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出版的必要性*
2015-01-31□文|杨涛
□文|杨 涛
加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出版的必要性*
□文|杨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迁研究的出版,逐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从这些研究的出版现状看,主要包括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迁宏观研究论著的出版和以不同高校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论著的出版。在宏观研究论著中,由于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主要以粗线条式勾勒出来,则使相关研究呈现出简略化态势。在个案研究著作中,由于侧重点针对具体高校发展进行研究,使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出版呈现出缺失化状态。因此,当前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的出版处于薄弱化状态。加强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的出版工作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均衡发展,目前显得尤其必要。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日渐繁荣和中国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迁研究成果的出版也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无论从研究上还是出版发行上都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从这些研究的出版现状看,大致可以归结为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迁宏观研究论著的出版和关于不同院校发展的个案研究论著的出版,然而,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的专门、系统论著的出版,至今仍较为鲜见,从而使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的出版呈现出薄弱化态势。
一、宏观研究论著出版中的简略化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迁宏观研究的论著,除了由重庆出版社1983年出版、被誉为“中国第一本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专题研究专著,开中国高等教育史系统研究之先河”的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外,[1]比较著名的还有高奇的《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曲士培的《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金以林的《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郝维谦和龙正中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高等教育史》、加拿大学者许美德(Ruth Hayhoe)的《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潘懋元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百年》,等等。
此外,在一些教育通史、教育断代史著作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多是从宏观的视角进行的研究。如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六卷)等。
在这些业已出版的宏观研究论著中,着重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进行探究的仅有许美德的《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在整个论著中,作者以文化冲突为脉络论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的同时,对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非均衡化的发展变迁多有论述。作者认为,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在区域布局发展上已经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状态。[2]由于篇幅的局限性,该著作并没有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非均衡化状况的成因进行系统性、详细性地论证。但其中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非均衡的论断,为以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由毛礼锐、沈灌群主编,苏渭昌执笔的《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中,作者用较为翔实的史料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院系调整,其中涉及了当时对区域布局调整从政策导向上所做的各种努力,但由于是通史性论著,研究的重点着墨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总体性关注,有关高等教育的论述仅是全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对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调整的论述仅以粗线条形式勾勒出来,并没有进行深入、详细地探究。[3]
整体上看,除了许美德的论著外,其他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轫、发展、曲折变迁以及制度安排等角度对现代中国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整体研究,同时,也涉及了一些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制度变迁和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为主线论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是这些出版论著的共同特点,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非均衡发展的研究,则基本上呈现出简略化的特点。
二、个案研究论著出版中的缺失化
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案性研究论著,既包括各大学出版的校史,也包括一批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以中国某所大学发展为对象的研究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大学校史》《清华大学校史稿》《复旦大学志》、苏云峰的《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罗义贤的《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等等。此外,一些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以现代中国大学为个案的系列研究丛书,如珠海出版社从1999年开始,相继翻译出版了由美国学者对现代中国教会大学进行个案研究的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也出版了一套以现代教会大学为研究个案的丛书。
这些论著把一所所高校发展作为研究个案,从微观的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以细微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探究。对于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迁的研究的出版而言,这些出版论著可谓是有关宏观出版论著的有益补充,不仅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迁相关研究出版体系的空白,推动了对中国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变迁研究的蓬勃发展,同时,各级各类出版机构通过自己的劳动,与众多研究者通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在使出版业进一步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建设的需要的同时,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在实践上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滋养,体现了出版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动力作用。
然而,由于个案研究侧重于以高校自身发展为个案进行研究,因此,把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高校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人事变动、不同高校所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为因素等外在条件对该高校发展的影响,或者是高校本身发展过程中的困顿与机遇、学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化组合等。由于研究的对象针对单个一所高校,就不可能把不同高校的发展放在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不平衡发展这一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也不可能进一步从中提取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非均衡化的动因和表现,基于这种研究理路,在众多有关中国不同高校发展变迁的专题性研究的出版论著中,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非均衡化的研究,则毫无悬念的处于缺失化的状态。
三、专门研究出版中的薄弱化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非均衡的状况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由此引发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和高校能否充分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则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
一方面,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的非均衡分布,牵涉到了当今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表现为数量的扩张。数量的扩充在逐步满足了更多家庭子弟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区域布局非均衡化则导致了高校招生中的另一种不公平状态日益凸显出来,即并不是所有地区的优秀学子都能够相对公平的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同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属地化”倾向则使这种非公平状态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如何破解这种状况,至今一直是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究,这不仅仅是教育公平问题,更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能否把人才培养这一最为基本的职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的问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堪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库,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则是中国各行各业中高级专业人才的集中场域。高等教育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正因为如此,越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区域,高等教育与地方区域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展就会越充分,也就越发能够成为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非均衡这种现状,但也与优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非均衡化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般而言,“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不同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4]因此,要解决当今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更需要从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中提取出经验和教训,以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非均衡现状提供借鉴。然而,当今这方面的研究仅有彭泽平的《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失衡的决策根源探析》、宋争辉的《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非均衡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思考》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其中,宋争辉的论文具有针对性的对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进行了初步思考。该文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起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发展变迁情况,并从高等教育与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均衡化的必要性,但限于篇幅,很多问题仍没有进一步深入探究。[5]其他论文则从不同角度涉及了一些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若干问题。除了这些为数不多的论文外,尚没有更多相关研究论文付梓。与此同时,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进行专门研究的书籍出版尚付阙如。
可以看出,当今关于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专门研究的出版,总体上处于薄弱化状态。这种状况凸显了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论著出版的必要性。
四、余论: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出版的思考
当前,教育部直属院校、“985高校”和“211高校”等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都分布在东部省市或长江沿岸省份,而广大中西部省区的高等教育,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落后于东部省市或长江沿岸省份。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上的这种现实性的非均衡状态,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区域布局发展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要从实践上对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的这种非均衡现状进行改进,首先应当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变迁进行系统专门的理论研究,提炼出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中的经验教训,为当今推动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均衡发展在实践上提供借鉴。因此,加强该类研究的出版工作,在当今显得尤其必要。
一方面,出版界应通过不同方式引导相关领域学者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出版学的角度考察,作品是出版活动的基本前提,没有作品这一前提,编辑、复制、发行这些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也就失去了作用的对象。当今该类研究的出版工作之所以显得薄弱,与相关研究论著的稀少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改变这种消极现状,编辑应积极发现和选择作者,建立起该领域专家学者的数据库,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引导相关领域的学者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也是推动该类研究出版的前提性工作。另一方面,编辑要充分发挥这一领域研究中的设计、组织功能。众所周知,编辑通过一定劳动,策划和催生作者的创作活动,是保证出版物得以出版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相关领域的编辑应当根据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在引导、鼓励相关领域学者进行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劳动提升、优化学者们的研究工作。通过作者、出版界和编辑的通力合作,加强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发展变迁研究的出版工作,以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上提供智力滋养,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出版事业繁荣和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BIA130086)的阶段性成果
[1]杜成宪,邓小泉.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学主干学科的发展与主要成就——中国教育史[A].叶澜.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9
[2][加拿大]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2;79-83;120
[3]苏渭昌.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4]王承绪,等.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宋争辉.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非均衡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思考[M].高等教育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