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生金融与中西部农村留守妇女权益之保障

2015-01-31王道春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生金融机构妇女

王道春

(湖南警察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长沙410138)

当今,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众多妇女被迫留守乡村。民生金融①民生金融,顾名思义,是指直接服务于民众生存、生计和生活的金融。民生金融面向全体公众,不过,其服务对象有侧重,主要为有较大金融服务需求但居住相对分散且投资风险高的弱势群体;服务覆盖全国,重点是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服务内容涵盖改善民生福祉和发展民生经济的各个领域,如关乎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体卫教、就业、投资、“三农”等各方面的金融需求,都是其服务内容。参见胡海峰、赵亚明《我国民生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7期。产品的短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文化程度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留守妇女生活身处困境,家庭负担沉重,亟须民生金融积极介入。

一、中西部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虽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各项举措纷纷出台,但是留守妇女生活尚未根本改观。结合学界观点及调研,留守妇女所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家务繁重

中西部农村,男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而因照顾小孩和老人的需要,大量农村妇女被迫留守家中,从事较为繁重的农活和烦琐的家务。湖南、四川、江西、贵州等南方地区多丘陵山地,耕种条件差,地块小,大型机械难以派上用场,不少地方依旧是原始落后的农作方式,劳动强度大。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水资源极其缺乏,土地贫瘠,往往广种薄收。河南、皖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适合大型机械作业,但强度不轻,且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高,农民常增产不增收。这些让她们不堪重负,一些留守妇女甚至做出过激举动②2012年3月27日,四川大竹县月华镇年仅27岁的留守妇女唐成芳,用农药毒杀自己3个年幼的孩子,自己也跟着服药自尽,所幸的是因抢救及时,没有酿成悲剧。参见2012年4月1日华声在线报道《“留守妈妈带儿自杀”,背后之痛谁人知》。。

(二)普遍缺乏安全感,心理负担沉重

众多男劳动力外出务工,经济宽裕的则举家搬迁城镇,农村“空心化”呈加剧态势,大量农村家庭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有的仅有妇女和儿童。由于农村治保力量的单薄,农村基层组织的软弱与涣散,农村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留守妇女屡遭性侵、盗窃、抢劫、抢夺之侵害,促使她们较非留守妇女特别缺乏安全感。

同时,待守家中,与丈夫两地分居,聚少离多,留守妇女心理压力较大。农活繁忙,让其无暇顾及老人与孩子,她们担心孩子学坏,担心老人生病;丈夫在外,夫妻别离,留守妇女又担心其安危和婚姻危机。总之,诸多担心让留守妇女心理压力沉重。

(三)孩子教育不能胜任,生活单调枯燥

大多数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文盲、半文盲比重大,辅导孩子学业力不从心,对孩子的教育基本处于放任状态,一味托付于学校,大多数留守家庭孩子成绩较差、纪律差。如此,双差的孩子又深深刺痛留守妇女,让她们充满苦恼与无助感。

农闲时期,留守妇女生活大都单一,主要靠看电视、逛街打发时间。部分留守妇女沉湎于麻将、纸牌等赌博中,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让她们非常苦闷、无聊。

(四)缺乏一技之长,多从事低附加值劳作,致富无门

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大,无一技之长,中西部留守妇女大多只会从事种植业之类低附加值劳动,依靠土地刨食(当然也有头脑活络从事第三产业的,但数量极少,且多为大中城市、乡镇周边地区的)。南方留守妇女主要种植水稻,北方则是种植小麦、花生、棉花;家庭副业南北方相似,均以鸡、鸭和生猪喂养为主。农闲时从事第三产业,或帮人打短工。付出与产出的失衡,致富无路,令不少留守妇女十分苦闷。

二、民生金融资本短缺——留守妇女身陷困境的主因

中西部农村留守妇女面临上述种种困境,原因较多,主因当与时下农村金融机制薄弱、民生金融极不发达密切相关。

(一)民生金融在中西部农村的发展现状

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尚未消除,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正在被日益边缘化。城市犹如巨大的虹吸管,农村人力、物力、财力正大量被抽走,农村如同被抽干血的老马,羸弱不堪。受资本逐利影响,民生金融很难眷顾农村。具体表现为:

第一,金融机构网点少,农户贷款门槛高。首先表现在农村欠发达地区金融网点布局少,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很难惠顾。相较城市,农村地区人财物欠集中,市场不发达,物流、资金流、人流小,交通闭塞,这对追求规模效应的国有大型银行显然不适合。股份制商业银行天然的逐利特性、农村狭小的市场和微薄的利润很难让其发展。放眼中西部农村,莫不如此。目前,服务于乡镇金融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和少量的农业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网点少,导致农民存汇兑极不方便。譬如,若农民工在外地务工,工资卡为建设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卡,其回家取款就非常不便。虽然银联卡为一卡通,但跨地区跨行存取款费用较高。若其在务工地将钱存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也很麻烦。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在大城市网点少,大多集中在城乡结合地带,农民工前去存取款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邮政储蓄银行因降低成本、减员增效原因,网点被裁撤不少。中国农业银行为国有大型银行,规模大,在落后的乡镇很难生存,网点也不多。其次,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专业化中小银行资金量小,规模不大,在支农方面常力不从心。譬如,每到春节期间,许多乡镇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所遭挤兑一空。此外,由于吸收存款少,这些中小银行在放贷上也是慎之又慎,区别对待。在乡镇,农户贷款需符合商业担保机构的担保条件,需提供适格担保物,或有合适担保人。经济条件差的农户显然被排除在外。农村住房位置偏僻,价值不大,而且多数留守妇女只有一处房产,因无其他有价担保物,贷款时常被拒之门外。近年来,国家虽推行小额贷款,但僧多粥少,即使能贷到,也是杯水车薪。

第二,民生金融产品单调。建立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乃民生金融之根本,然当前的民生产品局限于银行业。实际上,应大力开展保险业的产品创新。在应急救灾、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险等领域,尤应大力推广。当前我国的保险业极不发达,区域差异显著,中西部地区远落后于北、上、广等大城市[1]。另外,保险产品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车险和寿险占主导,服务于农村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多样性保险产品缺乏,不能满足她们的金融需求。譬如,现在农村只有新农合大病医疗险,农村养老保险尚在试点中,一般财产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失业保险、生育险、工伤险等在农村均未普及。除此,农产品期货交易、证券、债券等更是城市的专利品。除务工外,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少。

第三,相关的配套财政政策短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上,在农村,目前只有少数几种贷款如信用社的农户小额贷款、助学贷款等获得的利息收入,可免征营业税,其他优惠则被剔除,影响了金融支持的积极性。在金融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涉农贷款等方面,国家虽出台了配套的财政政策,但因不少落后农村地区的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政策落实大打折扣。在金融支持农村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上,配套财政也多有缺失,致使金融支持民生发展的成本较高,挫伤了金融支农的积极性。

第四,民生金融利润薄,商业银行放款乏激情。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度落后。民生领域关乎的对象几乎都是弱势群体,他们基础差、底子薄,极度需要获得启动资金支援。比如投资果园,承包山林、鱼塘,开设超市,兴办小微企业,从事养殖业等。众知,这些产业与农民息息相关,也是农民主要和熟悉的投资对象,但是,这些产业共同的特征是所需贷款不多,且产出收益小,附加值不高,有些甚至是周期长,见效慢,比如承包山地。另外还有些风险较大,比如从事养猪业、水产业等,这些行业周期性波动明显,受市场或自然条件影响大,风险高。基于此类因素,营利为上的金融机构很难有放贷的激情。

(二)民生金融资本短缺加剧了留守妇女的困境

民生金融在中西部农村发展缓慢,资本短缺的现状加剧了留守妇女的困境。

1.留守妇女农活、家务沉重,金融缺位难辞其咎。留守现象的产生与农村用工市场狭窄、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农民致富无门紧密相关。青壮年男劳动力大量走出家门,远赴异乡,留守妇女只能独自承担沉重的农活与家务。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虽适用于山区农村的农用小型机械不断被开发出来,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是购买机械需要一定的费用,大多数留守妇女经济紧张,丈夫的打工收入通常只能维持正常的家庭开销,无力购买插秧机、耕田机、电动打谷机、碾米机等农具。这些机械尽管大多已经被设计得很小巧,留守妇女搬运起来依然很费劲。资金缺乏,留守妇女无力雇工。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农村劳动力成本也加速提升,雇工工资一般为每天150~200元,且还不包括生活开销。即使能支付,现今农村农忙时也很难找到雇工,因绝大多数劳动力都已外出。如此,雇工工资加速上升,大多留守妇女难以承受。繁重的家务与农村养老及托管机构缺失密不可分。留守妇女的家务主要是养老扶幼。就养老而言,年轻留守妇女负担不重,其公、婆大都还是主要劳动力;最苦的是35~45岁的中年留守妇女,她们一般需要照顾2~4个老人:丈夫与自己两边的老人。自己父母如有兄弟姊妹照顾尚好,最难的是自己无兄弟的,即所谓“养女户”,留守妇女就得照顾4个老人。还有,中年留守妇女家的老人大都年事已高,很难完全自理,特别是大病期间。中年留守妇女大都有一两个孩子,个别有三四个,正处于学龄阶段,有的能做点儿家务,减轻留守妇女的负担,但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读书,只能在寒暑假期间帮衬点,因而平常的劳作、赡养老人全仗留守妇女一人之力。当下,农村的养老机构、托儿所较为稀缺,特别是前者。由于政府补贴少,加之养老机构普遍盈利性差,以致绝大多数金融机构敬而远之①养儿防老观念在中国老人身上早已根深蒂固,农村更甚,有儿户老人绝大多数不愿意呆在福利院,以致很多地方即使兴办了福利院大多也房屋空空,福利院经营很是惨淡。。托管机构情形稍微乐观点。这些年,农村的托管机构如雨后春笋,不过,因托管费用较城市低廉,导致托管机构在硬件、软件上与城市不可相提并论,大多存有安全隐患,工作人员素质也亟待提高。由于托管机构在农村小、散甚而乱的情形大量存在,加上收费不高,利润微薄,金融机构一般不会放款给这些机构。可见,农村务农、养老、托管的现状,金融支持不足是主因之一。

2.金融机构难以普惠农村教育培训机构,留守妇女无力脱困于子女教育。子女教育是压在留守妇女身上的又一重担。留守妇女,尤其是中年妇女,面对孩子学业上的困惑,她们大多无力解答,只能将孩子托付于学校[2]。众所周知,中小学任课教师基本是担任2~3个班的教学工作,班主任也有至少1~2个班的上课任务。除了教学,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琐事,也需赡老抚幼,其精力毕竟有限,要他/她一一辅导几十乃至上百的孩子学业,这不现实。时下,农村地区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少,主要分布在县城。个中原因笔者以为:一是农村家庭孩子数量较城市要多,农民经济条件、精力、教育观念相对均不如城市,对孩子的教育舍得血本投入的为少数,以致一般不会将孩子送专门培训机构予以辅导;二是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收费大多比较高,因其办学需支付较高的成本,如房租、工资、广告宣传费、水电费等,高昂的办学经费吓退了不少捉襟见肘的留守妇女;三是生源的短缺也让培训机构难以立足于乡镇,相对而言,县城经济发达,人员密集,钱财聚集,居民大都子女不多,文化素质较高,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相应地,培训机构自然愿意于县城求发展。同样,金融机构也只会贷款给城市的培训机构——有生源和信用,而拒绝放贷给立足于乡镇的机构——担心贷款打了水漂。在教育方面,目前政府的精力主要放在改善农村基础教育上——修建教学楼和宿舍、提供中餐补足、培养师资、改善教师待遇条件。政府兴办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很少,基本是靠社会力量,政府只起引导、鼓励和监督作用。这样,孩子的教育问题始终是留守妇女一块心病。

3.金融支持远离,留守妇女专业技术培训欠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业为低附加值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投入劳动成本大,收益低,与其缺乏专业技术有重大关系,中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尤甚。这些留守妇女大都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毕业后直到结婚生子,极少受过专门的农业技术培训或其他专业技能培训。与教育培训机构一样,农村专门的技术培训点也很少见,这些机构多在县城或大中城市。缺乏金融支持,留守妇女无力培训;培训点少,远离村庄,不能照顾家人,留守妇女脱不开身去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留守妇女找不到对口的培训。当然,其他因素也制约了留守妇女主动参加培训。如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影响,留守妇女不愿培训;文化程度低,留守妇女缺乏自信,不敢去培训。

4.金融机构对民生供血不足,使得乡镇企业纷纷“贫血”或倒闭,留守现象加剧。留守妇女现象的产生,金融机构不作为脱不了干系。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缘于农村就业无门、致富无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留守现象极少,得益于红火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吸收了附近相当数量的农民工。留守现象的大量产生发生在最近20年间。这期间,交通偏僻、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经营管理不善,中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乡镇企业都被击垮。以湖南省洞口县石江镇为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江镇乡镇企业非常红火,这里工业体系较为完整,造纸厂、毛巾厂、瓷厂、电厂、氮肥厂、无线电厂、火柴厂、竹器厂、水泥厂、煤矿等厂矿林立,厂子大小不一,小的几十人,大的几百到千人不等,工人基本来自周边农村。工厂的欣欣向荣带动了整个镇的经济,彼时,根本没有留守一事,民风淳朴,社会治安和谐有序。然此景昙花一现,90年代末镇上工厂倒闭一空,无一幸免。这些工厂倒闭的根源在于上述因素。其中最关键一点是金融不能给企业及时输血。譬如,上述企业中,尽管大多数关门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交通不便、成本高,但有些企业却完全可以进行技术更新与换代而起死回生的。例如某无线电厂,人员不多,规模不大,但产品在当时小有名气,倒闭的原因是金融支持不足。该厂由于经营失误,造成产品积压,坏账增多,贷款被用来支付工人工资,挤占了生产流通资金,进而无力还贷,自此,陷入恶性循环,金融机构不再向其发放贷款。资金链断裂,引起工厂人才流失,无力更新技术,产品无法更新换代,于是欠账增多,最终被市场竞争的洪流淘汰。试想,若当时金融机构在工厂极其困难时及时提供充分的资金扶助,也许境况会大有改观。

三、大力发展民生金融,切实帮助留守妇女脱贫解困

当前,中西部农村地区,许多农村留守妇女仍在困境中挣扎。要切实帮助她们解困,需多管齐下,其中,大力发展民生金融应为首选。当然,民生金融在国内发展还不充分,特别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尚存不少问题。为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留守妇女等群体,立法机构、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与完善民生金融方面的政策、法律与制度。当务之急是:

第一,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整治农村金融乱象。当下,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各种小型、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在服务民生领域较为混乱,引发了许多矛盾和事件,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譬如,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问题,融资中的非法集资、诈骗问题等催生了不少社会问题,留守妇女因文化低,识别能力差,加之贪小利心理,不少人上当受骗,血本无归,“湘西特大非法集资案”“吴英非法集资案”等案件最为典型。根治这些金融乱象,迫切需要相关法律与政策的规制,做到依法对民间资本予以引导、鼓励与监督,确保其在服务民生领域上健康发展,以彻底整治农村金融市场。

第二,降低留守妇女贷款的门槛,提高贷款信用额度。国家在保障民生上出台了系列政策,在民生金融上也是如此,如大学生助学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农户小额贷款的纷纷推出。这三种贷款中,前两种为无息贷款,由国家财政贴息补贴,后一种是低息贷款,这些便民、富民贷款措施的及时推出,对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农民创业有积极意义。然而,获取领取这些贷款有诸多限制,并非人人可为。以农户小额贷款为例,其主要限制为:借款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最高不超过5万元,且获取这些小钱,借款人须提供合适担保人或抵押物。因此,为保证留守妇女获得必要的贷款,应调整现行小额贷款制度。即只要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期限可最高延长至10年,贷款额度最低为10万起点,最高不超过50万,同时对经济有困难又确实有创业能力者,为减轻其负担,应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参照大学生助学贷款模式,由国家财政贴息补贴,或参照公积金贷款制度,由借款人分期付款,利息低于同期商业贷款。

第三,在涉及民生金融业务上推出保险保证制度。当前民生金融于农村不活跃的主因是农村民生金融风险大,农村信用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机构作为盈利实体,回避风险无可非议。鉴于中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大都属于弱势群体,经济实力较差,为保证金融机构投资有保障,国家应尽快出台保险保证制度,以分散、分担投资风险。为此,各级政府也应积极作为,建构一批政府性担保机构,鼓励、引导与规范民间资本介入担保市场,壮大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力量,给予再担保系列优惠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保险、担保机构的联姻,确保留守妇女能够得到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放心开展存贷业务。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有责任建立涉及民生金融的业务风险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应涵括预警、监督、分担、注资、贷款豁免等环节和内容,切实做到金融风险最低化。此外,针对无适格抵押财产但又急需资金扶助的留守妇女之类农户,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可组织农户以联保的方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①目前中国农业银行推行这种贷款方式,主要适用于确定的信用村村民、建立了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增信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公司+农户”方式带动的农户,以及联保小组内成员以家庭财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进行了反担保的农户。。农户联保一般采用“自愿组合、多户联保、责任连带、风险共担”的原则,由一定数量(一般要求5户以上)农户户主自愿组成联保小组,无须财产等抵押物及办理抵押手续(不过需要诚信证明),然后由金融机构对联保小组成员一起发放信用贷款。这种形式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正积极推行,实验效果较好②截至2009年4月22日,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已为浙江省联合保证担保贷款的上千家农户提供了生产经营急需的融资需求,累计发放贷款1605万元。参见《农行浙江推出农户联合担保贷款 农户可同时授贷》,http://news.zj.com/detail/2009/04/23/1114811.html,访问日期:2015年2月12日。。

第四,在投资项目上给予金融机构以财税优惠政策。农村留守妇女需贷款的项目大多属小微、多样型。譬如,购买农资、生猪养殖、水产开发、开设超市与家庭作坊,从事运输业等;而与农村留守妇女有关、影响面较广的民生项目则大多回笼资金周期长、风险大。比如,投资农村福利院,兴办托儿所、幼儿园、电影院,景点开发等。前一类项目笔数多、金额少、利润薄,金融机构不愿参与;后一类项目金融机构往往望而却步。因而,为刺激各金融机构投资的积极性,国家应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如税收减免、风险补偿、资金匹配等,做到让金融机构“堤内损失堤外补”,放心于农村所投资项目。

第五,在乡镇增设网点上给予大力支持。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少,除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邮政储蓄所及农业银行在乡镇布点外,其他金融机构很少,致使留守妇女存取款颇不方便。为此,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扎根乡镇。首先,应鼓励、引导国有大中型金融机构如工、农、中、建四大行在乡镇增设网点。为保障其正常运转,弥补亏损,中央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减免,在财政上以专项支付作为补贴;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金融机构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应在水、电、办公场所、通讯、交通上提供便利,在治安上给予保障,让金融机构留得住。其次,鼓励省属地方金融机构如城商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托租赁公司在县乡布点。小型、新型、专业化的金融机构较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具有机制灵活、转型快、服务质量好、放款快、免担保的优势,非常适合农村地区;不足是宣传不够,农民对其了解不多,且运行机制尚欠规范,贷款利率高,风险大。因而,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导与监督,能让留守妇女敢于贷款,能还得起贷款。

第六,制定、完善农村房地产确权法律制度。依据现行法律与政策,农村留守妇女大多不符合贷款条件,农村房屋不能上市自由买卖。依据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家庭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不得流转。如此,农户在办理贷款时,其最值钱的房屋及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均不能做抵押物。政策法规的初衷姑且是好,防止土地过分集中,给农户最后的安身立命提供法律保障。不过,一刀切式的做法值得商榷,而且现今弊端频现。譬如,现在农村撂荒现象严重。30年不变的集体土地承包制让已婚妇女无地可耕——承包地在娘家;让离婚女失地——承包地在前夫家;让想种地的农民无地种,不愿种地的农民成为累赘;它堵塞了农民信贷渠道,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改革现行不合时宜的集体土地承包制和房屋产权制度,真正实现农村房、土地大流转成为首要之务,且意义重大——房地流转获得的收益既可以帮助留守妇女家庭解决种植、养殖业及厂房、机器、设施的生产性资金,还可以为其提供从事客、货运输和商业经营,以及改善住房、承办婚丧嫁娶及医疗教育方面的必需资金。

第七,开发、壮大存量金融资源,有序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活跃。目前,农村资本短缺,与农村金融市场不活跃息息相关。中西部农村相对城市地广人稀,人流、物流不发达,经济总量小,大规模让各种金融机构参与进去,既不必要也不现实。眼前可行的方式是开发利用现有金融资源,经济发达农村可适量引进大型金融机构。农村现有的金融资源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少量的城商行和大型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包括留守妇女在内广大农民最为熟悉,它们在各乡镇历史久,网点多。不过,除农业银行外,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实力较弱,吸收存款能力较差,常遭挤兑,而且管理较股份制银行、国有大中型银行欠规范,现存问题颇多,在支农上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以致部分弱势留守妇女很难获得急需的贷款,即使获得,数额也有限。为此,笔者建议,应大力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扩大其融资范围,让其股权多元化,广泛吸收民间资本,特别是吸收城市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范畴内,实行利率自由浮动,壮大其实力。放贷时,则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加强严格监管、防范风险为前提,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切实做到便利贷款,减轻留守妇女、农村中小业主贷款负担。针对股份制银行、国有大中型银行网点少的现状,前已论及,此处补充一点:乡镇经济实体较弱,这些大型银行宜在各乡镇开设“24小时自助银行”网点,增设ATM机,方便农民存取款,可2~3个乡镇布局一个支行,支行设在交通方便、距一般农户家10公里以内为宜,毕竟大多中老年留守妇女文化低,不会操作ATM机,或对其有怀疑、排斥心理。

第八,设计、推出符合农村留守妇女特性的金融产品与工具。中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专业理财技能不高,经营项目规模较小,贷款需求呈现多样化、小微化特性。故,服务于民生的金融机构设计、推出支农、助农金融工具和产品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力求设计、推出的产品与工具既能符合多样性需求,又能兼顾赢利与安全,做到民生金融社会性与盈利性的有机统一。

此外,针对留守妇女的实际,各金融机构在服务时,应转变观念,对民生金融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是金融机构开拓创新、做大做强、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回报社会、服务民生、履行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因此,金融机构在服务留守妇女等民生时,应转变服务理念,平等相待,力求服务流程便捷、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

四、结语

中国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因各种因素使然,留守妇女问题依然严重,她们中大多数生活还很困窘,这一境况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仍会存在,根治它需要举国之力。依前言,当前农村民生金融不发达是制约留守妇女脱困的主因之一。因此,为解留守妇女之困,民生金融应先行而且可以先行。

[1]胡海峰,赵亚明.我国民生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22.

[2]叶敬忠,吴惠芳.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41.

猜你喜欢

民生金融机构妇女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