)14-0022-04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高校学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