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络新闻奖”和它的第一个十五年
2015-01-30郭之恩
郭之恩
如无意外,今年9月27日美国互联网新闻业业内将再起“波澜”,而其“原动力”是由美国网络新闻协会组织的2014“网络新闻奖”颁奖典礼。当13个奖项33项大奖最终确定之际,“网络新闻奖”也将走过15年的历程。从历史的角度梳理15年来该奖项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一窥美国互联网新闻业的发展历程。
一个奖项的十五年
美国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s)始于2000年,是由奈特基金会、甘耐特基金会以及佛罗里达大学共同出资设立的一项专为表彰网络新闻业优秀作品、机构的公益新闻奖项,是网络媒体的最高奖项,有“网络普利策”之称①。“网络新闻奖”设置的奖项类别包括有:突发新闻、报道策划、解释性报道、话题报道(热门事件连续报道)、网络评论、特写、学生计划、佛罗里达大学数据调查新闻奖、数字视觉报道优秀及创新奖、服务电子新闻业技术创新甘耐特基金会奖、纽哈斯调查报道创新奖、公共服务奈特奖、网络新闻表现突出奖。除了基金会、高校单独冠名奖项设定4000至5000美元的单项奖金规模外,其他所有奖项奖金均为52500美元。截至2013年,14届评奖中,进入最终提名的作品/机构共计1133件/家,获奖313件/家。
体现网络新闻“时代精神”的奖项设置
简单而言,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门户网站时代——搜索引擎时代——社交网站时代”的重大变迁。网络新闻业所遵循的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路径。体现在“网络新闻奖”的奖项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节点:
1. 2000年至2003年,“网络新闻奖”的设置特别注重“附属/独立”。
在这一时期,互联网是门户网站“一统江湖”的阶段。传统门户网站自己并不生产(或者很少生产)内容,大量“拷贝+粘贴”的新闻充斥门户。检视这四年“网络新闻奖”的评审情况,可以发现仅在2001年有雅虎财经的一篇经济报道获得“信息呈现创新奖(独立)”。之所以强调“附属/独立”是因为,这一时期,传统媒体多数只是将自己的文字版、播出版的内容基本上原封不动发布到网上。网络新闻报道是附属(原封不动沿袭母媒体),还是根据网络传播规律进行报道(独立),在这一时期是网络新闻制作的一大“分水岭”。
这四年中,《纽约时报》共提名九项大奖,获奖两项,但是,这九个提名报道全是“附属”;《华尔街日报》共获提名七项,得奖两项,全部为“附属”类作品;《华盛顿邮报》提名七项,得奖两项,全部为“附属”类作品。此外,网络杂志在此期间开始呈现上升势头,《沙龙(Salon)》(15项提名,四项大奖),以及著名的政治类网络杂志《石板书(Slate)》(六项提名,三项大奖)均在当年的评奖中大放异彩。
2. 2004年至2007年,呼唤“个人新闻事业”的博兴。
这四年中共有301件(家)次作品/机构获得提名,179家各类媒体。可资比较的是,在2000至2003年间提名232件/家,114家各类媒体。越来越多的机构、传统媒体参与到网络新闻报道中来。这时的“网络新闻奖”评选不再将是否是“网络原创”作为评选的指标,而以参评作品发表机构的规模划分奖项。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现代性使得传统美国理想中的“个人新闻事业”(如格里利、贝内特等人,以少量投资、刻板及手摇油印机便可跻身新闻界)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需要投入巨资的现代化传媒企业。新闻业的准入成本被一再提高。互联网的出现使得重返“个人新闻事业”成为一种可能。从规模而言,“小舢板”自然无法与“大航母”抗衡,因此,“网络新闻奖”将机构的规模“大机构”/“小机构”作为评选首要标准,无疑是在鼓励和呼唤“个人新闻事业”的博兴。
这一时期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一家非营利调查新闻机构“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该机构是较早由基金会资助从事严肃新闻报道的非营利新闻机构之一。该机构在这一时期共获提名8项,获奖2项。可供对比的是《纽约时报》提名11项,获奖5项;《华盛顿邮报》提名10项,获奖1项。
3. 2008年至2013年,自媒体、全球化、传统新闻业的危机。
2008年,“博客”横空出世;2010年,推特影响所及所向披靡。这些技术的革新预示着新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于网络新闻业而言,在这些平台之上,“自媒体”时代人人成为记者——公民新闻业成为了现实。为了回应这种变化,“网络新闻奖”的评选从2009年起在“网络评论类”中增设了“博客”一项。值得关注的是,“自媒体”时代中“人人都是记者”,那么,记者的执业壁垒“已然瓦解”。“记者”角色的泛化,必然导致职业身份认同的模糊。“网络新闻奖”的评选绕过了“谁是记者”的问题,坚持由评论、报道发表的网站(机构)提交作品,参与评品。从组织层面理解新闻职业,避开了纷争。
与此同时,自2010年开始,“网络新闻奖”的评选不再局限于英美国家,专设非英语类国家网络媒体评选。2010年阿根廷的西班牙语网站Lanacion.com成为第一家获得“网络新闻从业总体(非英语)大型优秀奖”的网站。法国OWNI网站获得“网络新闻从业总体(非英语)小型优秀奖”。第二年,两家媒体继续蝉联两个奖项。从2013年开始,“网络新闻奖”的评选不再单设非英语国家奖项,非英国国家的网络媒体可以参与所有诸项奖项的争夺——评奖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
就在人们为传播工具的突飞猛进高唱凯歌的同时,传统新闻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2008年开始的“报灾”,数百家报纸、杂志倒闭,剩下的也元气大伤,不得不改弦更张,弃纸(印刷版)转网(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新闻周刊》等)。随着有线网络带宽、无线网络网速瓶颈的不断突破,新的接收设备层出不穷:手机、平板电脑……观众开始向视频点播网站转移。在这样一种形势之下,严肃新闻业岌岌可危,调查报道、解释性报道……成为了报道的“濒危物种”。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新闻从业者开始寻求基金会的帮助,成立非营利新闻机构。2008年,“网络新闻奖”设置“调查报道奖”,2012年设置“解释性报道奖”,其初衷于在引导新闻从业共同体在网络时代中重拾新闻业的光荣与梦想。endprint
在这几年间,California Watch、California Watch
and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ProPublica、St. Louis Beacon、The 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The Texas Tribune这七家非营利新闻机构屡屡摘走“调查报道大奖”。六年间,这七家机构共获调查报道奖提名八次,得奖四次。素以严肃报道著称的《纽约时报》仅在2010提名并获奖一次。六年间,《纽约时报》获得各类提名27次,得奖10次,其中“数字技术使用奖”三次,“报道策划奖”两次,“连续报道奖”两次,“网络连续报道/博客奖”两次,“网络评论奖”一次。可以说,“网络新闻奖”基本反映了美国新闻业报道的基本格局。
数字叙事技巧
从2010年开始,“网络新闻奖”开始关注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增设“使用新兴平台突出奖”“使用数字技术突出奖(专业)”。这一年,“使用新兴平台突出奖”颁给了全国公共广播(NPR),以表彰其移动平台的建设;“使用数字技术突出奖(专业)”颁给了《纽约时报》网站的《溢油跟踪(Oil Spill Tracker)》报道。从奖项设置的用心而言,既鼓励技术的发展,同时兼顾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
传统新闻业伴随着传播平台的演进而在变化,进入数字化平台之后,如何适应新平台受众,进而探索新媒体平台下新闻的传播规律成为这一时期业内抓狂、学界困惑、社会急需的话题。“网络新闻奖”近年连续增设“网络视觉呈现奖”“信息图形及数据可视化杰出奖”“特稿多媒体奖”,关注新闻叙事技巧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探索。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网站一篇《雪从天降:塔尼尔科瑞克的雪崩》(Snow Fall: 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的特稿,报道美国华盛顿州卡斯凯德山区雪崩造成三名滑雪爱好者罹难的事件。该报道率先在网上推出,在制作上将文本、视频、图片、动画、音效 “完美”地融合起来。点击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幅的雪山风起的动态画面,伴随着画面的是“呼啸”的北风(视频音效),营造了一种观看电影的氛围。与传统的网络报道不同,《雪从天降》的页面十分简洁,视频、图片、动画等“嵌入”在了文本中。这篇报道上线的一周内,报道浏览量超过了350万,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其中四分之一的读者是从未上过纽约时报网站的新访客。这篇报道夺得2013“网络新闻奖”的“特稿奖”。
「注释」
①潘天翠:《美国网络新闻奖扫描》,转引自“人民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