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文言“乐学”支架,开辟古文教学新路
2015-01-30林培练
林培练
文言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对“言”进行理解掌握,即积累文言词语、古汉语语法、文言语感,从而把握住整篇文章的情感。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必须在引导学生夯实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乐学”支架,构建“实、趣、新、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千古传诵、文质兼美的文言文。
一、实中求趣
只有培养是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才能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文言文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中设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在讲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抓住“文中有画”的特点以及所带班级喜欢绘画的实际,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注释并结合翻查《古代汉语》,整体把握文意,并将“文”和“画”有机的结合,绘成一幅画。学生开始会震惊,因为欧阳修移步换景,文章从古香古色的滁州古城写起,到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到再琅琊山、酿泉、醉翁亭,按照方位逐一展现醉翁亭周边的美景。学生理解课文后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一幅一幅风光绮丽的画卷。对于因理解不同而出现的误差,我们再加以引导。
二、实中求新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非诵读不可。而且古人注重合辙押韵,写出来的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先生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从“读”入手,从句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并能结合文言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使得学生把文章“读准、读通、读顺、读出味道”。
文言文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典范之作,诵读应该结合所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够使得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在讲授《曹刿论战》这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三答三断”,让学生在表演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诵读,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自行疏通文意。学生会因对某些句子或者字词不理解而难以表演。在学生想“愤”、想“悱”之时,我们教师再进行指导。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后,再进行表演,并带着这些情感进行诵读,这样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感悟曹刿的“远谋”以及他为国家着想、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德国语文学家洪堡特认为:“通过文字保留下来的语言也总只是一种不完整的、木乃伊式的保存,在生气勃勃地朗读时又需要重新赋予意义。”我们教师只有结合文章特点,多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断尝新,并能在“口诵其言”的同时“心惟其义”,感受文言文语言的优美,从而感受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实中求活
初中生要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见,文言文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既然学生可以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查阅词典,教师没必要“字字解释,句句翻译”。何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在讲授《狼》的“杀狼”情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股”“狗”“尻尾”“瞑”“暇”这些实词,与其逐字逐句说教,不如特意找了两幅针对误解这些词语的画,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结合注释,并找出图片中的错误。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能够理解屠夫“断其股”,“股”是大腿的意思而非屁股,从而在图画中找出相应的错误。同时,恰到好处进行串讲,如与“头悬梁锥刺股”中的“股”进行比较。学生在读懂课文后,从画中找出错误,体验到成功,更有了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即“活”的教学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来“活”学文言文。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