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微创新要经得起推敲
2015-01-31李正华
李正华
(临沂兰山区教体局,山东临沂276000)
教育微创新要经得起推敲
李正华
(临沂兰山区教体局,山东临沂276000)
教育界一则流传很广的小故事:一所学校,教学楼大厅的门经常被调皮的学生踢来撞去,时常损坏。教导主任把门换成结实的,效果并不好,校长想了一个绝招,安装了一道美观但易碎的玻璃门,结果解决了问题。从字里行间来看,杨老师提到这个故事的态度是:校长做法值得肯定,换上美观易碎的玻璃门是创新值得钦佩。实则不然。
教学楼大厅的门被学生踢来撞去,教导主任换上结实的门也不起作用,仅仅是因为学生调皮吗?笔者窃以为未必。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学生屡次踢门不仅仅是某些人认为的“调皮”那么简单,会不会是因为大厅的门阻碍了学生正常进出教学楼?笔者以为很可能如此,简直是一定。但这个学生屡次踢门的现象被一个“调皮”的帽子给遮掩住了。踢门学生不好,踢门现象不文明,教导主任的办法就是把门加固,让调皮学生踢不坏;校长则采取迂回战术,换上“美观脆弱的玻璃门”——美观,从形式上悦目;脆弱,从结果上畏惧——再调皮也经不起破碎玻璃的伤害;美观又脆弱,价格应该也不会便宜。这位“聪明”校长的所谓“创新”,是经不起推敲的。形式上看似是创新,但实际上是失掉了了解学生真正需求的一次良机,同时也把学校管理置于更加复杂、粗暴和危险的境地,不但不是创新,而且还平添了更大隐患。教导主任是管教学的,不是管后勤的,职权不明晰,管理混乱;校长换上了美观而脆弱的玻璃门,若学生不小心,门一样会碎掉,还可能伤害学生,若是遇到一些危险的情况,玻璃门会阻碍学生疏散,很可能造成更大伤害。其实,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管理层,只要调查一下,哪怕是认真思考一下,甚或是站在“调皮”学生立场上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不是学生的问题,是门的问题,是学校管理的问题。把门拆掉,换成卷帘门,把宽敞、顺畅的通道还给学生,按时开关门,不让学生急等、久等,甚或相信学生,把教学楼大门开关权让部分学生掌握等等。其实,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但解决问题的立场应该是民主、科学和以人为本的。
太过于热闹,要么是我们生活中真的缺少这种热闹,要么是这种热闹过于虚假而吸引没有立场的人,但无论如何这些热闹都不是正常状态。创新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但热闹虚假的创新不但不是我们需要的,反而会伤害到真正的创新。一个举措、一个方案、一个行动是不是创新,够不够创新,不是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也不是由是否新颖、是否暂时管用来决定的,而是要看其是否真的能促进科学长远发展,要看是否真正能尊重规律和绝大部分人的基本权益,要看是否真正经得起逻辑、科学、实践和时间的推敲。
固然要吸纳外国或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但毕竟我们中国的文化是演绎性的文化,而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因素是内部原因。演绎性的文化更注重传承,而内因作为根本原因更需要挖掘自身,这就需要我们立足自身情况挖掘潜力、发现不足、整合资源并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文化精华。而这些事情则是当下我们所缺少又亟待补充的。西方教育与西方文化密不可分,他们可以通过创新抛弃原有的东西,我们却不能,“抛弃传统等于自掘祖坟”。多年的大呼隆模式创新的危害在当前已经被很多有识之士深恶痛绝,很多学校早已开始结合自身和当地的传统文化,老老实实地在继承传统文化上做文章,而且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不但在当地树立起了一面旗帜,在市级、省级乃至全国都有不小影响。记得多年之前,有人就讲过北京某学校组织教师集中研究《礼记·学记》,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结果匪夷所思;我们身边的类似例子也很多,笔者所在的临沂市兰山区,是孝子王祥、闵子骞的故乡,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几所学校就从挖掘孝悌文化和书法文化入手,打造校本课程,效果很好,影响很大。
“教育微创新”搞得那么热闹,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折射出我们教育的浮躁,正是折射出我们没有真正的教育创新,才会有这么多热热闹闹、点点滴滴的所谓“微创新”。正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所讲的那样,正是因为鸡鸣狗盗之人充塞了孟尝君的大门,而那些真正的“士”才不投奔他。同样的道理,正是因为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天天忙于业务性的琐碎事物,而又喜欢把这些细枝末节、微不足道的应该做而没有做好的事情,冠以微创新的帽子,既有政绩工程,又杂有个人的浅薄。不仅无益,反而害莫大焉,这样的教育创新不要也罢。而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缜密周全的深思熟虑,不以创新之名,干一些真正需要干的,想一些真正需要想的,这才是我们教育发展真正缺少的、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