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职业教育太当回事
——漫谈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2015-01-31□刘晓
□刘 晓
别把职业教育太当回事
——漫谈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刘 晓
有一首儿歌,歌名叫做《种太阳》,其中的几句歌词印象很深,是这么唱的:“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颗,一颗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在这里,笔者不是想跟这首儿歌较劲,而是想借此谈谈由这首歌里渗透出的一种极端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
对于职业教育,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与功能,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想必大家从教科书或者近年来国家的政策文本与各级领导的讲话中见过很多,大致无非是关于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便翻阅一下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亦或是各级领导的讲话,大家便可深刻体会到我们的职业教育将要发挥如何巨大的作用?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要服务,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职业教育要扶持一把。诸如此类的定位比比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当前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强化似乎愈演愈烈。
诚然,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职业教育产生的那天起,其发展也无一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相互的能动关系,互相促进。因此,在全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良好态势下,我们必须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整体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似乎并没有真正实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功能。比如我们要服务发展方式转变,但现实中随着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技术技能要求呈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即中等技能白领和蓝领岗位需求减少,高技能要求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以及低技能要求岗位则需求较多。这意味着以往定位于中等技能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实际上则由于这次技能要求的分水岭带来的“挤出效应”走向尴尬。
回到学校内部,存在的问题比这种外部环境的困惑更使人纠结。在社会功能的强化下,职业教育盲目攀附于与企业的合作、“订单”等,致使不少职业学校现在变得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 “企业”或者“工厂”。固化的教学、封闭的管理、缺乏人文关怀的生活、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使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备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对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过度强化,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职业教育脱离本真的价值。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种过多强调职业教育这种社会功能的价值追求,是否说明我们的职业教育正在走着一条舍本逐末的路子?那么这个“本”是什么?是人才培养。同其它教育类型一样,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而我们现在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正在走向一种偏差,脱离了职业教育本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有之义。立足职业教育新的实践,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的职业教育改革,不难发现,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暴露出了把职业教育导向社会本位的极端功利主义、片面追求职业教育外部功能的“异化”状态的危险。这主要表现为,在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过度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育人本真;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强调“成器”教育而弱化了“成人”教育;在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了社会、企业的需求而打破了教育的发展规律……
反观当今的职业教育实践,都是以对“人”的忽视和“人”失落为特征的。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都是把学生当成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将来成为实用技术的高级“机器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职业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即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与技术的和谐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的特殊态度、行为和特征的同时,还要继续发展在普通教育中已经形成的为社会所认同的个性特征,从而为受教育者最终获得合适的岗位作准备。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还同样担负着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的功能,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不仅进行理论教学,更要激发受教育者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进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术教育,而是一种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只有教育与职业和谐统一,才能使人趋于全面发展。(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