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级党报如何用新闻评论践行核心价值观——以延安部分新闻媒体为例

2015-01-31□康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社论新闻媒体党报

□康 龙

(延安日报社,陕西 延安 716000)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是党报对社会舆论产生直接影响的最权威、最有力的宣传形式之一。党报应当把评论放在办报的重中之重位置。受重报道轻评论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地市级党报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并不够,既没有专门的评论部门,也没有专职的评论员,使得舆论的引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地市级党报应该努力加强新闻评论力量,积极占领舆论制高点,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论的评论力度

社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指导性。邓拓曾说:“一个报纸有没有社论,是不是经常有社论,广大读者对社论阅读的情况怎样,这些都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我们有理由认为: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

笔者在对延安新闻媒体的调查中发现,延安作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祥地,多年来在社论的创作实践中,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保持了优良的作风,尤其在社会的变革、发展、转型中,紧跟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转发《人民日报》社论,传达贯彻深化中央有关精神。同时,积极围绕当地工作重心以及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组织撰写、刊发一批社论,发挥了媒体的阵地作用,凝聚了人心,稳定了大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延安日报》做得比较到位,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和偏差。其他新闻媒体像延安广播电视台,也能及时播发《延安日报》社论,进一步传达了党的声音,扩大了社会影响,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当然,《延安日报》的社论在写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文字拖沓,篇幅冗长;言之无文,缺乏事理;表达以灌输式为主,使报纸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僵持,有的读者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一看到这样的社论便嗤之以鼻,不屑一读。为此,社论写作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观点明确,旗帜鲜明,明确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增强尖锐性,富有战斗力,这样才能打动、说服读者。其次,说理时要平易近人,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在把主要论点说清楚的前提下,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的余地。第三,应当尽量写得生动一些,要活泼幽默,引人入胜,让读者愿意看,喜欢看。第四,要着力丰富、提升社论品位。要引导而不训导,庄重而不呆板,深刻而不深奥,易懂而不浅陋,犀利而不尖刻,平和而不平淡,力争在针对性、活跃性、厚重感上有所突破。

开设专门的评论版面和专栏

如果说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等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园地,那么,专栏评论则是广大业余通讯员和读者发表思想观点的舞台。

延安的新闻媒体在这些方面也做过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延安日报》在头版开辟了“嘉岭钟”评论专栏,即从群众身边的小事或社会不良风气入手,一事一议,言简意赅,析事明理,既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引领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同时,报社的其他部门诸如工交部、农业部、党建部等都顺应时代潮流,开辟了茶座、时评、论坛、大家谈、酷评等评论专栏,尤其是社会新闻部开辟了专门的酷评版面(每期半个版),对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热评,其视角独特,语言朴实自然,犀利幽默,弘扬时代正气,鞭挞社会丑恶,针砭各类陋习,有时配有漫画,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创办以来,社会效果显著,曾有多篇作品获得省级评论奖。另外,为了加强新闻评论的写作力度,报社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每一位编采人员每月至少撰写一篇评论,并纳入考核,如完不成将予以相应的处罚。

由于存在着写作力量不够,写作水平不高,思想守旧,形式单一,看问题不透,缺乏创新等问题,也就不能“专”起来,持续出彩。由此可见,地方党报新闻评论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艰巨。笔者认为,从近的来讲,应在办报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有思想的新闻从业人员,成立专门的新闻评论部门,集中学习培训,尽快入戏入角,扭转评论不能持续跟进的被动局面;从远的来讲,应当建立相应的考核管理机制,把评论人才的培养纳入议事日程,提供专门平台,不断提高写作质量,要向“专精深”努力,让评论员唱响重头戏,为媒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重视评论的监督功能

新闻有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而新闻评论则是“像匕首,像投枪”,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尖锐的批判性。地市媒体可以及时针对本地一些新闻事件“就事论事”、“指名道姓”发表评论,既能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也能推波助澜,加快或促进报道事件得到解决。

延安的新闻媒体针对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在评论方面往往是“失声”的,因担心有损整体形象,与其说不如不说,抑或不点名地敲敲边鼓,受众对这种无奈表现,称之为“墙内开花墙外红”、“有嘴不敢说”等。不少读者形成了评论力量不如新闻报道的认识,从而直接影响到新闻评论员或社会人士写作评论的积极性。由此看来,评论已经不是鲁迅时代所谓的“匕首和投枪”,没有了锐气和杀伤力。地市党报当前要做的是敢于打雷,敢于出“声”,且出“响声”,要勇于鞭挞假丑恶,大力弘扬真善美,让评论真正发挥其作用,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凸显评论的地方特色

地市级党报的优势所在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样,其新闻评论也应选择当地百姓关心的热难点事件和身边事优先选择和评论,凸显本土性,更加接地气,为读者所喜爱。

从笔者对延安新闻媒体的调查来看,新闻评论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做得很不够,《延安日报》的评论栏目“嘉岭钟”,既有地方特色,也有评论意味。为办好这一栏目,编辑部一方面动员所有编采人员积极参与写作,同时动员社会人士撰稿,先后刊发了《莫让体委成休委》《延安出租车疯狂拼座为哪般》《小处不可随便》等一批直击社会热点的评论,受到读者的好评。该栏目一度时期保持了刊发的连续性,在陕西省好新闻评比中获得好专栏奖。但由于组织和制度机制跟不上,没有固定专人定期撰写稿件,刊发日期不能保证,写作手法枯燥,内容创新不够等,时有时无,遂日渐式微,风采不再,读者不再为之“叫好”,更谈不上“叫座”了。还有一个“周末茶座”专栏,也因为改版原因被叫停。而延安的其他媒体,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些好的评论栏目因保证不了连续性而夭折,地方特色自然也就不能彰显出来了。

当年在延安清凉山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通过报纸和广播,以激荡风云之笔,传达党的声音和主张,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赢得了全国的解放。延安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更好地继承老一辈报人的优良传统,积极培养人才,锐意创新发展,立足延安,辐射全省,影响全国,努力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栏目,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延安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猜你喜欢

社论新闻媒体党报
雪中放牧新风景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