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评价:内涵、问题与对策

2015-01-31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德职业道德道德

栗 新

(周口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正确与否,不仅对教师自身修养起着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师德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教师善的行为,并使之逐渐形成善的行为习惯。

一、师德评价的内涵诠释

教师职业道德,也称师德,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循的调整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其他教师、学校、国家、社会等主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属于社会规范;二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包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等,属于心理范畴[1]14。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一定社会形态下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总括,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在教育过程中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教育劳动问题,以做好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和个性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如此重要,师德建设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师德评价常常被我们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主要方法。

“所谓道德评价,在伦理学上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善恶道德标准,凭借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等方式,对个人或他人的行为所进行的道德价值判定或判断的社会活动。”[1]22相应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道德评价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地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2]。根据教育评价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可以理解为:教师或其他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系统收集教师职业道德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价值判断,并对教师职业道德完善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过程。这里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同行以及其他主体,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二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是在系统收集教师职业道德信息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三是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价值判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性质,与其他教育活动相区别;四是揭示了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二、师德评价的可行性及其标准

有人怀疑,道德是内在的,师德能评价吗?答案是肯定的。师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教师职业群体应遵守的行业行为规范。如美国全美教育协会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都有对教师在工作中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款。当然可以利用这些条款对教师进行道德评价。再者,如果师德没有办法评价,那么社会上怎么会涌现出那么多的教师“道德模范”呢?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师德是不能量化的。如任重道认为,师道尊严不仅仅是恪守职业道德准则所能获得的,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个行业的基本要求。莫非要给不醉酒驾驶的司机、不受贿的官员加工资?说到底,这种额外的奖励是羞辱而不是尊重,是对师道尊严的扼杀[3]。吴文鹰也认为,师德是不能量化的,将师德与工资挂钩可能会使师德变味。如果师德能量化,那良心就可以用斗量?认为通过给教师绩效工资加分的方法评价师德,把金钱与道德结合在一起是危险的,因为教师可以用金钱与好评交易[4]。他们强调了“道”的抽象内涵,有意识地忽略了“道”具体表现的“德”,“道德”一词对其而言,则仅是“道”,“德”被虚化了。在他们眼中,道德为悬浮于人类之上的东西,因此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与神秘主义[5]。当然,这也告诫我们,在对道德进行量化和与工资挂钩时要慎重。

如果在教师师德建设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师德评价,那么它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可以细分为善恶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它们共同构成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体系。其中,善恶标准也是师德评价的最基本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行为和事件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使用的最基本范畴就是“善”和“恶”[6]28。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历史性。而素质标准就是从教师个体来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6]35。也即是人的一般表现:知识、心理素质、思想、意志、兴趣等。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6]40。对教师职责的评价往往是看教学态度是否认真、教学质量是否提高、对学生是否关心和尊重且热爱又严格等。在对师德进行评判的时候,应综合考虑三个标准,注意善恶标准的时代性。同时,还要兼顾教师职责和教师素质标准,坚持师德评价是为了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师德评价存在的问题

时下强调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单一的领导评价发展成为教师本人、学生、同行、学校、社会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通过分析发现,每个主体进行的师德评价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1.教师自评。其特点是让评价者进行自我总结,对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寻找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长处与不足,不断调节自身教育行为和心理状态,使自身的教育行为向师德目标靠近[6]。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数不少的教师不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不能全面总结自己的优缺点。教师之间虽然差别很大,但师德考核结果却不能拉开距离。

2.学生评价。学生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最为了解,参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无形中也对教师多了一份监督。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各方面的表现,特别能反映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有利于教师在教育行为上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去行事[7]。可能产生的问题:学生担心任课教师知道他参加了师德评价,而不敢如实给教师打分。学生评价不同的教师师德行为标准也不一致,给自己上课的教师打分高,因不了解其他教师,给未上课的教师师德打分出现评分低甚至不参与其他教师评分,致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

3.同行评价。同行评价主要是指在同一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同行教师一般内容要求比较深入系统、结构科学合理,专业性很强,因此,评价结果可信且可用,对规范教师师德行为、促进师德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事不关己”现象。教师们认为师德评价为一种形式,这也是师德评价最常见也是最易出现的现象。不关注被评价教师的实际师德状况,做“老好人”,每个教师都给予同样的评价结果,谁都不得罪。二是“拉帮结派”现象。部分教师把师德评价视为“维护自己权益”的工具,这种评价结果一般与教师奖惩关系密切。一旦出现这两种现象,评价就会形同虚设。

4.学校组织专家评价。地方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的主管单位,担负着教师遴选和淘汰等“高风险”的决策职责,对教师师德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组织专家对教师师德评价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上级“专家”评价专业领域内的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悖,也可能出现师德评价过程的腐败。如果请校外专家协助学校师德评价,容易脱离教师工作实际。如专家对教师工作实际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沟通困难或信息不符,而且花费较大,评价效益和评价频次受限制。

5.社会评价。一般认为,公民、学生家长等社会公众人员参与教师师德评价,目的在于学校质量信任和绩效问责。不过,社会公众通常被认为是学校教育实践的局外人,不了解教师师德状况,很难充当教师师德评价主体。学生家长应当成为教师师德评价的主体,直接参与师德评价。有学者对广西中小学进行师德评价问题调研,报告显示家长对师德认识不够全面[8]。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师德关注的焦点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家长的功利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素质标准和善恶标准的忽视。调查还发现针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修订版)》明文制止的“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以权谋私”等,一半以上的家长表示可以或基本可以理解,这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缺失,同时也表明不同人师德评价的着眼点不同。

四、改进师德评价的建议

鉴于师德评价可能存在的误区和争议,以及各个评价主体进行师德评价的优势与不足,建议在师德评价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慎重对待量化师德评价。在评价时,要从个人成绩、日常表现等方面考察。如果一味地将师德评价纳入教师量化考核的范畴,也是一种学校管理上的形式主义,是一种懒惰的管理方法。其次,明确师德评价体系。对待不同学校和不同地区的教师群体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如对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中学生评价比重就应大于中小学教师师德评定。各地中小学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本校的、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价方案。最后,优化评价方式。利用多元主体评价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编制教师评价方法与评价主体的交叉分析框,根据不同群体对教师关注点的不同,赋予其不同师德评价方面权重。在进行师德评价前,还要对评价主体进行师德评价意义与方法的指导,如引导同事间坦诚合作互评。

师德建设十分重要,但作为其主要手段的师德评价却是敏感且滞后的,如何让教师拥有师德理想并自觉遵循师德规范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

[1]卢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文秉模,汪应峰.大学教师伦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76.

[3]任重道.量化师德是在扼杀师道尊严[N].东方早报,2009-09-29(A31).

[4]吴文鹰.师德也可以量化吗?[N].珠江晚报,2009-09-29(A2).

[5]喻婷.增强中学教师师德评价实效的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78.

[6]高凤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7]王斌林.教师评价方法及其适用主体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1):41-46.

[8]钟海青,卢辉矩.广西中小学师德评价问题调研报告[J].教师教育研究,2008(3):48-51.

猜你喜欢

师德职业道德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