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硬化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干预策略
2015-01-31朱伟慧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锦州121001
朱伟慧 张 力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老年人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硬化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干预策略
朱伟慧 张 力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1)
目的 通过比较骨密度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大小之间的关联,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护理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该院就诊及行健康体检的136例老年人,行超声检查并依据颈动脉病变程度分为正常、轻度及中重度病变3组,测定各组各项生化指标及骨密度,对比分析3组间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差异。结果 正常组、轻度、中重度病变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病变组的总胆固醇(TC)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骨碱性磷酸酶(BALP)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病变组的甘油三酯(TG)、HDL-C、BALP水平显著减低,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而与轻度病变组相比,除HDL-C含量无差异外,TG、BALP、TC、LDL-C水平变化均与正常组的比较结果一致;对于骨密度而言,中重度病变组的L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较正常组及轻度病变组显著降低(P<0.05);轻度病变组的L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较正常组也显著降低(P<0.05)。通过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骨质疏松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骨密度下降越明显,老年人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发病率随增龄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在发生骨质疏松的同时还伴有血管的钙化,绝经后女性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变等)较绝经前增加〔1,2〕。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实验研究也表明两者具有共同的调节蛋白和病理生理学机制〔3,4〕。本研究拟探讨骨密度改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骨科和老年科就诊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136例为研究对象,男73例,女6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35±7.27)岁;纳入对象行超声检测并对双侧颈总及颈内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见表1)〔5〕。根据评分分值将纳入研究的对象分为正常组(评分为0分)、轻度病变组(1分≤评分<10分),中重度病变组(评分≥10分)。正常组、轻度病变组、中重度病变组性别、年龄、体重、体质指数(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年龄均≥60岁;②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心、肝、肾、肺功能障碍及并发症者。②患有癌症、血液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③接触并使用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双磷酸盐等)、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④长期饮酒、吸烟者。
表1 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三组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男/女(n) 年龄(岁) 体重(kg)BMI(kg/cm2)30 16/14 70.61±5.52 62.34±12.58 26.43±6.25轻度病变组 59 32/27 69.53±6.35 63.15±13.29 26.55±5.87中重度病变组正常组47 25/22 70.08±6.21 63.44±12.72 27.12±6.14
1.3 研究方法 调查并统计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计算BMI。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采用美国通用公司GE-LOGZQ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超声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颈动脉血管壁内膜厚度、颈动脉血管内径、动脉硬化斑块大小和数目、血液流速以及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等。根据超声结果进行评分并分组。次日清晨于研究对象的肘静脉处抽取血液样本,采用日本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包括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骨碱性磷酸酶(BALP),采用南京森贝伽人BALP ELISA试剂盒,具体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骨密度指标的测定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HOLOGIC Discovery A全身型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进行,嘱患者取仰卧位,分别于正位脊柱第2~4腰椎(L2~4)、左侧股骨颈(Neck)处测定并记录相关数值,参照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共识文件中对于骨密度的分类标准〔6〕,分为骨量正常(T 值>-1s)、骨量减少(-2.5 s<T值≤-1 s)、骨质疏松(T值≤-2.5 s)。
1.4 临床护理配合 (1)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评估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为确立护理诊断/问题及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针对罹患颈动脉硬化的骨质疏松患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具有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策略。(2)积极的心理干预:多与患者沟通,排除患者不良情绪。(3)合理的膳食及饮食指导:在饮食上要做到营养丰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尤其在颈动脉硬化的饮食方面的高危因素方面进行积极的干预。(4)用药指导:根据患者骨质疏松及颈动脉硬化情况,指导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观察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行t检验。
2 结果
2.1 3 组间生化指标比较 3组间HbA1c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病变组的TC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HDL-C、BAL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病变组的 TG、HDL-C、BALP 水平显著减低,TC、LDL-C 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与轻度病变组相比,除HDL-C含量间无差异外,TG、BALP、TC、LDL-C水平变化均同与正常组的比较结果一致。见表2。
表2 三组间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三组间生化指标比较(±s)
与正常组比较:1)P<0.05;与轻度病变组比较:2)P<0.05;表3同
组别 n HbAlc(%) TG(mmol/L) TC(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BALP(μg/L).21±0.59 32.57±7.60轻度病变组 59 5.77±0.40 2.41±0.50 5.67±0.461) 1.13±0.151) 3.26±0.57 29.37±7.741)中重度病变组 47 5.75±0.41 2.07±0.521)2) 6.29±0.591)2) 1.05±0.231) 4.25±0.641)2) 23.77±7.221)2)正常组 30 5.79±0.39 2.44±0.48 4.57±0.77 1.21±0.23 3
2.2 三组间骨密度比较 中重度病变组的L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较正常组及轻度病变组显著降低(P<0.05);轻度病变组的L2~4及Neck骨密度水平较正常组也显著降低(P<0.05)。见表3。
表3 3组间骨密度比较(±s,g/cm2)
表3 3组间骨密度比较(±s,g/cm2)
组别 n L2~4 30 1.270±0.133 0.928±0.020轻度病变组 59 1.132±0.1601) 0.827±0.1271)中重度病变组 47 1.005±0.1451)2) 0.720±0.1231)2)Neck正常组
3 讨论
衰老可引起骨量减少,除了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外,还与许多因素有关,如胃肠功能减退造成的营养缺乏、肾功能减退、活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导致肠道钙吸收障碍等。骨质疏松的病理特点是骨矿含量和骨基质成分等比例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易引起骨小梁断裂〔7〕。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机制为颈动脉管腔狭窄致缺血及斑块成分脱落致栓塞,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破裂、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发生急性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前兆〔8〕。
近年来,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多相伴发生,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也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9〕。黄喜顺等〔10〕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与骨量逐渐减少呈正相关,年龄、BMI、IMT与骨质疏松发生显著相关。认为中老年骨质疏松人群较非骨质疏松人群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易加速骨质疏松,早期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可指导骨质疏松的防治。赵英等〔11〕研究显示绝经期妇女BGP、BMD降低的同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雌激素水平降低,与骨代谢、骨密度密切相关,与软、硬斑块的形态有关,认为检测BGP、BM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实验结果证实了骨密度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同时,脂代谢异常可能是两者发病机制的共同危险因素,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临床也有对骨质疏松患者的研究发现,其冠状动脉钙化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显著升高,在一些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骨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12〕。
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特有的心理、生理状态特殊性,在饮食、药物、功能锻炼等方面实施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注意患者的感受和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骨质疏松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效果。综上所述,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下降,随着动脉硬化程度增加,骨密度下降越明显,骨密度的改变及动脉硬化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13~15〕。但本文调查样本较少,关于相关性的确切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1 黄新云,曹 奇,唐朝克,等.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2(2):207-12.
2 张 伟,许卫东.老年心血管疾病伴有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机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3;30(6):478.
3 王维静,高东来.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干预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2):174-6.
4 韩雨杉,伍 雪,赵宏斌,等.树鼩模型在骨代谢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10):1250-3.
5 程晓光,刘忠厚.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共识文件(2005年版)〔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2):205-9.
6 Rodríguez M,Domingo E,Municio C,et al.Polarizat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by prostaglandin E2:a puzzle of receptors and signals〔J〕.Mol Pharmacol,2014;85(1):187-97.
7 陈治卿.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相关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7):502-3.
8 Ma XW,Ding S,Ma XD,et al.Genetic variability in adapter proteins with APPL1/2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J〕.Chin Med J(Engl),2011;124(22):3618-21.
9 Fehérvári M,Krepuska M,Csobay-Novák C,et al.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J〕.Orv Hetil,2013;154(10):369-75.
10 黄喜顺,邱耀辉,吴义森,等.中老年人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6):2921-3.
11 赵 英,任全刚,郭 海,等.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61-2.
13 赵永芳.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5;24(26):131-2.
14 张 玲,周 芳,袁 源,等.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循证护理教育的实践效果〔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5):118-9.
15 汪小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3):
2
88.
R543.4
A
1005-9202(2015)23-6869-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103
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医学组织工程学》(No.LT2012016)
张 力(1980-),男,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骨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
朱伟慧(1970-),女,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外科护理研究。
〔2015-11-12 修回〕
(编辑 曲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