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补偿性体能教学”转变初中体育应试现象
2015-01-30倪丽郑平
倪丽 郑平
摘 要: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并加强了管理力度,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排名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当中,这原本是一项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但由于学校和教师认识的偏差,在教学上采取了不当的方法和手段,使得体育课成了应试的工具,导致了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缺失。本文分析了“补偿性体能教学”的实质,并尝试转变目前初中体育应试教学的不良现状。
关键词:补偿;体能;体育教学;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9-0031-02
一、“补偿性体能教学”的概述
补偿性体能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所安排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对发展体能与所教技能之间在形式上相互渗透,在效果上互相补充。补偿性体能教学将传授技能和发展体能这两个中心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谋求以运动技术教学为载体,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渗透与所教技能密切相关且功能互补的体能素质内容,这既全面发展了学生的体能目标,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富有兴趣的体育学习与锻炼中,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它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来进行实施,一是将要进行体能项目测试的前期,二是为了促进具有一定体能作保证的技能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三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
二、“补偿性体能教学”让初中体育课恢复常态
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应该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体能和技能。两者中任何一个目标达不到都不算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在一节体育课中,运动技能与体能练习是不可分割并相互融合的组成关系,因为无论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考虑到要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和发展相关的体能,并且任何体育项目运动成绩的好坏都离不开技能和体能两个因素的发展水平。“补偿性体能教学”强调:一项运动技能的合理设计应该是“在传授某项运动技能中融入体能训练”。同样在强化体能训练中也要始终贯穿在正确运动技能规范要求下的适宜递进学练,而不是把体能训练放在一边单独进行技能练习,或是把技能练习放在一边单独进行体能练习,只有将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交叉上升整合引入其中,体育课才是实效和高效的,这样的体育课才算是一节完整的体育课。初中体育教学正是因为脱离了体能与技能的互相渗透发展才成为应试教学。如在中考体育项目“立定跳远”这一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既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起跳、腾空、落地三个环节的运动技能,又要在技能学习中渗透弹跳力、腰腹力量和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练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即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改编或组合,还要选择与之相适宜的学习方法,如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法,使之能实现技能与体能的同步发展,这样就能使体育课逐渐恢复常态。
三、“补偿性体能教学”的运用方法
1.诱导法
在练习主教材之前先安排一个体能性练习内容,“补偿性体能”内容对主教材的学习能起到诱导和铺垫的作用。设计应该依据顺向迁移的原理,使先前的学习活动对后继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让诱导体能练习内容的学习促进主教材的学习。如在立定跳远教学前可以先安排“双脚传球”的游戏作为补偿性体能内容。方法1:两人面对面传球。两人面对面2~4米站立,用两脚的踝关节夹紧排球跳起收腹,两小腿快速前甩,把球传到对方手里。方法2:两人同向背传球,两人同向于2~4米站立,传球人背对接球人,用两脚踝关节紧夹排球做展身跳,通过两脚后甩把球传到对方手里。这两个游戏既是发展下肢和腰背力量的素质练习,同时对立定跳远项目的展身和收腹也起到了很好的诱导和促进作用。
2.补充法
补偿性体能练习内容对技能教材起到功能互补的作用。如在排球的传球和垫球的基本功练习中,由于练习的量和强度都不大,达不到一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要求,在练习中就可以穿插一个垫球或传球的“接龙游戏”,排头传或垫完球迅速跑到排尾跟队,进行3~5分钟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和巩固学生在移动中的垫球和传球水平,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耐力,对主教材运动负荷小的缺陷起到了补偿性体能的作用。
3.追加法
补偿性体能内容对技能教学起到熟练与提高的作用。如在练习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有跳起收腹不到位的问题,练习结束后,追加了一个双脚连续跳过一定高度的橡皮筋的“补偿性体能”练习,既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弹跳能力,又对主教材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四、“补偿性体能教学”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动态调节
体育教师都知道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我们把它假设为E。而运动负荷是由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决定的,我们把它们假设为A和B,便可得这样一个等式:E=A+B。一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由技能性学习的运动负荷E1和补偿性体能练习的运动负荷E2组成,由于E1=A1+B1,E2=A2+B2,所以E=E1+E2=A1+B1+A2+B2。由于E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因此,当增大或减小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时,为了维持E的恒定,另外的因素必须也要作相应的增大或减小。下面我们来分析“补偿性体能教学”是怎样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如果我们在一节体育课中完成了10分钟的羽毛球发球练习或10分钟的篮球投篮练习,这时的A1和B1都很小,为了保证E不变,A2和B2应该是足够大才能达到一节体育课应有的运动负荷,即应该做相对量大和相对强度大的补偿性体能练习。如果我们在快速跑课技能学习中完成了5~10组快速跑的练习,这时是A1大于B1,为了保证E不变,应该减小A2,增大B2,即应该进行小强度和大量的“补偿性体能”练习。如果我们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已经完成了若干组各种方式的往返运球练习,这时是A1小于B1,为了保证E不变,应该增大A2,减小B2,即进行大强度和小量的“补偿性体能”练习。由于人体的运动生理规律能够承受大强度小量或者是小强度大量的运动负荷,一般在二者反向变化至中等时趋于相等。因此,A1+A2与B1+B2的值应该相差不大,即A1与B1和A2与B2均呈反比关系。在安排技能练习量和练习强度或者是补偿性体能练习的量和强度时应该遵循这一规律。endprint
五、运用“补偿性体能教学”的注意事项
1.“补偿性体能教学”更多适用于以技能为主导的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体能主导内容和技能主导内容两个类别。对于体能主导内容而言,体能已经是该教学内容的主导性因素,在动作技术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学生的体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锻炼,基本不需要再额外地补偿与该技术相关的主要体能。如在快速跑教学课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大量的快速跑辅助练习和一定量的途中跑重复练习,学生的负荷量已经达到发展速度素质的要求,就不再需要采用“补偿性体能”练习对速度素质加以弥补。如果还需要进行“补偿性体能”练习,那么所设计的“补偿性体能”练习应该是针对耐力和柔韧,或者是身体的其他部位。
2.“补偿性体能教学”应与运动处方相结合
对于初中体育课教学的目的,我们不赞成完全是为了中考,但也不得不认可中考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从以中考为目标来分析,我们在使用“补偿性体能教学”时就不应该一概而论,而应有的放矢。运动需要全面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而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果按照一般体育课的统一要求同步进行,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的情况,这就是效率不高的事倍功半现象。我们可以对学生实施运动处方,找出学生的弱势项目,设计多组“补偿性体能”练习,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分组“补偿性体能”练习,让学生缺什么就着重练什么,主攻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就能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中考体育项目的成绩。
3.“补偿性体能教学”的运动负荷在课的各部分应合理分配
体能是运动技能的基础,良好的体能不但可以促进技能的学习,还可以促进技能水平的发挥,提高运动项目的成绩。反过来,如果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进行了大量的体能性练习,就无法保证基本部分的技能学习。因此,在体育课的各个部分安排“补偿性体能教学”时,应该选择适宜的负荷。准备部分的运动负荷应该属于中小强度,一般不超过百分之五十,基本部分可以提高到百分之八十,结束部分体能练习的强度虽然不影响技能的学习,但如果结束部分采用较大的负荷,将不利于学生的课后恢复,影响下一节文化课的学习,并且如果以较大的运动负荷来结束一节体育课,也违反了人体运动的生理负荷规律。因此,结束部分“补偿性体能练习”的运动负荷应该不超过百分之三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