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书信体散文研究

2015-01-31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书信体子书孙权

陈 毅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诸葛亮书信体散文研究

陈 毅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兼将相之才,存匡扶天下之志。他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对己力行节俭,从谏如流,举贤任能;对民忠信爱人。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已为人所熟知,但同时他还是一位散文大家,在文学方面有着巨大成就。其文学代表的散文,特别是书信体散文,体现着他的文学风格与特色,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诸葛亮;书信;散文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众所周知,然其文学才能也十分突出。诸葛亮散文独具特色。他汲取先秦自汉末优秀散文之特点,结合实际、融会贯通,形成擅说理、长辩论、重实用等特点。书信体散文更是其散文的代表。其文多与政治、军事、外交、教子有关,篇幅短小、切中要害,可谓浓缩之精华,对其后书信体散文之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 诸葛亮书信体散文的主题

据统计,诸葛亮书信体散文共计三十六篇,具体篇目为:《上先帝书》、《为法正答或问书》、《答法正书》、《答关关羽书》、《与杜微书》、《答杜微书》、《答李恢书》、《与刘巴书》、《与刘巴论张飞书》、《答李严书》、《又与李严书》、《与张鲁书》、《与张裔书》、《与张裔蒋琬书》、《又与张裔蒋琬书》、《又与张裔蒋琬书》(这个名字相同但有两篇)、《与蒋琬董允书》、《与孟达论李严书》、《与孟达书》、《与步骘书》、《与陆逊书》、《与孙权书》、、《又与孙权书》、《答司马懿书》、《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道书》、《与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与兄瑾论陈震书》、《与兄瑾言孙松书》、《与兄瑾言殷礼书》、《与兄瑾言子乔书》、《与兄瑾言子瞻书》、《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生书》。其散文多是在出山后所作,由于跟随刘备、辅佐蜀汉,其内容离不开出谋划策、笼络各方势力、陈述厉害关系、发表对时局的见解,以谋求蜀汉利益。

文章主题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经历、政治主张、地位等因素决定。诸葛亮的书信体散文是为其出山后所书,作为刘备的军师和后来的蜀汉丞相,其文多为国家大事、时局政情、联合势力而作,内容不外乎与军事、政治、外交有关。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实现天下一统是其毕生夙愿。所以诸葛亮必须为蜀汉政权考虑,为一统天下而谋划。这时,书信便是其重要的工具与载体。不论是联合孙吴政权抗击曹魏集团,笼络各路诸侯与地方势力,还是团结国内力量、陈述时局政治,书信便是简洁有效的方法。在诸葛亮三十六篇书信中,有三十二篇与政治、军事、外交有关,三篇是诫子书,一篇是联系友情的私信。具体如下:

政治书信。《为法正答或问书》是陈述法正辅佐刘备的重要性;《答法正书》向法正解释为什么治理地方要用严刑峻法;《答关关羽书》是称赞关羽武力并让他牢守荆州;《与杜微书》是邀请杜微出山辅佐刘禅;《答杜微书》是挽留杜微、效力朝廷;《与刘巴书》则为招抚刘巴;《与刘巴论张飞书》是劝刘巴与张飞合作;《答李严书》是回答为什么不给李严加官进爵;《又与李严书》解释受赐之事;《与张裔书》向张裔说明杨洪没有私心;《与张裔蒋琬书》向张裔、蒋琬说明姜维才能;《又与张裔蒋琬书》向张裔、蒋琬褒奖姜维;第二篇《又与张裔蒋琬书》则是追思赖厷;《与蒋琬董允书》讨论‘李平案’;《与孟达论李严书》讨论李严品性。外交书信。《与张鲁书》告诉张鲁不能独善其身;《与孟达书》是招降孟达;《与陆逊书》是说明诸葛瑾能力有限;《与孙权书》希望孙权在蜀国攻打魏国之时不要趁机攻打蜀国;《又与孙权书》是感谢孙权之仁义道德;《答司马懿书》回答司马懿;《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道书》、《与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与兄瑾论陈震书》、《与兄瑾言孙松书》、《与兄瑾言殷礼书》、《与兄瑾言子乔书》、《与兄瑾言子瞻书》等是与诸葛瑾讨论政治事务之书信,虽与其兄诸葛瑾往来书信、讨论政治,然各为其主、身处两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同政权之间的交往,所以归为外交书信。军事书信。《上先帝书》为刘备攻打西川时所献策略;《与步骘书》教步骘行军步阵。除此之外,《答李恢书》是联系友情;《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生书》是教子家书类型。

纵观诸葛亮之书信,其内容多与军事、政治、外交有关,部分涉及教子和联络友情。身为丞相、心系蜀汉、治理国家、谋划未来是其责任所在,然表现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和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忠诚奉献精神。

2 诸葛亮书信体散文的艺术特征

2.1 表达方式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书信体散文的表达方式是由内容和作用决定的。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其书信离不开国家大事,其目的是拉拢、团结各种势力、陈述国家所面临的问题等。因此,书信主要运用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说明,主要是为了陈述现状,发表看法。如在《上先帝书》中“亮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于将帅,多凶少吉”。刘备将要攻打雒城时,提醒刘备有埋伏的危险,结果庞统遇袭而死。这就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达到劝谏的目的。而以说明见长的篇目如《与孙权书》,“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篡逆,蔓延及今,皆思剿灭,未遂同盟。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书不尽言,万希昭鉴”。公元223年诸葛亮兵出祁山,讨伐魏国,为了修复吴蜀关系,保障后方安全,诸葛亮给孙权写了此信,在信中诸葛亮列举汉末动乱,曹操篡权的事实,和他受托孤讨伐的重任,说服孙吴联合抗曹,信中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劝说孙权来说明时局、陈述厉害。

议论,则是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使人信服。在《答法正书》中“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此信回复法正论说治理国家需刑法严峻。“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刘璋暗弱”这是举例子的论证方法;“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这是道理论证;“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这属于推理论证。这些论证表明诸葛亮政治理念合理性。诸如此例,不胜枚举,文中不将赘述。还有的则是说明与议论并行,在《答法正书》、《与孙权书》、《与杜微书》得到体现。

2.2 修辞手法

诸葛亮书信体散文中大量运用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为克服文章生硬、枯燥无味等弊端,书信还运用了修辞手法,调和文气。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诸葛亮书信体散文又一个特点——丰富的修辞手法。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反问、对偶、比喻、借代、设问、反问等。反问的运用,如《为法正答或问书》中“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耶?”。对偶的运用,如《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比喻的运用,如《答杜微书》中“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把篡汉的曹丕比作‘土龙’、‘刍狗’。借代的运用,如《答杜微书》中“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其中的‘吴、楚’代指荆湘大地的刘备和孙权。设问的运用,如《与张鲁书》中“灵仙养命,犹节松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顶真的运用,如《答法正书》中“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等等。

对偶和反问是诸葛亮最钟情的修辞手法。对偶。“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之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等是闻名天下的对偶句,再者,“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答法正书》)为对偶句,同时也用了顶真手法。反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与刘巴书》);“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与张裔书》);再者,“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耶?”(《为法正答或问书》)等。诸葛亮书信体散文中,虽篇幅较短,但精巧的运用了众多修辞手法,更加显示出诸葛亮书信体散文的魅力。

2.3 语言特色

短小精炼,浓缩的精华。在长期的书信写作过程中,诸葛亮书信体散文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篇幅短小,主题鲜明,修辞丰富;逻辑严密,长于辩论,说服力强,实用性强的特征。由于当时动荡的社会条件、复杂的外交关系,对外对内都需要经常联系交流,因而在长期的书信过程中形成了长于议论、说服力强的特点,这就有利于其他人接受和理解,这些我们从他的一些人生经历中都可以看出,在他的书信体散文中更能体现。如刘备收到《上先帝书》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免于惨败、得以立足西川;《答关羽书》劝消关羽找马超较量的想法;《与孟达书》劝孟达归降蜀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举。除此之外,由于诸葛亮的书信多是与政治、战争、外交有关,而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又不能长篇累牍,让人生厌,所以其书信比较严谨、正式而又篇幅短小,多属于的公文性文书,具备政论体的特点。而由它属于公文性的文章,所以诸葛亮的书信都遵循公文的样式来书写,所以也就具备了公文性文书比较严谨、正式的特性。如《与孙权书》,所以具有以上特征。纵观诸葛亮的书信,在三十六篇中,最长的《答法正书》不过一百三十七字,最短的《答司马懿书》则只有区区十个字,还有更多的如《答李恢书》、《又与李严书》、《与张鲁书》等也只有一二十字,也就一句话的事,比起同时期的一些作品,这可以说是非常的短小。

3 诸葛亮书信体散文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魏晋时期,中国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书信体文学也蓬勃发展。在继承实用性的基础上,内容不断丰富。如曹丕的《与吴志书》,充满着人间情谊兼讨论了文学;吴志的《答东阿王书》则是表达胸怀、述说志向;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则是描写景物,思念友人。这一时期,除了数量上的激增,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书信不再局限于政治外交,开始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抒情、书愤、讨论交流、政治抒怀,郊游感慨等。在当时还出现了诸如曹丕、吴志、吴均、沈约、孔融、应修琏等魏晋书信散文大家。

魏晋时期,书信体文论、书信体山水游记、诫子书、政论体书信在当时成就高、影响大。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书信体散文大多体现在政治事务上,所以其政论体书信散文成就突出,而其诫子书同样影响深远。《与张鲁书》、《与孟达书》、《与孙权书》等具有篇幅短小、长于辩论、说服力强、实用性强等特点。而《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生书》也是家训中的代表,具有篇目较小、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修辞丰富的特征。其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老少皆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颜氏家训》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已众人皆知,但他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只是其政治才能、军事才能、治国才能掩盖了他的文学成就。然其成就充分体现在散文中。在魏晋时期诸葛亮的书信体散文独树一帜、风格独具,其书信体散文集聚、融汇了主题鲜明、逻辑严密、修辞丰富、长辩论、擅说服、强说理等特色。阅读诸葛亮书信体散文,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他的才情,领悟到“一封书信抵三军”的智慧,领略到一字千金、字字珠玑的弥贵,感悟到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体验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1]段熙仲,闻旭初.诸葛亮集[M].上海:中华书局,2012.

[2]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97,281.

[3](三国)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59.

[4]徐鹏绪.中国传统书信与书信体散文漫谈[J].北京.北京劳动保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5]张啸虎.论诸葛亮散文的文学史地位[J].中州学刊,1983,(2).

【责任编辑:黄素华】

A Study of Zhuge Liang’s Epistolary Prose

CHEN Yi
(Faculty of Arts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Zhuge Liang, prime minister of Shuhan kingdom, had the talents of a general and a prime minister as well as an ambition to save the whole world.He was willing to lose his life to his country and very economical in his personal life.Besides, he was able to accept advice from others and was loyal to his people.As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h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literature.His epistolary prose with unique style and feature brings a profound and lasting effect.

Zhuge Liang;letter;essay

1207.6

A

1671-9565(2015)03-029-04

2015-06-23

陈毅(1990-),男,云南大理人,白族,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书信体子书孙权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诫子书
七擒孟获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之死悲剧性根源
任用拆台的人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未成曲调先有情妙用书信创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