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不可怕

2015-01-30余婷/译

新城乡 2015年1期
关键词:经济体新常态新加坡

余婷/译

当人们思考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功度时,很容易将理解建立在对一般国家的认识上,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不可能继续以每年超过6%的速度增长,因为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保持了如此长时间的高速增长。

人们应该抵制这一想法。首先,成功必然是与普通范式不同的。人们或各个国家发展情况的平均值,甚至是大多数人和国家的发展情况并不能告诉大家会发生什么。其次,即便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增速放缓和通常考虑的数据样本崩溃,也不一定代表失败。

先以新加坡为例,作为经济增速最为惊人的经济体之一,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曾在十多年时间内都保持在每年6%以上。但1980年之后,新加坡经济增长率比成功时期骤降了4个百分点。韩国也呈现了类似发展轨迹,都经历了井喷式的增长和随后的衰退。

那么,如果中国沿着与新加坡等经济体的相同轨迹发展,情况会非常可怕吗?那就要看看经济体的经济过热实际上带来了哪些后果。

上世纪60年代前5年,新加坡和韩国的人均GDP分别是美国的16%和7%。2007年至2011年,美国经济因全球金融危机显著放缓,之后所有其他经济体也纷纷步其后尘。确实,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经济体均经历了增长、下滑、快速增长和大幅放缓。

但波动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结果是什么呢?虽然新加坡和韩国均给人们留下了失败的印象,但它们的表现一点也不差。实际上,从人均GDP指标来看,当前的新加坡与美国相比更像是第一世界国家。

也许,观察经济增长的加速和骤然放缓并不足以回答以下重要的经济问题:不同的经济增长格局(增速加快或放缓)是如何提升一国的长期福祉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增速放缓当然蕴涵于新加坡和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增长轨迹之中,但这是否意味着这些经济体失败了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当前,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3倍。即便这一数字降至4倍,中国仅以韩国的速度增长,中国经济总量也将在几十年内达到美国的2.5倍。如果中国以新加坡的速度增长,则其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的4.5倍。

事实上,中国已迎来经济“新常态”,不再是世界经济的救星。不过,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什么才是“新常态”呢?从西方经济的角度来看,它是指30年过后的一次醒悟。“如今,进入‘新常态,中国人最想要的就是像从前一样正常地站在世界前列。这个自豪的国家想要成为美国、德国一样的富裕工业化国家。”媒体这样评论,中国已不再想做世界工厂,而想要工业转型——这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在西方国家看来,这种转型给中国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社会试验。然而作为世界经济的希望,中国可能已经不再合适。(选自英国《金融时报》)

猜你喜欢

经济体新常态新加坡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