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
2015-01-31刘军
刘军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网络传媒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
刘军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做好群众工作,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当前,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意义重大。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媒独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深刻影响了民众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要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传媒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正面功效。
网络传媒;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做好新形势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工作,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媒独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民众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深受影响,这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既有利也有弊。只有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传媒的正面功效。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截至目前,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0%。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社会面貌大为改观,正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大道。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党员干部改变了自身的角色定位,脱离了群众,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当前,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比如,有的人认为少数民族同胞蛮横不讲理,怕接触群众,不晓民情民意,从心理上排斥了群众;有的人以“老爷”的地位与民争利,滥用手中权力,在阵营上推开了群众;而有的人则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置之不理,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如此这些,损毁了党的声誉,弱化了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因此,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纠正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更好地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2.有助于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从而凝聚力量建成小康社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群众的利益诉求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在不断变化。同时,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贵州正在抢抓国发2号文件的历史机遇,力争实现“冲出经济洼地,构筑精神高地”的战略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这直接影响到贵州总体小康水平的推进。因此,认真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接地气”,让群众话有处说、苦有处诉,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畅通有效的群众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更有针对性地出台推动地方发展的相关措施,使少数民族同胞自觉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自身的行动,从而最大范围地凝聚起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
3.有助于消除民族矛盾,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贵州
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党的群众主体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的主流群众是“70后”、“80后”和“90后”,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接触新鲜事物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现实背景下,他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日趋明显,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逐渐增强。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提出了“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的战略口号,少数民族地区和全省一道,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如果群众工作做得不细,就容易出现群体性事件。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将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安宁的因素刻意放大,对党群感情产生一定的离散和消解作用。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化解民族矛盾,巩固社会稳定,推动和谐贵州的构建。
二、网络传媒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促进与阻滞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快捷、灵活、开放的传播方式剧烈地冲击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传媒所引发的舆论潮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网络传媒与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传媒几乎汇集了传统媒介的所有功能。但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传媒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虚拟性
网络是人们共同建构的虚拟空间,其参与主体的身份是隐匿的。在网上交流中,人们所看见和听见的都是另一个时空概念中的数字终端显现,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均可用一个或数个化名在网上活动,彼此间呈现出的是一种平等、纯粹的交流模式,因而互联网构成了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
(2)快捷性
较之传统媒介,网络传媒直接通过网页进行信息发布,不受诸如印刷出版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随时更新内容,甚至还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感官效果融为一体进行滚动式同步传播,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
(3)交互性
网络传媒呈现出的交互性特点是它和传统媒介最重要的区别。传统媒介基本上是单向传播,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网络则是双向、互动传播的,它打破了过去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相对固定的身份限制局面,使得双方可以自由地进行角色互换。
2.网络传媒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促进
网络传媒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全新的环境,进一步拓宽了广大民众参与其中的手段和渠道。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它来知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也可以通过它来反映自己的要求与心声。因此,网络传媒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党与群众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1)增强了宣传和动员能力
首先,有利于及时发布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利用网络传媒的快捷性,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可以把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直接传输给受教育的党员,以便为教育实践活动带来及时认知,并为实践活动声势的制造和效应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工作效率。其次,有利于准确传达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精神。通过在网上发布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有助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全面、系统地宣传和阐释党的政策和主张,有效掌控政策宣传的话语权;同时,在面对群众的质疑时,通过网络解读政策、澄清事实,可以让基层民众第一时间了解真相,降低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方针政策被误解或扭曲的可能。再次,有利于提升动员效果和扩大动员范围。通过网络介绍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体系和联系方式等,可使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员能够以很便捷的方式保持与党的联系,不但增强了动员效果,还大大扩展了教育实践活动的传播范围。比如,针对黔东南、黔西南和黔南三个自治州民族语言种类较多的实际,适当增加地方网页语言版本,可以让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力的辐射面更加广阔。
(2)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首先,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网络时空的无限性,使各省市、各部门的教育实践经验在网上广为传播。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网络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拓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空间。其次,扩大了党员的学习资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党员的学习材料较少,但网络可以用文字图片、声像视频等不同的形式蕴涵丰富的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资源,这就为民族地区的广大党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学习素材。再次,丰富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网络传媒实现了传播形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使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也可以多样性。比如,对相关方针的宣传可以采用文字形式,而对会议召开的宣传则可以将图片新闻与视频播放二者并用。总之,可根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于信息接受的不同习惯,选择性地利用不同的传播形式,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有利于加强群众的监督主体意识,搭建党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首先,有助于群众监督主体意识的强化。网络传媒打破了传统媒介对舆论的相对垄断,再加上其匿名性特点,使民众可以自由而安全地表达意见,这无疑会促发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监督主体意识的空前高涨。其次,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准确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在网络上,贵州少数民族同胞拥有了自主的话语权,便于说实话、说真话。因此,党员干部只要定期开展网络调查,便能及时发现社会大众所关心关注的时政和民生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更能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有助于搭建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网络传媒的交互性为受众回馈信息提供了方便的平台。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党组织只要建立并充分利用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网站,通过开办网上政务论坛,设立“百姓留言”专区等,便可利用网络建立起党与群众顺畅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3.网络传媒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阻滞
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随时可能促发诸多不利的网络舆情,给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负面影响。
(1)容易引发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的非理性参与
首先,网络推手的出现可能导致群众思维判断的感性和盲从。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地发布信息和表达意见的空间,这就使某些企图利用网络来达到非法目的的人有机可乘。由此,网络推手应运而生。他们通过编辑、传播和操纵虚假新闻,或故意放大地区内某个影响民族关系、干群关系的事件等手段误导受众。面对网上的不实报道,部分群众由于辨别力不强,容易受其鼓动,在人云亦云中失去理性,并发生猛撞冲动行为。曾经的瓮安事件就是典型例子,尽管事件的发生有多重因素,但其中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其次,网络文化的多元可能造成群众参与行为的失范。网络文化环境纷繁复杂,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原有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人们价值理念的多元化,使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显得无所适从,以致不断出现挑战传统道德规范的事件。再次,网络传媒自身的特点可能促成参与者人格的变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网络的交互性和虚拟性使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个性得到极大张扬,同时也使其人格异化的趋势日益凸显。比如,有的人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甚至盲目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而有的人则将生活中的挫折或不满在网上尽情发泄。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冲突,容易导致群众出现双重或多重人格。
(2)削弱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实践活动舆论导向的控制力
首先,舆论引导的“真空”现象可能出现。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党政干部思想观念滞后,对网络传媒缺乏充分了解,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因而不能敏锐地把握教育实践活动中网络传媒的舆论动向,这种被动状态致使在某些方面可能出现对舆论进行及时引导的“真空”现象。其次,舆论导向局部“失控”的状态容易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管理网络传媒的法律规章还不健全,所以对网络民意的表达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引导机制,再加上网络传媒本身会促成信息交换和共享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给党和政府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效控制舆论导向带来难以估量的困难,从而容易导致一定程度的失控。再次,网络民意的真实性难于考辨。由于网络表达的随意性,常常诱使民众产生非理性的情绪,所以网络民意并非真实民意的全部反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网络民意却又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舆论发展的方向,因此,如何具体考辨网络民意的真实性,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践活动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3)给基层党组织行为能力带来了新困境
首先,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网络上各种思想的冲击与交汇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呈现,容易促使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其次,降低了党员干部的亲和力。网络传媒的应用增加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但网络的便利又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与群众接触和沟通的机会,使得领导干部的亲和力随之降低。再次,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基层党组织是群体性组织,它的存在和发展要以成员的组织纪律性为前提。但网络具有非群体化特征,它会冲淡基层党组织的纪律性,降低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党员思想观念的主导和调节力度,导致个体党员对组织的离散倾向。同时,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那些年龄偏大的老党员无法通过网络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参与党的组织活动。长此以往,基层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便会逐步减弱。
三、借助网络传媒平台,推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
网络传媒在推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既有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又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因此,要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传媒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正面功效。
1.应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网络舆情的基本原则
(1)时间原则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面对瞬间被引爆的网络舆情,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政部门应快速行动,按照“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1]及时发布实际信息。这既是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又是统一口径主动引导舆论的要求,同时也大大压缩了谣言传播的空间,有利于社会情绪的稳定。
(2)真实透明原则
对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某些敏感问题,不应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而要坚持真实透明原则,正确处理好两重关系。一是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在面对不利信息时,不能采取过滤和控制的行为,应及时公布事件真相,消除负面舆论的社会影响。二是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政府在披露某事件具体信息的过程中,既要让广大少数民族同胞了解该事件的发展情况,又要让他们知晓政府做出的种种努力,才能取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3)循序渐进原则
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待教育实践活动中因某某事件引发的舆论潮,不能等到涉事事件定性时才一次性发布所有信息,而要根据事件调查处理的进展,滚动公布最新情况,并及时纠正之前由于情况不明晰时发布的不准确信息。
2.借力网络传媒,推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
(1)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传媒的政治敏锐性,努力培养在网络舆论监督环境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首先,要重视网络传媒引发的舆论潮。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如果对网络舆论冲击重视不够,会使政府工作陷于被动之中。因此,加强宣传、培养关注和驾驭网络舆情的习惯应该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政干部的政治自觉。其次,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模式。开放的网络舆论环境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勇于接受网络文明的挑战,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同时,针对网上的不当言论,要主动加以研究和判断,尽快查明事实真相,而不是只会一味地封锁和删除,这样才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最终解决问题。再次,要提高政府官员素质,加强党员干部“用网、执网”的能力。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官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处理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网络舆情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根据网络传媒的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提高政府官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增强其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感性。同时,面对群众的网上利益诉求,领导干部要站在大局的角度冷静分析,既要考虑到各方面利益的均衡,也不能忽视网上少数派的言论,并及时通过群众的相关诉求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准确地找到舆情的源头所在,进而从根本上出台措施将问题妥善解决。
(2)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对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加强对网络传媒的正确引导。首先,要加强核心网站建设力度,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和对权威的服从,使得核心网站传播的信息总是会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同时,“以主流的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引领公众舆论非常有效。”[2]因此,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加大与地方发展和地方民情相适应的核心网站建设力度,切实主导本地网络舆论的走向。其次,要优化网络民意表达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网民关注的社情民生问题,应及时邀请相应的分管官员做客网上访谈,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推动网民养成理性表达诉求的习惯。再次,要不断探索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应对教育实践活动中风起云涌的网络舆情,要坚持疏导的方法,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网站的中枢地位,在切实尊重和认真分析网民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核心网站的舆论导向作用,使主流声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对于能够及时加以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要提高行政效率,以实际行动对舆论压力做出积极回应。
(3)建立健全应对网络传媒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制度和机制,提升化解网络传媒危机的能力。首先,建立健全应对网络舆情的制度和机制。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重点完善信息发布和舆情监控两项制度,及时将热点信息在核心网站进行公布,并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比如,2012年黔东南州出台具体措施加强对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其经验值得总结。同时,还要建立预警机制,对涉及本地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一是对反映属实的批评性舆情,要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二是对不客观、不真实的言论,要及时澄清事实真相,以免混淆视听;三是对媒体连续追踪并进行热炒的问题,要通过公开途径并采取适当方式做好解答工作。其次,探索民意表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渠道。一是要出台制度保障“说真话”民众的利益。民众愿意通过网络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既可以畅所欲言又不必担心自身安全。因此,要出台相关制度确保少数民族同胞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教育实践活动表达真实意见。二是要积极拟定教育实践活动中网络民意表达途径的规范化方案。比如,制定一些措施或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对发言者进行一定的管理等。再次,加强立法,利用法律手段对网络传媒涉及教育实践活动的领域实施有效监管。对于网络传媒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负面影响,必须从法律层面进行切实管控。但目前国家关于网络传媒管理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因此,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来看,主要是出台有针对性的行政规章,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惩罚的对象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于利用网络发泄不满,或是被人收买以煽动社会混乱,造成群体事件的网民,要进行严厉制裁。二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部门和媒体在面对涉及自身利益和名誉的问题时,可能会有处理不力和报道缺失的现象,对此,也要进行责任追究。其二,要控制和引导并重。不管是执行既有法律还是新出台行政规章,目的都是要充分发挥网络传媒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既要着力监管其负面影响,又要致力规范其行为。
(4)构建网络问政新格局,创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水平。首先,认真对待网民留言。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网站的网民留言板这座“电子桥梁”,听取网民对政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网络问政的目的就是要对民意结果进行合理采纳并付诸实践,所以,对于民众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反映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以便促使群众的智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有效地利用网络为党执政服务。其次,促使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这个平台正为这些“草野”的生长提供了广袤的沃土。因此,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中网络问政的主体,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树立开明开放的执政理念,将网络问政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地确立下来。但同时又要把握好对网络运用的“度”,各级党政干部既要依赖网络,通过网络问政寻求教育实践活动的新范式,又要走出网络,躬身于民,与少数民族同胞打成一片,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才能树立起党员干部为民务实的良好形象,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从而更好地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1]李鹤.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N].人民日报,2010-02-02.
[2]刘秋丽.推进基层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研究[J].社科纵横,2013,(3):78.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theInfluenceof Network Mediaupon theEducational Practice of the MassLine BY CCP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Guizhou
LIU Jun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The mass work is the guarantee for CCP’s incessant triumph.Nowadays,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mass line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Guizhou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And alo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the way of spreading information by means of network media only has an impact on the various fields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Guizhou,which,in turn,influences the people’s traditions and values.It is a chance as well as a challenge.Therefore,give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minority areas of Guizhou, we should take scientific measures to exert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the network media in the work of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the mass line.
network media;the minority areas of Guizhou;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CCP’s mass line
D64
A
1009-3583(2015)-0026-05
2014-10-09
刘 军,男,贵州金沙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传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