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2015-01-31雷成耀罗筱霖
雷成耀,罗筱霖
(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550001)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1],这是我国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规格的规定,也是各培养单位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依据。
全日制教育硕士与其他类型硕士最本质的不同在于其具有承上启下的教育可继式与传递性,培养目标的定位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践铸就全日制教育硕士良好的职业素质、过硬的教研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一、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构思考
(一)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理论思考
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全日制教育硕士有着特殊的要求,既要培养其具有始终如一的且一以贯之的教学态度,还要求其具有教育可持续激情支撑的教育自觉性,这就要求必须以实践教育为主导,以教育精神为动力,以教育研究为辅助,由教育实践入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实践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方能实现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新突破。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获取与培养过程中,其在施教者眼中是受教育者,亦是教育对象的客体,而就教育本身而言,全日制教育硕士则是教育认知活动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培养其实就是在这一教育活动主体参与系统化教育过程之中,由其自觉认知进而最终把握教育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过程。实践能力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这些未来终将为师者首先“成教于心”,其次“施教于民”的终极路径,更是这些未来终将为师者最终实现其人生理想的必由之途,实践能力是这些未来终将为师者的教育意识升华与再创造的输出过程。人类的实践在自然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样,教育实践亦要求一个合格的教育主体能够为教育对象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有益记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合格的教育主体能够唤起教育对象的自觉实践,并能够在自觉实践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对象的自身发展。
(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要素
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首先必须解决研究过程中的诸要素及其相关问题,然后方能就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实践能力培养绝对不能言之无物,教育内容不容许任何形式的空中楼阁,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确立教育内容与知识架构,这就是教育理念中的“what to teach”问题[2]。其次,教学实践技能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举足轻重的要素,教学实践技能是合格师资承前启后的必要技能,是合格师资上承高校所学,下启优质高效教育实践活动的桥梁。再次,教学与科研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对于一个合格的师资而言犹如双足一样不可或缺,教育与科研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长相通的。再次,教育评价能力亦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一个成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既应包括针对教育对象的教育评价能力,还应包括教育对象向施教者所进行的反向教育评价能力。最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问题是决定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保障。纵观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实践教学与实践培养的比重过低,就是实践教学与实践培养的手段过分单一,均无法达到将实践教学与实践培养演化成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高等级要求,这也就形成了实践缺乏路径支撑的尴尬局面。
(三)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问题思考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诸要素构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架构,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支柱。探析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还必须面对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端正教育观念的问题。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下,已经无须争论学术型人才与实践型人才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准学术型人才进入高等教育环节应该为进一步锻造出实践型人才打下坚实的根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接轨问题则是我国教育体系之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同时亦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断档式分野是目前能力培养模式过程中的拦路虎,如果基础教育变成了纸上谈兵,那么可想而知的是,高等教育必然会成为缺乏基础教育支撑的空中楼阁。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可持续培养问题是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过程中的另一重要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千校一面”与“千师一面”的问题,师资的同质化、同类化等导致了绝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缺乏教育特色与教育个性,究其本质实际上是缺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所支撑的教育创新意识。
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构思考
(一)教学思想意识与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模式
《礼记·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格物即相当于当下全日制教育硕士以实践加思考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对新时期现代教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输送至社会之前的预演,大量的教学实践最大化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学思想与教学意识;另一方面,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将教学研习转化为符合时代与社会需求的教育资源输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对教学思想及教育研究能力的增强,借以实现教学对象教学思想意识的真正内化,进而达到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思想意识及教育研究能力培养,且透过充分调动教学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对象对知识的主观汲取能力,在教学实践加教学理论的教育过程中培养教学对象的知识转化为研究成果的能力,进而在实训任务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学对象逐渐获得知识内化为思想意识的能力。
(二)教学能力实训任务培养模式
教学思想意识与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模式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与知识准备。针对高校中的教育硕士构建新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必须首先为教学对象打开正螺旋式的向上发展通道,然后方能实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高层次化与高素质化,在高层次化与高素质化的依托下方能实现实践型教育英才与创新型教育英才的大量涌现。在深化教学改革,健全教育机制的国内大形势下,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实训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与必然选择,“实践本位”思考下的“职能本位”分解的“职业本位”与“能力本位”赖以实现的实践过程,只能通过实训任务培养模式得以实现[3]。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能力实训经验来看,一般的教育硕士在初次参与实训的前10分钟即会将事先准备的授课内容全部讲完,然后会进入一个较为茫然的状态,针对教学能力实训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完整的课时实训十分必要,针对教学结构的时间掌控训练是教学能力实训的重点,同时,也可以在实训过程中为教育硕士设计突发状况,如课堂延时、课后答疑解惑、课堂讨论的组织等。教学能力实训的具体过程亦应由传统的教案、说课二元制改为教案、试讲、说课、受众评价、指导教师评价、教育硕士之间互相评价以及反思与升华。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全日制教育硕士所要求的能力已经不仅限于知识层面,还包括组织教育活动过程能力、教育与教学方法能力,乃至为师者的情感调控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念的熏陶。由此可见,全日制教育硕士更需要着重于其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有效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的手段都需要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能达成,诸如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及针对课堂学生的状况采取收放自如的调控等能力,都绝非单纯的某一科目的书本知识所能教授[4]。这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通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方能有效获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包括有针对性的教育学实践、教学方法实验与实践、心理学实践、教育科研实践等过程,上述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非在一个个割裂开来的过程中实现,而是要将上述各实践过程综合在一系列的整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同步教授,只有将上述实践整合同步进行方能取得教育硕士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上述过程的实现对于任何高校都将是针对其教材处理能力与教学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较为严峻的挑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全日制教育硕士所最为缺乏的,因为全日制硕士是由学校到学校的进阶式学习过程,从未接触过实践成为其学习与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为依托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解决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问题的关键。
三、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现路径建构思考
(一)多阶段培养模式路径
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为培养真正能够履行教师职责的合格师资提供了模式上的保障,继续研究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现路径将为模式的实现提供可达之途。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通常都会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针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在初级阶段,首先应为教育硕士树立起求知若渴的学习观,以实训任务教学模式促其以主动的姿态全方位地汲取教学相关知识,并在知识不断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专属于其个人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意识。中级阶段是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的过渡阶段,中级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教育硕士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的极大热情,并针对现代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研究视角建立起国际化的大视野,以多重视角透视化地审视整个教学过程,强调教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并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提炼,同时,实现教学过程中精髓部分的升华[5]。多阶段培养模式路径重在针对教育硕士的不同成长阶段对其施以不同的实践情境,高级阶段重在教学应用的实训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透过更为专业化的实践实现由学习观至教学观的彻底转变。
(二)多层次培养模式路径
在多阶段培养模式中还应渗透多层次的培养模式,以实现全日制教育硕士由“知本教学能力”的获得到“研本教研能力”的提升,最终再回到“能本教学能力”的掌握中来。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多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之中,以多层次培养模式实现更为紧密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其最基本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夯实其“知本教学能力”打下扎实根基,以深入教育领域内部探究其内部运作机制为主导,不断强化教学思想与教学意识的深度渗透,借以实现教育硕士的“研本教研能力”的升华。其更高层次的“能本教学能力”看似一种回归,其实则是在“知本教学能力”与“研本教研能力”层级递进基础之上的一次升华与再创造,“能本教学能力”的获取实现了由学术观到教学观的巨大转变,这标志着教育硕士已经渐变为合格的优秀师资[6]。多层次培养模式同时亦充分考虑到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差异性,在实践培养过程之中,为其提供多种不同的实践选择,以确保其在实践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下,其优势得以持续保持并能够充分展现。多层次差异化的实践能力培养旨在通过差异化培养,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可达成同样的教学发展,进而实现无差异化的成绩提高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终极目标。
(三)多导师培养模式路径
“多师架构”系指以一个导师为主在保证本专业学有所成的前提之下,所开启的多导师横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扩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所及的多个领域,从多个侧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知识层面、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教育素质等进行全面的提升,实现实践能力为主的复合模式培养,在大量实践基础之上塑造出一专多能的合格且更符合时代与社会所需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英才。教学最优理论认为因材施教与个别施教存在着更大的优越性,多导师培养模式正是给依托于因材施教与个别施教的教学最优理论一个实践的良机,使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得到更多的因材施教与个别施教的机会。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问,面对其极强的应用性,宜采用多导师制以强化教育硕士的实践应用能力、基础学科的实操能力以及跨学科的应用拓展能力[7]。全日制教育硕士兴趣差异性是多导师培养模式路径支持的最好实现途径,这就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就自身的兴趣发展提供了深入探求的可能。多导师培养模式将传统的导师指导制转变为导师的指定时间在线答疑制,实现了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前瞻式发展,最大化地提高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未来面向社会不断变化需求的高适应性,无论是保持学生的兴趣发展还是提高其社会适应性都是对实践培养模式的最佳补充。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一种已经具备了教育发展初速的惯性,使其能够依其既定轨道获得良好的发展。时代与社会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期待与要求越来越高,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诸要素亦较为复杂,应对的唯一方法就是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构建起围绕实践能力培养、发展、拓展的多阶段、多层次、多导师的培养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力求为时代与社会造就应用型教育英才,同时也为未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与专业竞争培养更为专业化且更具实践能力的能本型高阶教育英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研究既为学校构建一条切实可行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又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构建一条针对未来职业生涯具备无限可能的发展通途。
[1]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S].教研〔2009〕1 号,2009-05-20.
[2]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 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3]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8):13-15.
[4]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22-23.
[5]翟翔宇.美国生涯学院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32-34.
[6]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6-17.
[7]丁雪梅,甄良,宋平,杨连茂,魏宪宇.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