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报怨以德”别解*
2015-01-31何铁山
何铁山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03)
老子“报怨以德”别解*
何铁山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03)
自古及今,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对于老子“报怨以德”的解读,偏误不少。原因或是对《老子》思想缺乏全面了解,或是对孔子“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缺乏深入分析,或是对“德”“直”“道”等汉字的多义性、哲理性缺乏深入认知。从汉字学入手,通过对于“德”“直”“道”等字构形的汉字学分析,联系老子关于“道”“德”的哲学规定及其关系阐释,可以得出“报怨以德”乃是以“尊道”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主体实力为后盾的理性的关系应对策略。
报怨以德;汉字学;道;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上德不德
一、问题的提出
“报怨以德”一语,出自《老子》第63章,学者与民间对它的理解多为“用德来报答怨恨”;[1]或“用恩德仁慈回报所怨恨的人和事”;[2]或“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恩惠。”表面上看似乎都不错。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似乎不错”之中:释“德”为“德”或“恩德仁慈”,即以之与今天一般性所言“道德”等同,则可能完全遮蔽了老子思想的真实;释“德”为“恩惠”,则不仅失于片面、肤浅,且与当代哲学、日常事理不能相通相融。
对于此语,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向孔子提出过质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本来,孔子在此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回答,但一般人却并不知晓,或又对孔子的回答作了曲解或误读,于是以讹传讹。如天津某“非知名相声演员”对人说: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伸给他右脸,这是“圣人”,便是这种误读之一。这样的所谓“圣人”,绝不是中国的。至少老子、孔子不是。又有学者认为,孔子的回答是在批评老子。窃以为,这是把老子、孔子思想简单化了,或是根本就没有认真研读过《老子》、孔子或孔子此语。首先,孔子三十四时在鲁昭公的支助下曾专门从鲁国到过东周洛邑,并不只一次地“问礼于老子”,老子不仅给他讲了“礼”,重点还讲了“道”与“德”。(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礼记》等)孔子归鲁之后,其思想明显受到老子影响(这从《老子》与《论语》的比较亦可看出)。以此,我们可以推知:孔子即或没有读过《道德经》,也不可能对老子“报怨以德”的深刻内涵一无所知。其次,也是最直接有力的证据,就是孔子回答的本身。只要我们认真揣摩,就完全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孔子对于“以德报怨何如”的回答,不仅不是对老子“报怨以德”的批评,而是对它所作的一种注解。在孔子看来,老子的“报怨以德”,或报怨以什么“德”,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直报怨”;二是“以德报德”。我们一般性的不理解,其关键是对《老子》惯用、善用汉字的多义性、哲理性、直观性、想象性、具象性[3]的特征没有深入的认知;对于此语的语境没有认真揣摩。实际上,孔子在此所说的“直”,不仅是“德”,而且是“德”的最重要部分。换言之,没有“直”的德,便不是“德”或“无德”。而“以德报德”的“德”在此既是“恩惠”,亦是一般性的“德”。
二、汉字学视域下的“德”“直”“道”及其相互关系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从解读“德、直、道”的构形开始,然后再看看它们汉字学哲学意义上的包容性与从属性关系。
(一)关于“德”
上述三个“德”字的并存、混用、演化、发展的过程,不仅客观地反映了早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文字本身的发展,也客观反映了这一时期哲学、伦理道德的曲折发展以及极端困惑与冲突的过程。在社会变革或社会不断动荡变化的历史时期,新旧道德观互相矛盾、互不统一、互不服从的状况,迫使人们特别是学者们对于它们的考察,只能是历史性的、动态的。以此,亦可证明有人认为“在我国哲学界,人们习惯于将道德作静态的分析而多少忽视了对道德的历史性动态的考察。”程光泉[4]的论点并不客观。此外,它也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不管社会如何激烈动荡变化,学者、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们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真、善、美的“道德”之心却总是热的。又因为在“德”字演化过程中,“行-”与“心-”时有时无,而“直-”总是存在着,这亦可说明我国古代的学者精英们所认为的“德”,“公平、公平、正义”是其核心,它是合符规律与合符目的的统一。换言之,它比“众”或“良心、智慧”更为重要。
(二)关于“直”
上文已述及。这里再引述韩非:“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韩非子·解老第二十》)即可说明。
(三)关于“道”的汉字学哲学意义
毫无疑问,“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总纲,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之一。老子用它而不用其他(如理、玄、心、禅之类),可见其非同一般。[5]
(四)“德”“直”“道”的汉字学哲学关系
三、“报怨以德”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关于“德”的哲学规定与阐释
有了上面分析,我们再来看看《老子》关于“德”的哲学规定与阐释,或它与“道”的非同寻常的关系论述,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就是在互为诠释或证明。
老子哲学中有个哲理,即“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21章)“孔”的初文为:,是会意或象意字。下部为“子”,像襁褓中婴孩之形;上部弯弧代表婴孩头上未合之囟门,它是婴儿头部未发育成熟的标志。从生理学或医学上讲,这是为保证孩子出生安全而留下的一道头盖骨裂隙,所以又可称之为“生命之门”。从“汉字学”意义上讲,这条裂隙亦可会意为通达、聪明透顶之意。此字引申意众多,但在此一般均取其“大”或“美好”之意。为何“孔”有“大”“美好”之意?因为其中有“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子即有“后”,有“后”即“大”即“美好”。但另据《左传》“大上立德”及《老子》“上德不德”,则“孔德”又可称“大上之德”或“上德”。不过,实际上,无论以上述何种表达方式,都无法完全代替老子之“孔德”。因为“孔”不仅寓涵“大”“美”,亦寓涵“通达、聪明”,故它能与“道”“德”天然贯通。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今释:“孔德(或美好品德)的形状(或边界、底线),总是以尊道为前提的。”质言之,你的“孔德”是否真美,标准就是是否做到了“尊道”而行。这里的“道”,主要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换言之,你所尊行之“美德”,如若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相悖,那么它就一定是“无德”。但现实中实现“尊道”并不容易,它的前提又要我们必须知“道”,即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有充分的认知:不“尊道”或不“知道”其可能的后果往往都是一致的。以此,我们亦可推知,要想实现真正的“孔德”,仅有一颗善良的心是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好学而通于智慧。不然,“好心办坏事”在所难免。这亦能说明,现实中的“仲永现象”、“揠苗助长现象”以及持续的“环境破坏”等,在老子看来,因其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其本质也就是“无德”。它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豪杰、大英雄、伟丈夫者,也必是“悟道”之人。
(二)“报怨以德”的当代意义
仅从理论上说说或历史或别人的故事,轻松而愉快。但一旦事加己身,也就“事到临头不自由”。但是,无论是“道”或“德”或“直”,抑或“道德”“公平”“正义”,如果只是理论上“通”,而不能“通”于现实的社会人生(既通于“众”亦通于“行”),便不可能是真正的“德”或最高境界的“德”。故最重要的是:在现实的社会人生中,当自身直面实实在在的怨恨或仇恨时,又当如何践行老子的“报怨以德”?对于一个普通公民而言,真正的“报怨以德”的实现,就算你真正拥有知识、智慧、相应实力与勇气,且愿意为之付出辛劳、痛苦,甚或牺牲,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也似乎仍然是远远不能实现真正的“报怨以德”!综合全文,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真正的“报怨以德”的实现,必得以“尊道”为前提。即必得遵循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反之,不管你主观愿望如何崇高圣洁,其结果则只能是“下德不失德,是为无德”。其二,必得以坚持“公平、正义”为核心。对于这一点,老子有深刻的认知:“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老子》第79章)其三,必得以相应的实力作后盾。这种实力对于国家、民族而言,是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的驱动力或影响力等。巴以和平难以实现似亦与这种“实力”对比有关。而对于个体的“报怨以德”的实现,除了必要的智力、知识、财力、意志力、道德水平之外,还得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我们还要明白:真正的“报怨以德”的实现,比之一般的“报德以怨”、“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更为困苦艰难。但是,也正因为其“难”,才显得更为可贵而值得我们不懈追求。
[1]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8.
[2]黄朴民.老子[M].湖南:岳麓书社,2011:205.
[3]李霞.生命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程光泉.道德的困惑与冲突[J].哲学研究,1995(10):15.
[5]何铁山,卫兵.汉字学视域下的〈老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78.
(责任编辑:邱开金)
Another Exp lanation of Lao Zi'sRendering Good for Evil
HETie-shan
(Zhejiang Industry&TradeVocational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From the ancient times,people,nomatter who are from academ ic or social circles,alwaysm isunderstood Lao Zi's rendering good for evil.The reasons are lacking whole understanding of Lao Zi's ideas,lacking analysis of Confucius's idea"If one should love one'senemies,whatwould remain forone's friends?",or lacking recognition of ambiguity,intuition,imaginary and philosophy for the characters"De,Zhiand Dao".Based on the 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this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De,Zhi and Dao",associatingw ith Lao Zi's"Dao and De"philosophy and its relative illustrationsso as to acquire the rationalstrategy prerequisite of respect,centered w ith justice and backed w ith capacity.
rendering good for evil;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Dao;De;Kongde Zhirong,Weidao Shichong;Morality and Non-morality
B223.1
A
1672-0105(2015)03-0069-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5.03.016
2015-06-09
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学视域下的“道”、“德”研究“(15BZX053)
何铁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字学,先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