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记者要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2015-01-31□牛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文化少数民族

□牛 锐

(中国民族报,北京 海淀 10008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在这方面,新闻工作者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切实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舆论支持。

正确认识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现实,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政治方向上,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工作主题上,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精神纽带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在民族关系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面临许多现实困难。要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绝大部分属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带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各民族共享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当地。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受住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种种考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历史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无论在当今世界上,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最好的。当前,要紧紧围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主流,大力宣传民族工作宝贵经验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为增进民族团结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尊重多元又强调一体

加强“四个认同”宣传,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表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就在于各民族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有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了依托。解决民族问题,要物质、精神“两手抓”,加强“四个认同”宣传,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正确认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民族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使每个民族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这些差异,成为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差异并不是差距,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以尊重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个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交流的起点,要少猎奇、多理解,注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今天,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都属于中华文化。

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共有精神家园的养分。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中华文明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调尊重自然、爱护生灵、讲求道义、信守承诺等,要善于提炼和阐发这些思想精髓,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做情感“联络员”,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多关心走进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许多少数民族群众进入中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务工、经商、求学。新闻记者应当多关心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宣传报道,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要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

多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富集之地,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地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民族地区工作、生活、旅游。新闻记者应密切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宣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增进内地与边疆各族群众的相互了解与理解。

切实提高自身从事民族新闻工作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战线上成长起一支能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采写的新闻记者队伍。他们一方面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向少数民族群众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介绍国内外各种新闻资讯,另一方面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之中,用汉语新闻作品反映他们的心声,为增进民族理解、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急需壮大民汉“双语”记者队伍。有条件的新闻记者,应当学习、掌握一两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文化少数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民族团结之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