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2015-01-31王珊
王 珊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王 珊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背景下,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高校发展重要的生力军,其所具备的德行品性修养、教书育人水平、科研能力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在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往往存在重业务提升轻政治进步、重物质奖励轻人文关怀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人文关怀途径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早成名师,是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亟需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文关怀;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其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由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并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管理、育人工作中重要的生力军。在当前高校发展快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青年教师所具备的德行品性修养、教书育人水平、科研能力等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高校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关系到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在现实中高校对青年教师队伍往往局限于关注其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注重物质上的关心而忽视精神上的激励。因此,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德行品性修养,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1.1 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轻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是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育人则是要在理论课堂以及其他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导致了多数高校思政工作者甚至个别领导在实际工作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认为主体是学生,只要把学生的教育管理抓好,就可保证安全稳定,万事大吉。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基本上都把精力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头,从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了对教职工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当前高校普遍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在引进青年教师的时候,过分看重其专业技能与水平,而不注重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在青年教师引进之后,为了让他们能够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要求,高校在新教师岗前培训及日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往往重视对他们的业务能力培训,而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1.2 注重传统被动型教育,而轻视个性主动型教育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传授。在这种模式下,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受到了压制,创造性受到了扼杀,造成了知行之间的脱节,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和反感。但他们反感的并不是思政教育内容的本身,而是缺少生动性、互动性与实效性的贯以理论之名的空洞的政治说教。青年教师由于知识积累和身心发育的差异,在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部分青年教师社会阅历浅、工作经验缺乏,思想上易情绪化。因此,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依旧沿袭传统的单一价值标准和被动灌输式教育,就会导致其在价值观选择方面产生困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无从体现。在具体教育活动的实践中,高校领导或者负责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往往采取唱高调、讲大道理的说教方式,对青年教师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不去解释,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社会“阴暗面”不去理性地、科学地分析,对现实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去解决,对教师思想上深层次的疑难困惑不去关心,从而难以满足青年教师思想上真正的需要,难以取得好的实效。
1.3 注重业务能力提升,而轻视德性人格美化
高校迅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疏于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教育培养等问题,导致他们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观念。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配备跟不上,许多新招聘的年轻教师一入校就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缺少老一辈教师传、帮、带的过程,不但业务训练不够,师德修养培育更是欠缺。另一方面,当前很多高校把提升科研成果、师资队伍职称学历、生源质量等成为学校发展的主要追求目标,因此在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优评先中,普遍存在只重教学业务、科研能力高低,轻视甚至忽视思想政治素质好坏的现象。尤其是许多高校重奖科研人才的举措,使得年轻教师一心只管做学问,只追求个人科研和业务发展,出现了重业务提升轻政治进步的问题,进而致使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坚定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信念,师德、师风走下坡路的现状。此外,很多高校极少组织专门面向青年教师的活动,业余文化生活的贫乏,使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严重欠缺,组织纪律性淡化,不关心集体,不关心政治,逃避现实,关起门来做学问。逐渐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因此。
1.4 注重追求物质奖励,而轻视精神关怀激励
人的需求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在某种程度上,高校青年教师更注重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课堂以外作为社会公民的需求。因此,在对青年教师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适时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更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据调查统计,0.3%的高校青年教师感到活着空虚,没有意思;高达25.8%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从教是在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其中不乏一些经济收入相当不错的青年教师。这些数据表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种对青年教师注重物质上的奖励,而轻视精神激励和人文关怀的现象。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在教师评优推优、职称晋升、住房分配、出国进修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方面,对有科研成果或业绩的往往给予加分或优先考虑,但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则偏少且较笼统,甚至有些不能为人师表的也丝毫不受影响,这样就容易挫伤那些工作上兢兢业业、事业心责任感强、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2 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2.1 创新方式方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数采用显性教育,即采用面对面的直接的“灌输”政治理论的教育方式,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显性教育的优势在于施教者与受教者面对面,教育目的明确,时效性、规范性强,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显性教育的作用范围较窄、持续效果较短,再加上传统的显性教育往往因为缺少互动交流而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不能迎合高校青年教师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特点,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厌恶,效果适得其反。隐性教育则是采用“迂回”、“渗透”的方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知不觉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参观考察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馆,到国内外先进高校学习取经,鼓励挂职锻炼及扶贫支教,利用工会组织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等。虽然隐性教育是间接的、侧面的,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不直接表露出来,但是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应越来越受到被教育者的喜爱。因此,高校应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方式,取长补短,切实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与渗透性、亲和力与感召力。
2.2 创新平台载体,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在京发布的第35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在运用传统载体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信息载体,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建成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或网上党校,但其对象基本上都是学生,因此要考虑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专门建立面向他们的思政教育网站,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展示优秀党员的风采,以正能量影响感化青年教师。高校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比如开放校长书记信箱、校领导接待日、党代表工作室、新教师助讲培养、新老教师“一对一”传帮带等,及时掌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高校还应有效利用手机网络这一新兴载体,积极开发手机应用平台,更灵活、更便捷地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思想觉悟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讲道理,仅靠灌输与说教是行不通的,还需要把青年教师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采取切实有力的实际措施和行动,努力满足青年教师的合理要求,尽所能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在办实事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感召和思想教育。当前,青年教师在个人成长、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他们刚参加工作不久,经济条件还不算宽裕,却要面临成家立业、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等诸多问题,在当前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不成正比的大环境下,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再如,青年教师一开始往往怀揣着美好的愿景而积极投身到高校教育事业中,希望学校能有优越的教学条件和科研条件,以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实际上青年教师受自身条件限制想获取科研立项、经费资助并非易事,在多次碰壁后会挫伤其积极性。对此,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多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实际困难,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政策倾斜,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有一种温暖感,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激发创造力、调动积极性、凝聚人心的实效。
2.4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巩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师德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与约束教师自身的行为,提高其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高校更应注重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并强化结果的运用。在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起教师师德档案,跟踪培养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正确评价其师德师风。还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考核指标,发挥考核功能,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应聘、外出进修深造、干部选拔任用、评先推优以及奖金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之一,改变高校普遍存在的重业务能力、轻思想政治素质的倾向。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教师。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各级党组织和管理者在考虑各方面问题时,应从青年教师的个性特点出发,充分尊重他们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制定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和新途径。要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入人文关怀,强化青年教师学识和人格行为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成长,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仲伟邦.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3]田朝晖,张美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J].人力资源管理 (学术版),2010,(5).
【责任编辑:黄素华】
Humanistic Care Deficienc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Young Teache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Shan
(Zhejiang Business College,Hangzhou 310053,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young teach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ir morality, teaching ability and research level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 school’s development. Howev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rely focus on their teaching promotion and material encouragement instead of political progress and humanistic care.How to promote you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way of humanistic care to help them become famous teachers is a main task to basic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istic care; young teac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43
A
1671-9565(2015)03-048-04
2015-07-23
2014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般科研项目“人文关怀视野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编号SZYYB2014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珊(1982-),女,浙江浦江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政教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