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缺失及教育对策探究

2015-01-31李亚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

李亚芳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00)

当代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缺失及教育对策探究

李亚芳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00)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已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之一。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各种表现:学业诚信问题、人际交往诚信问题与网络诚信问题。然后,分别从诚信意识、诚信教育与管理、诚信环境以及诚信制度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分析,论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最后,就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构建学校诚信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有效对策。

大学生;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说明诚信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因此,加强诚信教育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具备较高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的,展示着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和主流价值取向。但不可否认,还有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

1.学业诚信问题

随着考试制度的规范化,考试管理更加规范、严格,除了制定完善的违纪处罚条例外,还逐渐使用摄像监控、电子屏蔽等监考设备。尽管如此,考试作弊现象仍旧屡禁不止。在2014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某考场考生的作弊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热议。另外,学术研究活动本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近些年,大学校园里论文抄袭、剽窃之风势头见长,一时间校园学术腐败问题成为困扰学术发展的一大障碍。

2.人际交往诚信问题

相互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曾几何时,被人们所珍视的同窗友谊现如今也遭遇了现实利益的考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对他人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日渐淡薄的人际关系充斥着虚伪、谎言和猜忌,同学间交往的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近年来,大学生之间因缺乏真诚、信任而引发的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无论是北京大学朱令的铊中毒事件、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还是2013年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同学或室友之间缺乏坦诚、信任和沟通,互相猜忌,心生隔阂而误入歧途。

3.网络诚信问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18亿,其中大学生群体占10.8%,是我国网民中数量较为庞大的群体之一。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在互联网领域不断延伸蔓延。网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等网络互动中提供个人虚假信息,传播木马,窃取他人账号密码等。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表明: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即所谓的“事出必有因”,而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诚信意识淡薄

首先,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特别是当前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干扰,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性思辨和选择判断能力,从而在面临义与利的抉择时,缺少规则契约意识和平等互利意识,很容易为一己私利而舍弃诚信这一为人处世的准则。

其次,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的脱节。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对于诚信的重要性没有切身体会和实践验证,对诚信价值的判断力不强,对失信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致使现实生活中知行脱节现象时有发生。

2.诚信教育与管理实效性差

“重智育、轻德育”与“重认知、轻实践”是我国诚信教育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首先是诚信教育方法陈旧单一。课堂灌输式的理论说教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使诚信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往往忽视诚信体验、反思与实践。其次是教师队伍自身诚信素质的欠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学术水平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而师德与职业道德往往被人忽视。

管理机制与管理力度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诚信管理实效性欠佳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中,诚信评考与记录机制尚缺乏严密的程序和公正的标准,具体表现为:院校间孤立的诚信评定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必要的监督,其真实性有待考证;院校诚信记录与社会信用体系之间尚未直接挂钩。诚信管理机制不完善、惩处不严使大学生对其失信行为产生投机心理。

3.诚信环境功利性倾向严重

首先,是政治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等,这些政治权力的异化不仅使政府公信力受损,而且对于整个诚信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其严重的。

其次,是经济环境的嬗变。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法制尚不健全、公民意识欠缺,易受市场自发性和经济主体趋利性的影响,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合同违约等问题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特别是在3·15消费者保护日,新闻媒体频频曝光各种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对企业诚信经营表示极大担忧。

再次,是商业文化环境的冲击。各种“虚假代言”、“网络谣言”混淆视听、真假难辨,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干扰其正确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对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诚信环境的功利性倾向是其诚信缺失的外部因素。

4.诚信制度不健全

从现实中来看,目前我国诚信机制尚未健全,制度漏洞使诚信行为缺少坚实的法律保障。由于缺乏公正的奖惩机制和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恪守诚信者付出更多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等价回报和社会认可;而失信者不仅没有付出相应代价,反而从中获取更多利益。失信成本低与失信行为短期内带来的高收益形成巨大反差,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人们的投机心理,从而使失信行为不断滋生、蔓延。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对策

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协作,努力实现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一)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1.强化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公民“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责任的敬畏感和使命感会时刻鞭策大学生遵纪守法、以身作则。随着公民时代的到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公民理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契约观念,明确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重承诺、守信用。对于自己的不当行为,要勇于承担后果,不隐瞒和推卸责任。

2.注重自律和自我教育

诚信认知需要先内化为道德情感,再通过道德情感外化为诚信行为。因此,大学生除了通过阅读各种诚信案例感受诚信美德带来的正能量之外,还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其次,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定位、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逐步增强对失信行为的辨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成为“慎思、明辨、笃行”的独立青年。

(二)构建学校诚信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1.优化校园诚信教育模式

首先,拓展诚信教育的内容。为避免知行脱节,诚信教育要同时兼顾认知与实践体验两方面,切实做到诚信意识的培养与诚信行为习惯的锤炼相结合。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新生力量,是将来各个行业与领域的主力军,因此,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学业诚信,应向更多的领域拓展,如:市场诚信、政治诚信、法律诚信、网络诚信等,从而体现诚信教育的时代性和体系化特征。

其次,丰富诚信教育方法。发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学生社团等宣传媒介,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话剧表演等。宣传主题要贴近实际,结合有关诚信的社会焦点问题与典型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论,以此激发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自觉性与主体性。

2.建立健全高校诚信管理制度

首先,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特别是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学校要真实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状况,并将其与综合测评、学生评优、就业推荐等相挂钩,直至大学毕业时,这份信用档案会转交用人单位,使其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当然,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还需具备一定的配套和辅助机制,如:信用评价机制,为保证评价的公正合理性,必须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定量记载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大学生诚信档案要与校园网站建立联系,同步更新、定期公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以供广大教职员工和大学生群体监督与检查,切实保证诚信管理的真实性与公正性。

(三)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1.创建良好的诚信环境

对于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营造,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的诚信建设,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二是表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层面。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要提高政府公信力,首先要加强诚信法治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法治环境。近年来,随着政府财政预算公开以及问责制度的相继出台,如何使这些制度得到切实有效贯彻落实,不断加快其程序化与规范化的进程,这不仅是对我国依法治国的考验,更将成为我国政府在诚信工作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马克思曾指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总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鉴于此,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要充分利用以网络为核心的舆论监督体系,新闻媒体与群众的舆论压力会对失信者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相反,合理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对守信者会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2.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诚信品德的养成除了重视道德教化,还必须充分重视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提出要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这些制度建设对于各领域诚信环境的营造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制度,首先要完善诚信立法,逐步将《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有关诚信原则的条款更加规范化。对失信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并依法追究失信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要建立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与监督机制,信用信息的公开透明要自觉接受公民、新闻媒体与网络的监督。最后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信用奖惩机制,对信用级别较高的主体给予某些优惠政策。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善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探究,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与管理方法,以缓解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日益严峻的形势。总而言之,诚信教育,重在实践,贵在坚持。

[1]龙庆华.高校诚信道德建设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楼黎社.诚信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

(责任编辑:娄刚)

On the Lack of Undergraduates’Credi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It

LI Ya-fang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

The lack of undergraduates’credit has become one ofthe issues puzzl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firstly,expounds the phenomena brought about by lack of credit:dishonest in study,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in network;then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it from many perspectives such as credit consciousness,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edit,etc.,focusing upon the reasons of lacking credit;and in the end,puts forwards certain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it from three aspects like training the credit consciousness,emphasis upon the education about credit,and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credit, etc.

undergraduates;lack of credit;education about credit

G641

A

1009-3583(2015)-0139-03

2014-10-20

李亚芳,女,河南周口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级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思政)研究。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浅谈诚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