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话语体系 讲好中国故事
2015-01-30严文斌
严文斌
2013年3月份以来,习总书记出访五大洲二十余国,并在多个场合发表主题演讲,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被外媒称之为“中国的魅力攻势”和“成功的公关活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习总书记系列演讲中所蕴含的外宣理念,以及介绍中国国情、解读中国道路、阐释中国特色的视角和方法,对于我们提高议题设置能力、争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习总书记系列演讲所蕴含的外宣理念、视角和方法
深入研究习总书记系列演讲,不难发现,寻求利益交汇点,建设命运共同体;引经据典讲故事,增强文化认同感;打造融通新概念,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演讲的三大特点,也是其之所以被外媒称之为“中国的魅力攻势”和“成功的公关活动”的原因所在。
(一)寻求利益交汇点,建设命运共同体
世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开放包容姿态,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积极倡导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各方共同利益的交汇点,打造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习总书记的演讲清晰地向世界传递了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多个国际场合释放合作的善意,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
习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希望与印尼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在墨西哥参议院演讲时引用中国古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同时还引用墨西哥诗人阿方索·雷耶斯也曾说过的:“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此外,习总书记还在巴西国会、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等多个场合系统阐述“命运共同体”,几乎每次演讲都会涉及诸如“合则强,孤则弱”、“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等合作共赢理念。演讲让中国与世界有了更多的交汇、使世界接纳崛起的中国成为可能,外媒称赞中国“大国外交开始起步”。
(二)引经据典讲故事,增强文化认同感
习总书记的演讲缘何这般打动被访各国的亿万民众?最触动人们心灵的是真情与真诚。而这一切,是通过习总书记“谈自己、引经典、讲故事”来实现的,这一看似最普通不过的做法,拉近了与当地民众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激起彼此间的文化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金砖国家将展开腾飞的翅膀,飞得更快更远。”习总书记妙引汉代王符的这番话,不仅展示了坚定的战略自信、大国风范,还向外界传递了“中国正能量”和“中国好声音”。习总书记的演讲,并不是一味地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而更多的是讲述中国与被访国家间的共同故事。在墨西哥参议院,讲述了墨西哥著名作家帕斯曾将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老子、庄子的思想翻译成西班牙文。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讲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达累斯萨拉姆传递时,坦桑尼亚人民像欢庆自己的节日一样。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他接连讲了“冼星海与阿拉木图冼星海大道”“新疆小伙寻找母亲瓦莲金娜”“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中国献血”三个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见证了中哈友谊。
习总书记的每次演讲几乎都引用了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和生动感人的百姓故事,加之朴素的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致使演讲极具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被访国人民的距离,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充分展现出习总书记独特的人格魅力、朴实的语言风格和娴熟的外交技巧,为我们扎实做好新时期的对外报道工作提供了话语范本。
(三)打造融通新概念,增强国际话语权
话语权之争的凸显,是当今时代国际政治的一大特征。客观而言,中国当前的国际话语权尚处于冷战后时代背景下的“结构性弱势”地位。增强与中国和平崛起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需要有“说服力”的话语生产,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构建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
演讲中,习总书记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鲜明地提出一系列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是当代中国领导人首次系统提出对世界文明的看法,指出文明有多彩性、平等性以及包容性。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习总书记“三点主张”高度浓缩的中国核安全观,强调建立以公平促合作、以合作求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上则巧妙地引用拿破仑的话,将中国比喻成一头睡醒的狮子,“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在柏林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他引用歌德名篇《浮士德》,指出中国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习总书记观点鲜明犀利,但非常巧妙地驳斥了西方话语权主导下的“中国威胁论”。
此外,习总书记还在多次演讲中系统阐述“中国梦”“命运共同体”“和平崛起”“和而不同”,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新概念,以形象生动的语汇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愿景和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取得了显著的对外宣传效果。
二、习总书记系列演讲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几点启示
(一)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解读中国、报道中国,有多种角度。但不论怎样解读和报道,都不能背离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发展道路这些最为基本的事实。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树立融通中外的理念,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坚持这一原则,不宜多讲中国利益、中国元素,以免给所谓“中国威胁论”等留下口实,要多阐述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等这些新话语,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以展现中国包容开放、豁达大度、责任担当的大国形象。要多反映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用对方听得懂、理解得透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形成中国声音“本土化”表达,让他们明白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的翻译。同时,还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海纳百川,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我们的概念范畴表述,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使中华文化不但“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二)强化针对性,实现精准传播
习主席演讲总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符合时宜。在拉美谈论足球,在巴黎谈论法兰西文化,在非洲谈论当地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这启示我们,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要改变“大一统”的对外传播格局,区分地域,精确发力、精准传播。实现精准传播的前提是找准受众的差异化,比如,中国与美国的矛盾根源于美国对其“领导”地位的担忧;中国与欧洲的冲突主要是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中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则存在领域争端,这些国家“敌对”心理较重,不一而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历史和现实,进而形成迥异的政治和文化,如果粗鲁地抹煞差异,就会事倍功半,甚至背道而驰。针对不同地域,讲好中国故事,实现精准传播,还需要准确把握中国与他国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这样才能激发受众共鸣,从而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拓宽渠道,媒体融合
当前,媒体格局深刻调整,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秉承内容为王,拓宽传播渠道,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成为新时期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重中之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