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芸生的记者素养理念探微
——从《招魂:一个记者的罪言》说起

2015-01-31孙聪利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5期
关键词:招魂大公报新闻记者

□孙聪利

(平顶山日报社,河南平顶山467000)

王芸生的记者素养理念探微
——从《招魂:一个记者的罪言》说起

□孙聪利

(平顶山日报社,河南平顶山467000)

王芸生自1929年加入《大公报》以后,他的命运便与《大公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28岁到65岁,他在《大公报》连续工作了37年之久,毛泽东戏称他为“大公王”。

在进入新记《大公报》之前,王芸生就确立了“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新闻人,不参加任何党派团体,不参与实际政治斗争,对时代有一个独立的观点和立场,为人民立言,以文章报国”的新闻思想。他说:“我作为一份民间报纸的发言人,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才有独立的发言权,我才有资格说真话,对国民党才能嬉笑怒骂。同时,待国共双方都必须一样,是我一贯的原则。”新记《大公报》创办时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正好契合了王芸生新闻思想的核心,所以,从他进入《大公报》开始,到后来继任张季鸾成为总编辑、主持笔政,他将“四不”方针和自己的新闻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当时有一批新闻记者在日本人的资助下将赴日考察,王芸生对这批记者的行为很不赞同,认为他们的做法有损记者的人格和国格,于是写下了《招魂:一个记者的罪言》,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新闻思想和对记者的期望,主要有以下三点。

记者要有独立的人格,敢于讲真话

报界巨子史量才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媒体人所追求的“格”,就是拥抱国家和社会责任,彰显公民自由权利和尊严。对此,王芸生在文中如是说:“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能克尽厥职的新闻记者,他须具备几种异乎常人的条件: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

王芸生在《大公报》发表声明,谢绝一切政治活动,专心从事新闻工作。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权势所迫。当《大公报》从汉口迁到重庆后,张季鸾的肺病日益严重,编务逐渐交给王芸生处理。刚一到重庆,国民政府就要聘他为军事委员会参议。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打电话说:“这是委员长的意思。”王芸生立刻把聘书和数目不菲的薪水一起退了回去。

1941年12月22日,王芸生发表的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丑闻,还揭开了外交部长郭泰祺国难当头竟以巨额公款买私人豪宅的黑幕,他指出:“我们舆论界若再忍默不言,那是溺职。”此文一出,当天蒋介石就罢免了郭泰祺,而孔二小姐的丑闻则引发了昆明、遵义等地大学生反对孔祥熙的学潮。

王芸生一生以“敢言”著称,他认为“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才有独立的发言权,才有资格说真话。”正如他在《招魂》一文中直言不讳地讽刺那些受日本人资助的记者们:“那是猴子戏,那是猪猡团,天下事还有比这再糟糕的吗?那简直是整个的开我们中国人的玩笑……你们这样不啻是放弃了中国人的立场,而被人当作猪仔贩卖了。”

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写出真实、新闻价值高、社会效益好的新闻作品。反之,则可能损害新闻业的整体形象,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王芸生的一生立志要新闻记者努力做一个社会上的好人,把新闻事业做成一种好人的事业,他在《招魂》一文中提出了对新闻记者和新闻学子的要求:“新闻记者手上有个武器,容易受人恭维,也容易被人诱惑。你们尽管看见有许多新闻记者很得发了,若从某个角度上去看,他们是成功了,但是我却希望你们不要走这条成功的捷径,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有灵魂的新闻记者,有许多被人恭维做‘无冕之王’的,实际上是‘无魂之鬼’。”

在如今的新闻界,虽然不乏不顾任何威胁恐吓,既有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坚持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但同时也有一些记者抵制不住金钱、权力等的诱惑,导致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和低俗之风等“四大公害”层出不穷。如2011年6月8日晚,明星孙俪和邓超举行婚礼,他们给到场的媒体发放500元的红包,现场却出现了两个记者因抢红包而大打出手的场面。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丑闻与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记者要有广阔的见闻和丰富的知识

王芸生还非常注重新闻的客观与真实性原则以及报刊的舆论功能,他认为新闻要写得真实、客观,离不开广阔的见闻和丰富的知识。

从《招魂》一文中的论述,不难看出他对新闻的尊重和做新闻事业的严格要求。如1931年9月18日沈阳事变后,《大公报》决定开辟一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专栏,记载自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重大事件,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为了写好这一主题,让国人更好地了解自甲午以来中国的对日屈辱史,王芸生从1931年10月开始,奔走于京津之间,往来于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各图书馆,广泛搜集史料,尤其是清季外交史编印处的档案。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档案中,他耐心搜寻,精选细择。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从1932年1月11日起,王芸生在《大公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两年半,无一日中断。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读来铿然有声。

王芸生对新闻记者和新闻专业学生也提出了尊重新闻规律,踏踏实实做新闻的要求。1936年5月8日,王芸生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发表《新闻事业与国难》的演讲中说,新闻“第一要平常化。不矜奇,不立异,老老实实,平平常常,一切循平常轨道而行,直接养成坚实的舆论,间接促进社会坚实的风气。”

小结

纵观王芸生的报人生涯,再仔细阅读他写的《招魂》一文,不论是他自己的身体力行,还是对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都是他主要新闻理念的体现。“真实地记出所见到的事,勇敢地说出心里的话,可以无愧为一个新闻记者了。敢说,敢做,敢担当,是自由人的风度;敢记,敢言,敢负责,是自由报人的作风。”这些思想对当今媒体人来说仍是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新闻水平,有利于提升记者和媒体的品位。

[1].王芸生.招魂:一个记者的罪言. 1937年4月11日上海国闻周报第十四卷十五期

[2].智效民.往事知多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

[3].周雨.王芸生.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

[4].甘竞存.一代报业宗匠王芸生.《文史精华》,2001.8

[5]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本栏编辑:江水)

猜你喜欢

招魂大公报新闻记者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大公报》报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招魂(短篇小说)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