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高职产教融合模式初探*

2015-01-31邱旭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邱旭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基于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高职产教融合模式初探*

邱旭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新兴产业的崛起,高职教育现行专业的设置存在与产业严重脱节的问题。为解决专业与产业之间的现实矛盾,科学地明晰有关概念,理清其逻辑关系,探索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是迫切的现实之举。

专业群;产业群;高职;产教融合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新兴产业的崛起,高职教育现行专业的设置存在与产业严重脱节的问题,而且高职教育专业同质性问题比较突出,高职生入学时“被专业”和毕业后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加强专业与产业的衔接,加强专业学习与产业实践的融合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年会”强调:“坚持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实践中探索专业与产业的有机衔接,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一、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概念、范畴与逻辑

高职教育研究像高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开放的、在探索中完善与前进的新鲜事物,各高职院校为凸显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翻新和自创了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名词,以吸引眼球。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是产教融合理念下一个新的概念组合,而推求这一概念组合的前奏,还会发现有一个姐妹概念组合:专业链与产业链。这两个组合常常不分你我,交错挪用。

(一)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概念与逻辑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1]。它是一个纵向的链接关系,体现产业层次,资源加工深度,产业关联程度,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

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也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2]。本研究的“专业”话语范畴限定在高等或中等学校的学业类别,涉及生产部门的业务部门或职业生涯的某种技能。“专业链”这一概念是近年高等或中等学校“新创”的一个话语词汇,就“专业”的内涵分析,专业链是一个横向的链接关系。就高等或中等学校内部的专业分类看,是横向的;就企业的业务部门分类看,也是横向的。

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是一种社会(产业)需要与教育供给的关系。一所高等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是因应社会的需要或者学校的某一(某些)学科(专业)的特色而设置的,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一个企业的业务部门的设置是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需要设置的,具有专业的非同类性,如一个鞋类企业,设置有设计、生产、营销、财会等部门,需要设计、生产、营销、财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与企业、行业职业岗位的专业人才需求,是横向的专业对岗位的对接关系。这符合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近年,不少高校都高调宣传自己与产业实践的密切结合,创造了诸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名词。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是一个高频的“创新”话语。产业链的纵向链接关系,上下游的产业链间的专业跨度很大,例如钢铁产业上游涉及采矿业(铁矿砂、煤炭等),下游涉及建筑业、汽车业、造船业等,制鞋产业上游涉及制革,甚至畜牧业、化工。高校的专业设置是按职业岗位分布来设计的,不是按产业流程来设计的,而且在同一所高校也很难按产业的上下游分布来设置专业,如一所高校很难同时容纳采矿、冶金、建筑、制造等大类专业,这是一所高校难以容纳和专业化、特色化的。这不符合高校专业设置的规律。因此这种纵向的专业对接难度很大。

由此,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是一个伪命题,而“专业链”的表述也是不够严谨的。

(二)专业群与产业群的逻辑组合与范畴

高职专业群一般认为是若干个相近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教学,专业群所涵盖的可以是同一学科体系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的专业[3]。也有认为是建立在“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方向)的一个集合[3]。前者重视专业群组的目的和意义,后者重视拥有共同的基础和专业的相近性。

产业群是一组在地理区域上靠近的专业生产某类产品(包括中间产品)的一个群体[4],具有一定的共性与互补性,是一组专业关联性产业在空间的集聚性组织形式。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产业群分布在特定的区城内,是众多产业的集聚体,业务具有相互关联性,资源共享、互补匹配、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具体包括:提供零部件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的顾客、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提供具有相关技术、技能或同质投入的其他关联行业的产业,以及关联服务的机构[5]。

产业群的特性与功能为本产业关联专业的需求提供了集中的平台,而专业群为产业的集中需求提供了集中供给,这种供需的关联匹配通过专业的相近性和企业中的岗位链来有效地实现。“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是高职教育专业群的现实依据。以区域产业相近职业岗位群组建专业群,符合专业群“职业联系”的内在要求,专业群组建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布局,范围包括:对接哪些产业、组建哪些专业群、群内专业如何设置等[5]。在教学中,这种匹配对接通过专业组群提升学校专业与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供需有效配置,便于有效组织实践教学资源,将分散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实训基地的集中化和专业与岗位的互补,形成专业教师团队,资源共享,降低实训成本,产生实践教学组群效果。

二、专业与产业对接的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表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校企共同参与研讨、制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平台与市场接轨,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的人才培养体系[6]。产教融合基本内涵应该表示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产业岗位职业环境与教学情境相融合,最终达到学生素质和技能与产业员工职业素质和技能准一致的准员工目的。产教融合的具体环节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专业课程开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师资培养、专业教学模式设计等主要专业教学环节,还包括生产管理与教学管理融合。

为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更深入、有效的合作,各学校不断创新各种合作方式和途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专业与产业对接的产教融合模式。这些模式基本上都结合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按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培养模式[7]。这类合作模式自出现之始就被迅速、广泛地在全国各个职业学校复制。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实施“订单式”人才培训。根据现代模具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采取“定方向、定课程、定计划、定时间地点、定考核标准”的方式,为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

(二)校企实体合作模式

这是近年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包括校内教学实体(合作组建二级学院、系、专业、班等)、校内培训机构、股份制产业实体(实训基地)。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参与,合作办学,并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能(如企业负责人(或代表)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院长或副院长等),分享办学效益。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工贸学院)以三大园区为平台建立的“知识产权学院”、“文化创意学院”,以及该院与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温州市商务局、温州国际葡萄酒交易集散中心联合共建的“温州国际葡萄酒文化学院”等,都很好地利用了校企实体的资源,创新了产教融合方式。

(三)“2+1”或“2.5+0.5”模式

学生前两年或两年半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最后一年或半年(大三)到企业顶岗实习并进行毕业设计。其中“2.5+0.5”模式几乎成为各类高等院校或中职不言而喻的“潜模式”。

(四)企业主导型模式

这类形式在民办高职院校中较为典型,大型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或企业发展战略的谋划,在办学中投入资金和设备,从服务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出发整合资源,合作办学。在这方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都是很好的实例。

(五)校企互动式模式

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把理论学习与企业岗位训练、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项目,利用各种形式的产学合作,努力实践“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高职教育模式。先后与宁波海天集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中日合资)、敏孚(台资)企业等宁波著名大型企业和行业团体校企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基地,合作生产和技术开发,共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与宁波海天的产学合作模式评为“2006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典型案例”。

三、以产教综合体为平台的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是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应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和传统专业分工过于细化,新型专业和专业方向不断出现,单体专业资源薄弱与教学效益、效果不够理想等情形而产生的,也是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实践教学资源有效综合利用的需要。

(一)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实践教学“产教综合体”平台的建设

产教融合在实践中存在两大难题:其一,企业的积极性问题,这将导致企业难以成为“教育体”,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其二,学校办企业的现实性问题,因为企业的风险性、学校办企业的实力以及国家政策的制约等使学校难以成为“企业体”。这两难是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根本性障碍,也是校企合作难于有效开展的障碍。而学校举办(产业)园区或园区举办高职院校,则往往因园区(产业)的单一性难以适应教学的多元性需要,使园区化办学流于形式。

工贸学院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在市区构建“三大园区”实体,以市场调节为依托,以研究为支撑,以创意创新为手段,通过校企共同创造价值的利益驱动,形成学校、企业、社会良性互动,构建一个多样化的产业综合体,并形成了规模效应,突破了单一园区在服务教学方面的“教学性资源”单一、不足的局限,形成了适应多元课程需要的“产教综合体”,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专业与产业的对接,通过产教综合体构建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形成有效的专业实践产业对接,并进行相应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改革。探索产教综合体“教学性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

(二)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产教融合实践模式探索

工贸学院的三大园区“产教综合体”由浙江创意园、知识产权服务园、电子信息研究院组成。浙江创意园入驻创意文化设计类企业共26家,园区内还有省级工业设计基地,国家广告园等;知识产权服务园入驻专利代理机构、商标代理机构、版权代理机构、维权机构、培训机构、交易机构等各类机构15家;电子信息研究院成立实体研究机构和师生工作室,开展创业性产学研究。三大园区构筑合作创新平台,通过发展行业新技术、行业新科学、行业新集群,建立新课程开发、新专业设置、新质量体系。以基地为平台,产业为先导,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紧扣专业特点与发展规划。搭建“服务”与“培养”之间的平衡,创新内在“产学结合”机制。

浙江创意园吸纳学院6个创意设计类专业学生进入园区,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同时6个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入驻,带动专业建设。相关专业先后与浙江思珀整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温州D&G联合传播有限公司、高陈摄影、易佰装饰、雅集文化传播等单位达成工学结合意向,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聘请园区3W摄影机构等企业相关人员为学院兼职教师,开设专业课程和全院公选课程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温州名购网则将各专业产品如瓯绣、瓯塑、温州鞋服、眼镜等放到网上销售,带动跨境电商等营销专业的学生实习。每学期接纳4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实习,让他们不仅从职业人的身份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也让其学习到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探索构建包括市场营销、设计(艺术设计、鞋类设计)、图形图像制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等相关专业构成的专业群,实现关联专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产教融合实践模式探索,为学院开展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教学改革,特别对经贸管理类、设计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百度百科.产业链.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WLpRjPt8DYuEmjnubLFTfbF7Cw6fAHn62FDO9Bal_r6GgHwD4aPUSLuq4t5bQWwNM-Aji2C-P0zBNrPCD2JOc_.

[2]百度百科.专业.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x5Le-JKKjB5vYgImpstrCb3cOxTXncazSoTQuLyETh0MzvTvl3aFCKDsxUziH6pR5eQilQAWC9iVANWfVK6QQIqg2nMY_Y4xUY3y S-QCb0C.

[3]董显辉.我国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1(1):18-22.

[4]百度百科.产业群.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iTz9kxOkDMO5eLSmeICYmpdftr_orxFjQPcGtdJ973I3svOYUUJkqs_m JuArCjz5xX87jREBsTYSqkOf3J89sa

[5]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6]白纲,苏文.校企合作育特色协同创新铸品牌[N].中国教育报,2013-5-6.

[7]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

(责任编辑:贺星岳)

Discussion 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Education Pattern in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intof Specialty Clustersand Industry Clusters

QIU Xu-guang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W 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y and the boom ing ofmodern industry,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setting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divorced from industry seriously.To solve the reality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and industry,it isan urgent reality to define concept,clarify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explore the jointof specialty clustersand industry clusters,deepe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an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specialty clusters;industry clusters;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industry-university integration

G712

A

1672-0105(2015)03-0031-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5.03.007

2015-08-10

2014年度第二期教师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基于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高职产教融合实践研究”(S140207)作者简介:邱旭光,硕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