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访福建化工学校校长张永强

2015-01-31苏福根马子悦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校园中职

本刊记者 苏福根 实习记者 马子悦

记者: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请您谈谈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您认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重心是什么?

张永强:众所周知,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数字校园建设的重心理所当然是教学的信息化,以服务老师“教”和学生“学”为重点,最终落脚点是方便学生学习,为泛在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和环境保障,这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特点。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能在网络空间独立学习,可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借助互联网络,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等;最后通过信息化教育,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掌握学习方法,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独立解决学习问题。

我校信息技术应用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的生态,真正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实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重点推广“混合式教学”,促进课堂“教”与“学”模式的翻转,即将“课堂”变“学堂”,老师由“演员”变“导演”。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辨、互助学习,课堂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自主安排“线上”自学,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由“重教学任务完成”转变为“重知识内化,重吸收效果”,实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目的。

记者:贵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数字校园的应用重点推广,能否谈谈您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学校为什么会选择“混合式教学”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张永强:“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经过调查研究,中职学生对互联网络的学习方法抱有兴趣,而对传统的“知识填塞”式教学,心生恐惧和厌弃,他们渴望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来改变自己学习的“命运”。

我们认为“混合式教学”能比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预期。第一,中职学生经历过9年的义务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知识技能;第二,人的智力发育有先有后,很多中职学生对高强度的灌输方式,有明显不适应性,不能像“颜回”那样“闻一知十”,需要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第三,加入信息技术元素的混合式教学,使同步递进的传统课堂,多了一个“线上”自主预习的时间差,这样可以缓冲不同程度学生的理解进度,对学习行为稍慢的学生,多了一个可以通过网络弥补和吸收消化知识的渠道;第四,混合式教学,着眼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是教会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学习方法,培养的是一种学习能力,靠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是不公平的,混合式教学具有教育的长效性,是更符合教育人性化的思想。

记者:与同类学校相比,贵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什么特色?

张永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是“2+1”的办学模式,即要求学生参加二年在校学习,一年社会或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缺乏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长期规划,学校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 《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未来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终生学习是常态,“一张文凭混一生”的思想将渐行渐远。

与同类学校相比,我校的“混合式教学”最大的创新特色,就是根据中职学校的学情分析,提出了“构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模式与传统职教模式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学习链的相对延长和信息技术的充分参与:不仅是在顶岗实习期间,甚至在毕业以后,学生都能通过网络进行继续教育、终身学习。

“2+1+N”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2”是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线上、线下”多方位的混合式学习,养成一种能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习惯;“1”是学生第3年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师生能依托网络,开展远程实习指导、理论补修等,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完成实习汇报、师生沟通、与工厂师傅在线交流等,这种校外工厂师傅现场指导、校内老师远程跟踪的“混合式工学交替”模式,是解决顶岗实习教学难点的一项创新;“N”是终身学习阶段,学生一旦入学注册,其学号就是数字校园的终生账号,学生毕业后随时可以登录学校数字校园,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并与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等。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为实现以“混合式教学”推动“2+1+N”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实践?

张永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那么何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乔布斯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而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未能产生出真正革命性的影响,是由于没有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唯一衡量标准,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没有?”我校提出的“中职教育信息化‘2+1+N’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观念,知识传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不再受时间地域限制,教育目标不再停留某个特定时期等,这些内容都会触及到原有“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为做好这项改革,我校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重视高端的引领作用,积极寻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帮助,在程建钢、韩锡斌等老师的亲自指导下,我校在数字校园顶层设计方面,是从学生自入校至毕业的整个教育教学流程入手,分析教育教学活动的诸多影响因素;以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为中心,体现的是“广泛共享、有效聚合、充分应用”的发展思想,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和部署,建设满足多种应用需求、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可选择性和可拓展性的数字校园。

具体的说,学校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实践。第一,建设能支撑“混合式教学”的教育信息化环境,这部分任务主要是结合学校信息化试点校建设,核心是以服务教学为目的的数字化校园;第二,开展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研究,这部分任务,主要是对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出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指南;第三是实践混合式教学,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转变,这部分任务,是要求老师根据混合式教学指南要求,开展针对中职特点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并收集实践数据,逐步完善混合式教学经验,形成具有可推广应用价值的教学模式。

经过辛勤不懈的努力,我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和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先后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手册》和《混合式教学活动指南》,这两份材料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对于混合式教学实践方面,我校教师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络课程,学生都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特别是第三年顶岗实习所建的网络对师生联系、校企联系、家校联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记者:作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贵校对自身信息化建设有哪些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下一阶段,学校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张永强:我校已建成支撑混合式教学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初步完成了混合式教学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尝试。展望未来,我校在信息化建设上,会按照既定的规划稳步推进,我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一个很值得一提的“三个三年规划”。

第一个三年规划:信息化的基础建设(2009-2011年):

2009年5月起,我校以“打好基础,扎实推进”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坚持软、硬件的标准化建设、制订符合教育要求的统一信息标准,实现对校园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的数字化改造,构建了一个能支撑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环境,实现统一门户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和公共数据管理。

第二个三年规划:教学信息化的应用 (2012-2014年):

2012年初我校确定了校园信息化第二个三年规划,创造性提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目标”,该阶段的重点是:以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为抓手,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教学理念下,通过自主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力,从而达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目的。

第三个三年规划:实现泛在学习理念(2015-2017年)

程建钢教授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传统教学将转变为混合教学,并最终向泛在学习方向发展。泛在学习又称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

我校的“中职教育信息化‘2+1+N’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终身学习纳入到教育规划,体现的就是一种泛在学习理念。因为我们深知,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中职学生还处在未成年人阶段,他们毕业以后在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学习或者得到学习上的帮助,我们的“N”设计,就是希望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伸出援手,为其知识进步和视野拓宽,实时送上教育的“及时雨”,使教育社会功效的“后显性”更加蓬勃辉发。

总之,我校历经两个“三年规划”的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大胆的尝试,有幸成为信息化建设先行者。但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在各级政府支持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才能全面实现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我校希望通过“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建设,完成我校的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福建省乃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单位,为“智慧厦门”增添教育的光辉,为海西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校园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