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间质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5-01-31江酬荣
江酬荣
肺间质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
江酬荣
目的 探讨肺间质疾病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肺间质疾病呼吸衰竭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28例经呼吸机4~24小时后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结论 一旦合并有呼吸衰竭,应用药物较难控制,往往都需要各种形式的氧疗甚至机械通气治疗来缓解症状,避免或减轻继发性器官功能损害。
肺间质疾病;呼吸衰竭;呼吸机
间质性肺疾病(ILD)指的是肺间质损伤而产生的一类疾病,病变涉及肺泡壁和肺泡周围组织,主要发生在肺间质,可累及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1]。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肺间质疾病呼吸衰竭患者30例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肺间质疾病呼吸衰竭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 40~78岁,平均52岁。病程2~8年,平均3.5年。其中急性间质性肺炎13例,继发于风湿类疾病6例,肿瘤放疗术后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4例,ARDS 3例。
1.2方法
ILD的治疗是综合性的而非特异性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的ILD,往往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来减轻肺泡炎症反应,阻止或延缓肺纤维化;如果已经存在肺纤维化,可应用抗纤维化药物,但此类药物目前尚在探索阶段;对于一些并发症及全身症状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如有咳嗽、咳痰给予止咳化痰对症治疗,合并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但由于ILD疾病病情多为进展性,肺间质的纤维化为其最终结局,可逆性差,一旦合并有呼吸衰竭,应用药物较难控制,往往都需要各种形式的氧疗甚至机械通气治疗来缓解症状,避免或减轻继发性器官功能损害。
2 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28例经呼吸机4~24小时后呼吸困难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减轻,紫绀消退,呼吸频率(RR)、心率(HR)显著降低、pH值和动脉血CO2分压(PaCO2)、O2分压(PaO2)也明显改善。
3 讨论
目前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均不能有效改善晚期ILD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组织缺氧,继发性器官缺氧性损害,所以,氧疗是ILD患者改善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氧分压<55 mmHg,或合并有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红细胞增多症者一般可经鼻导管吸氧2 L/min左右或稍高,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60 mmHg以上,吸氧持续时间每日应大于15小时。另外一些特殊的氧疗方式虽然应用的不是很广泛,但仍可以起到一定的纠正呼吸衰竭的作用[2]。ILD患者多存在慢性呼吸衰竭,一旦出现呼吸衰竭的急性加重,通常预示着预后不良,此类患者多合并有心衰、感染和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ILD急性加重的治疗对于ILD急性加重导致的呼吸衰竭,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原则为在纠正呼吸衰竭的同时加强激素为主的抗炎治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仍是首选药物:可以给予甲泼尼松500~1 000 mg每日静脉给药冲击治疗,连续3天,随后每日用1~2 mg/kg分次静脉注射,以后改为口服泼尼松40~60 mg,4~8周后逐渐减至维持量。另外,可在使用甲泼尼松的同时加用环磷酰胺500~750 mg/m2,每3周静脉注射1次。使用甲泼尼松冲击治疗后,每日给硫唑嘌呤或环孢素1~2 mg/kg,4~8周观察疗效。另外,AEIPF患者存在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代谢紊乱,血中D-二聚体活性升高,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患者有益。
ILD以弥散功能下降为主要特点,由其引起的呼吸衰竭尤其是急性期呼吸衰竭低氧严重,经鼻导管吸氧往往不能满足机体的氧需求,故经常采用经面罩吸氧的方式进行氧疗。为加大氧浓度,可采用带贮氧袋的氧气面罩。可以纠正低通气/血流比值所致的中度缺氧,而当肺内存在分流量较大的高通气/血流型缺氧时,单纯增加氧浓度是不够的,此时往往需要机械通气的干预。李惠萍等通过对面罩吸氧合经鼻(面)罩机械通气的比较发现,面罩吸氧虽然效果不如无创机械通气,但仍可以改善绝大多数ILD的I型呼吸衰竭,临床使用时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轻微且少。对于面罩高浓度吸氧无效的重度患者及合并有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应及时改用机械通气给氧。同时,应以满足患者氧合需求的最低氧浓度为原则,避免长期高浓度(>60%)给氧,以免对肺组织造成进一步损害。
无创机械通气疗效肯定,并发症少,使用简单,可避免气管切开或插管,更符合生理状态而达到机械通气的目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睡眠呼吸疾病、心源性肺水肿等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在ILD患者中的应用临床资料不多。这主要是由于ILD呼吸衰竭呼吸困难严重,对无创通气耐受性较差,无创通气给氧浓度有限等多种原因所致[3]。最近一项国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IL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无创通气仍然可以使患者的氧合及症状得到改善,对有些患者可能优于有创通气。尤其对那些终末期患者,病变可逆性差,有创机械通气应用价值不高,且害处可能多于益处的患者,建议试用无创通气治疗。一般来说,为改善氧合及肺顺应性,可适当使用较高的呼气压(EPAP)。对于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由于其肺组织更易受损,增加了气压伤的发生率,故在调节压力水平时需谨慎。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第六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103.
[2] 朱蕾.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435-437.
[3] 赵素省. 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5):70-71.
Clinical Analysis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JIANG Chourong, Ranghulu District Lamadian Town Hospital, Daqing 163713,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30 cases in June 2012 - June 2014 were treated for analysis. Results 30 patients were treated 28 cases of ventilator after 4 to 24 hours after the symptoms and signs were improved. Conclusion Once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drug use i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 often require various forms of oxygen therapy 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rapy to relieve symptoms and avoid or mitigate secondary organ dysfunction.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 Ventilator
R563
B
1674-9308(2015)09-0045-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5.09.039
163713 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