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教育的启蒙辨析:艺术的另一种本体论视角演进

2015-01-30刘程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 要:从设计的历史叙事角度来看,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共时性和历史性的形态存在,无论是从“绘画教育”到“图案教育”的观念变化,还是21世纪在艺术家身上发展出来的具有艺术和技艺两个维度的实践活动,它所构置具有强大的时空涵容来描摹着设计教育自我生命的生成、情感视角,显示出宁静而又现实的民族教育观念遗存,设计教育从专业发展以来的每一种思考和洞悉都是在本土人文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内涵启蒙进程。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人才培养; 本体论视角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7-0163-03

Analysis of Enlightenment in Art Design Education: Another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Evolution of Art

LIU Che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From a historical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of design, art design education has synchronic and historical existence forms, whether it is the conceptual change from "Drawing Education" to "Pattern Education", or the practice with two dimensions of art and craft developed by the artist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self life generation and emotional perspective of design education it has depicted with a strong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cture shows the quiet and realistic n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remains. From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each thinking and insight of the design education is the connotation enlightenment process based on the local humanities history.

Key words :art design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引言

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教育和艺术的本体特征的同构性已经存在很久了,它们有着共同的自然色彩表征:人才价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人才价值”是指在艺术的本体架构下的设计视角中的教育形式。艺术设计教育极大的解放了现实社会中的设计样式和视界,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僵化单一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由“反思”向“多元开放”描绘,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是80年代以后在旧有的历史环境、教育者的视角方式、认知方式建立起来并满足社会个体的情感追溯和设计功能的便利化的呈现,并将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不同的其他学科,如自然学科、工程技术等视点,并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语境来相互提升和蕴含知识协同能力。在这里,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创意的文本符号塑造形式,还是将视觉化、需求化、商业化融入社会发展中,讲述着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形式和文化体悟。

当下,作为一种独特的并基于凸显教育的语序和检验设计的社会化的“凝结点”,艺术设计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推开和为文化创意产业化输出高端设计人才的可能性,艺术设计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变从前单一且传统模式向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的必经之路,从而支撑起某些教育个体对现实情感的重视而赋予其自己开掘艺术世界的深层原则。

二、教育情状: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种广义观念的“信仰自述”

进入21世纪,“社会需要化”和“需要社会化”的设计教育的确极大的刺激了需求者努力在设计日常生活中找到审美的依靠,作为构建社会教育的求新求变的崇高韵味信仰,艺术设计是从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理性与感性交织的趣味化,甚至艺术设计教育指涉的对象是与现代文艺交叉表达的创新性的遮蔽,艺术设计的广泛意义就被一些主观臆想取而代之为生活化,随着艺术设计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按照人与生活器具本源性的原则来构建的有价值途径的专业系统教育,这不仅仅是由工艺美术向艺术设计的调整,而且是教学和设计本身向着更加专业化的生活诉求的位置回归,自从1988年国家教育部将学科目录中的“工艺美术”改称“艺术设计”之后,年轻的艺术设计艺术家开始表现出发展艺术的热情和适应现代艺术设计需求的人文观念,“尤其在我们这个倾向性的时代里,人们开始把直接激发对、政治生活的革新的热忱当做是对艺术的考验,”①这种思想的检读又使“艺术设计不再是原生美术概念下的工艺美术,这是一次突破性的回归,标志着艺术设计的独立价值从一个边缘学科到中心综合的文化形态的建立,推动着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进步,”②而艺术设计教育则是这种文化形态的实践者和塑造者,由于设计设计教育作为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背景下的知识范畴体系,在消费语境下,自身的表层含义和分类众多且具有互溶性和可通性,现实环境会以产品的审美化和功能化取代对于丰富思想情感性的涵养,蕴涵着鲜明的对真实世界的向往,艺术设计是由自然、人、社会、情感、审美等共同形成的复合体,廉价的、通俗的、功能性的、审美的、艺术设计产品遍布在市场的任何角落都成为可以买卖的符号商品,于是,其培养人才的观念是基于文学、数学、工程、理学等各个需求层次上的广泛界限的跨学科,它呈现着传统教育或者说单一教育向具有各学科知识结构广泛意义层次上的转变。endprint

在艺术产品的表层形象中被受众视角完全支配着,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注定就是一种后现代、装饰的、“自由”的生活角色,一方面,这种艺术设计教育是对当下厚重历史和主张艺术生活化态度的期望,希望从现代各种设计狭隘的形式中找到更加华美而且学科之间形成综合穿插的文化的思想品格。另一方面,广义的设计教育是要冲破某种障碍,使得文化生活的目的性更加在消费产品的主导模式下变得更加鲜明。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在某个环节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从社会的不同层次上被吸收到消费领域的再分配,学校是实现社会和知识的对接点,人才是否有用于社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学校对这种的需求的深刻理解。艺术设计本身呈现的是向复合的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转变,在不同理性和自我满足的背景教育中,形成宽口径的广博的学界能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各种知识的施行来提升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将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

三、策略探析:艺术设计教育本土化人才培养的学科产业化

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把对原有的视觉艺术化转向富有超越审美影像,从感知的建构和双层的功能表达上拔高了自身的产业影响,作为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专业,艺术设计不仅仅在传统的“十大美院”全力开设,而且在全国各大院校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并逐步形成与地方经济和院校学科为优势的艺术特定领域,学生就业市场面临着饱和,某些教材和工作室建设沿用传统的或者是出于重复建设中,设计教育与国际的设计本身存在某些环节的不适应,因此,我们要建立渴望学科复合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命经验的实践活动。

(一)构建以地方经济为主体的艺术设计学科教育产业化

高校是本区域以不同学科为背景的主要经济推动力,地方又是知识的主要赋予目的地和承载体,高等学校又是知识产业化形成的孵化器,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重新唤起在电子媒介下的对影像追溯的想象力,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自主灵活的转变和微调学科内在的培养方案,艺术设计教育人才通过在广阔的领域中对“产学研”系列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不同的社会某些资源的优势聚拢起来,按照市场中的规则、逻辑体现一种文化的自律表现形态,就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艺术设计教育作为某种方式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功效,设计的本源向往与追溯以及本土智慧的“中国设计”历史。另一方面,艺术设计教育在后现代文化的深谙指向下传播的更加快捷,“而且因其“通俗”“仿真”特性培育了一种“大众性”的审美趣味,形成平民世俗性的文化习尚。”③

(二)在文化创意视角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模式培养策略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文化共同融于设计人才的创新活动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载体的创新性形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共存共生的技术内化”。创新教育是训练和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中坚一步,也是现代设计经济基于数码技术、多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兴表达理念下的对自身特征的围合以满足受众在当代精神文明娱乐过程中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的英国,而具体应用这一概念首先在中国的台湾与香港地区。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详细界定了其概念:“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④文化创意的诞生所形成的文化凝视和特殊的教育思维方式,它所为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和艺术的双关语义环境,而且从文化创意本体的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不同艺术设计的所基于的实践思想和所围绕文化创意结构的转变样式,艺术设计教育应从传统技术角度考察学生向以创新为背景的文化领域延伸,人们借以文化创造出一个不同客观物象的本真世界,这种现实面对的是将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的赋意行为指向具有实践功利的审美含蓄行为,在这种经过重新编码的想象形式中,不同的理论系统向着灵活性、独创性的融合,并从符号的意转换中找到对某种复合系统的颂扬。

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以丰富和渐进的方式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从技术向创新型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融合性训练,形成不同的思维控制能力,但是它们毕竟是对物质的执行内涵是不同的,这里便就会隐藏着为了追诉形式而重视艺术对文化属性概括,轻视文化创造的先期性。例如“在财经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的艺术素质和艺术实践是对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新型专业教育的重塑,是从传统综合高校教育解放出来的一种自我升华的情感审美教育,这种艺术素质的存在具有美学的世界,又具有对象化的产物”。⑤

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艺术设计教育实现新型文化创造转变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设计是人类文明高容量的载体,有较深层次的人文属性。”⑥这种人文属性通过确立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来实现一般哲学观下的审美与文化需求,也就是说,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的人文素质和美学介质为目标的,提高教书育人环境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作用。

(三)教学实现开放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意

艺术设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身的每一个个性都是相互联系和区别的,艺术设计的创新性寓于自身的个性叙事中,开放教学将学生间的互动和理解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来去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说明物象创意的可能性。

在开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某种育人环境中提炼出学生的情意,从传统艺术视角来讲,每个符号的涉及到语义不同,这种社会的力量被自然的被明确的为特定的艺术设计式样服务。那么其表现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学生对环境意域的理解去将这种玄妙的词汇理解为一种具象的潜在的灵感激发信息,从而达到对具有强烈的情意文化作出某种核心价值人文本体论的视角领域判断。endprint

(四)建构学科意识背景的艺术设计教育社会人才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的结构中都互相融入不同的元素,高校作为这种知识系统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它要依据地方经济和学校内在构件学科为建构的人才培养系统,建立一种具有地域人文关怀的新领域。设计教育本身也具有适应地方学科所自我的情感个性,把个性、完整性、复杂性贯通于自己的创新造型和结构中,学科的整体内涵思想赋予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不同阶段,使得学生从思想到文化的承载体融会贯通。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一的专业发展,不但要和社会相融合,以社会之需为目标,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个体的身心,还要仅仅抓住学校的学科的发展优势,共同形成和展示出学科背景下的“枝繁叶茂”。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要克服艺术设计学科自身管理中的问题,还要综合大学科为内容的对学生进行大学科大系统教育,这样学生才能适应21实际的业务之需求。

四、结语

艺术设计教育以一种异常严谨和活泼的思想去表达一切远离本体论的“异端行为”,艺术设计无论在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育人策略,还是在后现代设计教育的真实性下的对本体进行折衷处理,都是艺术设计教育与既有的社会需求发生着逻辑关系,这种理性和感性结合思想依然贯穿于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本体论中,当下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是随着世界经济的转型而不断的适应的,是我们打造“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重要现实平台,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而不仅有价值和进步,而且“是一种无逊于任何思想的生活启蒙。”⑦

注释:

①盖生.政治美学话语在学术生态平衡中的调控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8(3):149-152.

②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279.

③徐国源.后现代背景下的知识生产与人文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2008(3):157-161.

④孙启明,郭玉锦,刘宇,曾静平.文化产业创意前沿——希望:新媒体崛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2.

⑤刘程.艺术教育在财经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26-28.

⑥潘志琪.试论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6):112-114.

⑦杭间,曹小鸥.设计,另一种启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设计思想与实践的演进[J].美术观察,2009(8):84-85.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