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外语教师在线共同体创建探讨*
2015-01-31龙桃先
龙桃先,王 静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云南 芒市678400)
一、引言
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之间交流方式单一,协作互动很少,且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性几乎没有。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往往将经验性知识深藏于大脑之中,很少与他人分享。笔者认为,网络时代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教师在线共同体。在线共同体不受时空的限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利于实践性知识的传播与推广,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协作,实现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在线共同体平台,撰写反思日志,畅谈个人经验,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外化传播、集体分享和内化吸收,[1]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线共同体就是以广大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网络为交流平台,以合作交流为目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而建立的虚拟共同体。”[2]“共同体”是指人们彼此围绕某个领域建立起的团体或组织,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参与共同的活动与讨论,或者帮助别人分享信息进行共同学习等。[3]在众多文献中,在线共同体又被称为“虚拟(学习)社区”、“在线实践社区”、“虚拟实践共同体”、“网络(在线)学习共同体”等。由网络技术支持且集阅读、讨论、活动、实践反思于一体的学习者共同体的构建应是在线发展的重点。在线合作是在线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二、相关文献
在线共同体理论研究文献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定义、内涵、特点、构成要素、创建策略、设计平台等。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知识管理、在线合作、知识共享系统框架和共享策略,以及在线共同体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等。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创建在线共同体,也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理论研究
王陆(2011)回顾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文献,包括定义、内涵、特点、理论、技术、实践等,并得出结论:在线实践社区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学习社区,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创生途径。[3]
何济玲(2014)分析了Web 2.0在线学习共同体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提出了其构成要素、组建方法和典型特征以及运行机制。[4]胡小勇(2009)分析了在线共同体的结构要素及创建策略。[1]潘孝泉(2011)提出了高校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结构体系有交互层、媒介层和资源层,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学习氛围、学习机制、学习资源、行动研究及共同的意愿等特征。[5]郑晓丽、项金华(2009)设计开发了一个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6]
马秀锋、李晓飞(2009)探讨了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特点(共同的目标、共享资源、注重协作与反思、教学相长)、分类,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性,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和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专业发展方式,即专家引领、专题研讨、科研合作、教学反思等。[7]
杨冠英等(2013)分析了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的障碍:交互参与者自身因素,如没时间、网络交流技能欠缺等;交互活动缺乏实用性;平台环境缺乏交互功能。由此他们提出了在线发展共同体交互策略:构建具有内部约束机制的在线学习共同体;设置具有实用主义的多维度教学交互空间,包括学科内容交互区、教学活动探究区、教学经验交流区,为教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建设支持多维交互的在线平台。[8]
2.实证研究
张敏霞、刘霜(2014)对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形成了一个稀疏的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网络结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核心人物和边缘人物的知识管理行为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并通过访谈法提炼出了核心人物的典型知识管理行为。[9]
王琦、富争(2011)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案例,采用质和量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英语教师在线合作的社会性和认知性及其合作中的参与特征,发现教师的社会性合作明显高于认知性合作。[10]
李战(2012)为具有相同目标的地区和同校教师提供高效、持久的学习平台,推动共同体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设计与开发了中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平台,并且详细地介绍了平台的开发模式、网页制作技术、布局方法、网站架构以及开发环境与工具等。[11]冯涛(2012)通过实践研究,建立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系统框架和共享策略。[12]
三、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构建
1.在线共同体构建原则、重点和要素
在线共同体构建应遵守以下原则:交流与共享原则,参与性原则,成员平等原则,个体全面发展原则,个体和共同体共同发展原则。[13]构建重点放在共同体环境、共同体活动和共同体成员上,即平台建设、主题活动和成员背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在线平台最好是QQ群或Blog圈,主题活动要求所有成员参与、交互与协作,成员背景是要求所有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构建要素主要是学习者、助学者和信息流。在这里,学习者指的是愿意参与在线共同体的外语教师,助学者指的是愿意参与共同体的外语系主任或系上有权威的专家,信息流主要包括结构化知识信息流和互动信息流[14]。其中结构化知识信息流主要是指在线课程、专题网站等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信息,主要用于教师进行浏览学习,有利于教师掌握专业知识信息。互动信息则是指教师之间或教师与领导、专家之间交流互动产生的信息,其中互动信息流是重点。
2.在线共同体的构建
在共同体建立之初,制定规范,要求所有加入共同体的成员必须遵守规则,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活动,文明发言,不得讨论与活动无关的事情,助学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等。其次,对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水平较低,经调查,没有一个外语教师拥有自己的博客,也不会建立自己的博客,更不会加入博客圈,如何在线讨论、上传资料、撰写日志等也不知晓,这些必须一一传授。第三,进行情感投资,鼓励不愿参与的外语教师积极参与,同时促进边缘性参与,对积极参与者实行物资或精神上的奖励。第四,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创设各项情景活动,如教学活动探究区、教学经验交流区等,促进教师、领导、专家之间的互动。可以开展专题研讨,如教学方面,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科研方面,如何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等。第五,为在线共同体设立名称,具体是关于哪一科目、哪一方向内容,以便有共同兴趣的教师积极参与,比如把“外语教师在线行动研究”作为在线共同体的名称,就表示此共同体是关于教师行动研究方面的内容。第六,加强管理,增加在线共同体的凝聚力。
3.在线共同体运行步骤
在线共同体的运行需要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反思和反馈问题,与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首先,确定研究问题。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把自己的问题通过在线共同体(在少数民族地区最适合的是建博客圈)发布出来,其他成员都可以浏览、反思。经过协作空间的讨论,集思广益,形成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如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是否对英语的学习具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又存在哪些方面的影响等等。各位成员教师根据自己所面对的不同种类的少数民族学生展开研究,最后汇总形成集体的意见。其次,制定研究方案并加以实施。每个成员教师都可把自己的研究计划发布在博客圈上,并集体进行讨论,由管理员总结出最后的研究方案,各成员分享研究方案。最后,研究归纳、总结和分类。每个成员按照集体研究方案进行研究之后,撰写自己的研究日志,包括获得的新观念、新知识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再对这些成员日志进行总结与归类,找出共同特征与不同点,再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创建与运作将极大地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给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带来一线曙光,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创建中和创建后所带来的艰难与曲折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较低,技术上的欠缺使他们参与此项活动很吃力,以至于不愿意花时间或没有时间去学习、参与合作,给在线共同体的运行带来一定的难度。尽管在线共同体的创建、运行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随着这些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运作一定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花结果。
[1]胡小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2):87-91.
[2]马南南,顾小清.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驱动机制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8(5):95.
[3]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9):30-42.
[4]何济玲.基于Web2.0的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0):80-83.
[5]潘孝泉.高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机制探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30-33.
[6]郑晓丽,项金华.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学习社区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108-111.
[7]马秀峰,李晓飞.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J].电化教育研究,2009(4):35-38.
[8]杨冠英,李政,野菊苹.在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交互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2):60-64.
[9]张敏霞,刘霜.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管理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120-125.
[10]王琦,富争.英语教师在线合作行为:一项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案例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4):28-33.
[11]李战.中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平台设计与开发[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2]冯涛.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系统框架与共享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6):56-62.
[13]刘奇,陈长虹.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127-131.
[14]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