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毛泽东同志农村调查看记者新闻采访

2015-01-31刘效江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5期
关键词:联系点作风农民

□刘效江

(赣南日报社,江西赣州341000)

从毛泽东同志农村调查看记者新闻采访

□刘效江

(赣南日报社,江西赣州341000)

《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同志几篇经典性调查研究文献,现在读来,文风朴实,简洁精练,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十分必要,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仍然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其中,对笔者启发最深的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工作创新的法宝,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只有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贯穿到新闻采访的始终,才能保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不是“窥一斑”而发言,而是“知全豹”再评判。

《寻乌调查》是对乡镇城市状况,尤其是“城市商业情况”的全面调查。在调查报告中,他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让事实说话,让材料说话,让数字说话,让直接参与其事的人讲话,使整篇报告内容翔实、有血有肉、特色鲜明。《兴国调查》中,把家庭看作是社会的细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再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矛盾分析等理论框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最终得出了真实、全面而深刻的结论。《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真实反映和客观总结了苏维埃时期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群众生活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和经验。

这些调查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源于两条:一是毛泽东同志有意识地接近农民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这就使他对农村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直接的感受。二是他十分谦虚地通过利益相同的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使农民体会到他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

对照毛泽东主席农村调查的扎实作风,我们也看到了现在部分年轻记者的浮躁作风。一些记者不是“双脚跑新闻”,而是“上网扒新闻”,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偏听偏信,缺乏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踏实作风和最基本的求真唯实的态度;另有一些媒体和记者,为追求所谓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竭尽所能吸引眼球,不惜炮制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严重败坏了媒体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这些浮躁的做法是媒体人和媒体发展路上的暗礁。有人说新闻写作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

新闻采访和调查一样采访要全面,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要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以及比较、分类、统计、推理等手段,对调查中掌握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和研究,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找出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新闻采访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深入基层和实际,注重调查,了解掌握大量真实情况,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时也是检验工作作风是否扎实的试金石,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义,坚定信念,积极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守得住诚实,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新闻采访要“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记者到基层采访尤其是去农村采访,不要以为自己是记者,就很了不起,看不起农民,不愿意跟他们进行深入的接触,以这样的态度采访,肯定收获不到真实的有价值的素材。我们到基层特别是农村采访,必须甘当农民的小学生,以真诚和恭敬的态度去同农民接触,主动帮助农民干活,这样不但能够体会农民的真实生活,而且可以获得农民由衷的信赖,这样才能够从农民那里听到真实心声,收获到有价值的故事和线索。

新闻采访要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基层”,要把常态化下基层采访与专题策划下基层采访相结合,定期策划专题采访;在全市乡镇、社区、企业确立一批基层联系点,对基层联系点有新闻价值的重要线索和突发事件,力争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发稿;要带着问题到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经常性地深入联系点采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转作风”,要深入生产一线,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把笔触、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把版面多给基层,多写基层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新闻,多写反映实际、反映基层、反映群众观点的新闻,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改文风”,要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善于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

猜你喜欢

联系点作风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大作用
立法联系点:群众爹与立法新途径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坚持包联系点 打造过硬品牌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