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5-01-30凌菊芬

师道·教研 2014年11期
关键词:小数长方形动手

凌菊芬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说法实质上强调了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及熟练过程,更应该是实践、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中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培养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动手实践作为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宜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与创造意识。

一、课前实践

课前的实践活动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新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且有利于学生的发现和感悟。

1. 汇报型。课前组织学生留心事物,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如《小数的性质》一课,发动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常见的小数,课堂上汇报,学生争先恐后的汇报:2.50元、1.35米、20.50公斤……一个个的数据,加上适当的简介,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处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一下子拉近了新课与学习的距离。

2. 材料展示型。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如《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发动学生课前收集人民币,在认识人民币展示出来。一张张面额不同、材质不同的人民币、甚至版本不同的人民币,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增加了教学的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课中实践

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种感官参与,远比让学生死记硬背所掌握的知识更扎实、更持久、更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1. 实验型。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一课,我在黑板上各画一条横线和竖线,让大家猜猜哪条线段长。当同学们争论不休时,让学生动手、动脑想出比较线段长短的办法。用已学的长度单位,各种办法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就为引入“厘米、毫米”长度单位作了铺垫。

2. 操作型。课堂上利用各种学具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具体的实践中思考数学,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中,不少教师是直接拿出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然后让学生背、记,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拿公式去计算。这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无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我采取的是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弄清它的面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有的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进行测量,有的学生干脆在长方形上画出一个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种测、画、数的过程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等心理素质;还有的学生细心地发现根本不用一个个去数小正方形,完全可以用乘法进行简便计算,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动手、动脑去发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3. 辩论型。在课中通过创设认识冲突,让学生解决,从而明白道理,提高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我出示几个不同的角让学生度量出它们的度数,再让几个同学把他们量的方法演示给大家看,大家针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辩论,最终以“两个重合”为重点方法让错误的学生明白事理。学生辩论中全体参与,精神集中,大胆发言,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发展了数学语言,可谓一举多得。

4. 游戏型。活泼好动、酷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活泼的氛围让学生身心愉悦,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如学习人民币元、角、分后,设计“换算”和小营业员卖货“找钱”的游戏,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所学的知识点落实于生活情境中,阐明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又如第二册认识方位后,开展“找座位”的游戏,也是如此。

三、课后实践

数学与生活不可割裂,不能忽视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否则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完整认识,数学的实用性成为虚谈。因此,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1. 参观型。学完小数的四则运算,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超市商场参观各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填写发票;学习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实地测量教室、操场等场地面积;学习整数的四则运算后,组织学生参观果园,计算收入等,都是加强实践能力的好例子。

2. 采访型。学过统计后,让学生当一名记者去工厂采访每月生产量、去社区采访老人们的年龄、去采访每一个家庭丢弃垃圾袋的数量等等,制成统计图表,不仅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加深,更是数学知识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的好契机。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小数长方形动手
我也来动手
我爱长方形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