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和对策
2015-01-30李宏伟
李宏伟
随着电脑、手机上网的普及推广,中国上网人数迅猛增加。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与广播、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
在网络舆论中,有真实的民意反映,也有大量的虚假信息甚至蓄意的造谣诽谤。在所谓网络推手、意见领袖的作用下,任何局部的事件,任何普通的个人,任何个体的情绪,都能成为网上舆论焦点,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广泛影响。
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意见表达的非理性特点十分突出。网民往往不分青红皂白,“逢官必贬”、“遇富即骂”。很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司法、央企、富人、下岗工人、小商贩、农民工等敏感因素,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网络信息发布的控制还不完善,网络的开放性也就带来了它的一个负面结果,即虚假信息的泛滥。它妨碍人们获得真实信息,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严重的还会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极端的行为。网络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有的谣言发布者出于种种目的,在网上对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诽谤和诋毁,混淆人们的视听,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
现代社会信息丰富,但我国各级传统新闻媒介在反映信息和舆论监督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而网络舆论的独特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媒介在这些方面的缺陷,对当前中国民主决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媒体带来的舆论的多元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来自网上的声音有了更大的心理承受力,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有包容性。互联网培育出的这种思维的开放性、观念的多元性、心态的包容性,也使得在网络媒体上开展舆论监督拥有了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和氛围,这方面使得网络媒体拥有了独特的舆论监督。伴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在网络传播中,舆论的时空似乎凝聚为方寸之间,改变了以往舆论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在公共话语空间中,网络舆论更是民众意见的传声筒,它汇聚民意,形成压力,监督着社会中各权力机关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件的解决,维护着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政府引导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1.政府应控制、规范互联网虚假、有害信息
一个社会集团对某些不利于社会运行的舆论进行控制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运作的一种模式。西方学术的传播控制经典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就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
如何既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自由又维护网络安全、维护网络公共舆论的正常秩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组成。根据经济学原理,制度包括法律制度是一种资源,制度资源供给是网络产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现代政府的管理制度设计中,首先要求对所有的组织管理活动制定正常的管理条例,以应对潜在的危机与风险。完善政府管理制度的首要举措就是以法律手段确立各项管理活动尤其是对网络管理的基本原则,制度是维护网络正常秩序的关键。
2.政府要规定媒体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所谓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媒体在充分享有法律给予的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责任。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
3.政府要实行信息公开,增加信息透明度
学者认为,信息流量与政治稳定有关。信息低量或许可以暂时确保政治稳定,但长期的信息低量会导致信息贫困,表面上的超稳定恰恰是政治危机的前夜;信息超量虽然为社会成员的沟通和政治意愿的表达等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削弱了社会的控制力,特别是互联网的交互性、共时性、开放性和跨地域性等特点,信息超量必然导致信息污染,这将给政治稳定产生严重威胁。
网络媒体和网上论坛的出现,从技术上消除了政府对政治信息的绝对控制。各种政治信息,经由网络传播,其速度和造成的影响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政府放弃信息垄断权,公民的知情权才可以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和网上公共舆论才会更理性、更科学。政府信息公开应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寻求突破,信息公开的形式可以是政府主动公开,也可以是公民申请公开,公开形式可以是政府公报,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和其他形式。
4.政府要积极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提高大众的传媒素养
所谓媒介素质教育,即在中小学中对学生开展正确理解、独立判断、接收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体批评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完善自我。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作为当今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其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表现为对社会上重大事态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渗透到政治层面,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对这些网络舆情加以有效的管理已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