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
——《雷雨》教学案例
2015-01-31刘薇薇
刘薇薇
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
生:周朴园爱鲁侍萍,因为家具都是以前的摆放,并且他还记得侍萍的生日,因为生周萍,侍萍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他都保留着。过了三十年仍然念念不忘这个人,肯定是爱她。
生:周朴园一再追问鲁待萍的下落。问她的墓在哪里,并提出要去修墓,当知道鲁侍萍没死而是被人救走后,一再追问人现在在哪里,语气迫切,还有些惊喜,这都表明周朴园仍然爱着侍萍。可以想象,如果不爱的话,他会迫切、会激动吗?换成不爱的人,会过问吗?
师:这些好像都可以看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深深地惦记着,似乎是一往情深,同学们有没有其它不同的观点?
生:不爱,当周朴园知道鲁待萍的身份以后,他的语气突然变了,是“厉声的”,表达出来的是紧张,害怕、惶恐,还有呵斥。害怕她用这种关系来敲诈自己,并要辞退鲁贵和四风,说明他不想见到这个人,害怕这个人为他带来某种不可预测的后果,所以他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抛弃感情,在我看来,这样的感情根本就不是真感情。
生:不爱,周朴园还不许她认周萍,我觉得他从内心就一直没有接受这个女人。如果真爱,历经磨难三十年,那是怎样的激动与欣慰?如果周朴园真的爱待萍,肯定是一家三口相拥而泣,遍告亲友了。
生:不爱,周朴园以为侍萍是有所求才来见他,问“你要多少钱”,马上翻脸不认人,他根本就不懂侍萍,在他心中侍萍就是个唯利是图的女人,可见,他肯本就不爱她。
师:从知道鲁侍萍的身份以后的态度,大家觉得周朴园根本不爱鲁待萍,那周朴园为什么一直保留着当年的习惯,仍然记得侍萍的生日,仍然牵挂着这个人呢?
生: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三十年前赶走了娘儿俩,良心过不去,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文中鲁侍萍说到“大后天我就会带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的时候,周朴园说:“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心安”说明他害怕,因为他曾经占有过侍萍,却又抛弃了她,稍有良知的人都会于心不安,他保留着当年的习惯,仍然记得侍萍的生日,只是为了使自己的良心好受一点,为了自己心灵的救赎而已,这其实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
生:我不认为是求个心安,30年了,周朴园还能清晰的记得鲁侍萍的生日,还能保留一个为她而养成的习惯,怎么就不是爱呢?有多少人能做到30年仍然牵挂一个人?只是如今周朴园的身份与地位,不允许鲁侍萍的事情败露,同时,三十年的时光,也让周朴园摸爬滚打成一个利益高过一切的资本家,也见多了人心的丑恶,在他知道鲁待萍的身份以后立马担心鲁侍萍是来敲诈他的,所以才会有绝情的表现,这不过是一个资本家本能的反应。人的本能而已,就像所有人都会趋利避害。
生:在他认出面前的人是侍萍时,情不自禁地轻轻地问“侍萍?是你。”我感觉这里的周朴园是惊喜的,也是温柔的,这一声轻轻的呼唤,正是源于内心隐匿最久的最真挚的情义。
生:摆设,也许是一种掩盖吧,装出一种样子罢了,可见其虚伪。
生:摆设?我觉得那儿是他的教堂和忏悔室,他在忏悔呢。
师:大家从三十年后两人见面的细节来分析,各执一词,都有道理,老师暂时不发表看法,我们先放下三十年后,一起来分析一下三十年前的两个人的这段感情。
生:不是真的爱,如果是真爱,为什么不娶她为妻,怎么忍心抛弃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爱人。
生:周朴园对鲁侍萍如果有爱,那为什么在钱,在名利的诱逼下,就屈服了呢?即使迫于家庭压力不娶她为妻,在当时至少也可以纳她为妾,可是,为什么狠心地赶她走,让她自生自灭?至少给她一个安生立命的地方吧,而不是让她走投无路,投河自尽。
师:也许周朴园是身不由己呢?
生:我觉得周朴园当年是爱侍萍的,但由于周朴园的身份,地位的限制使他不能够和侍萍在一起,毕竟侍萍只是周家的一个女佣。这并不是周朴园的错,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周朴园当时自己就是一个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所以无法顾全这段爱情。
生:那他为什么不带着鲁侍萍私奔?如果真爱,远走天涯,可以同甘共苦,从头再来,相濡以沫,这也不失为美谈。
生:周朴园本身受到的教育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也许还有年轻时的稚嫩懦弱让他不会做出私奔的事情来吧,我们无法揣测曹禺先生的当时的心境或者用意。可鄙可恨但是也可叹,甚至可怜,我们可以说周朴园懦弱,但不能否认他对侍萍的爱。
生:这件事,在今天,绝对不会是这么一个结果!
师:看来,大家都很疑惑,爱?不爱?刚刚在讨论的时候,同学们提到了身份、地位、教育、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等词语,其实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不正是身份、地位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吗?周家作为一个点,折射出了一个阶层的思想与生活的面,侍萍同样也代表着一个阶层的生存情况与社会地位。阶级的不同和矛盾,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30年前是这样,30年后也是这样。老师认为,周朴园虽然爱鲁侍萍,但他们的命运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导致虽然相爱却越走越远,以至于最后的争端与仇恨。这是他们的性格之悲,命运之悲,更是那个时代之悲。爱与不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雷雨》这部戏剧的魅力也在于,寥寥数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远,回味无穷。时光的淘洗,不会减退《雷雨》光芒,它的魅力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