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学生学会思考
2015-01-30陈海祥
陈海祥
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缺的不是好的题目,缺的是学生思维锻炼的过程;缺的不是有潜质的学生,缺的是能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改变教育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我认为应该以生为本,让学生从课堂中学会如何去思考,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1. 激发学生课堂上产生思维的需要
学生的思维活动来源于认识需要和求知欲望。没有认识需要和求知欲望,就不会引起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 “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导致学生过份地依赖教师,从而埋没了自己的潜能。课前不预习、课后不总结,学生自身产生不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导致更多时候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长久下去,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锻炼,将不利于其今后自身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生为本,使学生时常处于欲求明白而未得,想说又说不出来的状态,学生才会产生思维的需要,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其潜在的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开发和锻炼。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前布置适量的前置性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提前去预习,认真研读课本,从而产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再带着求知欲望的需要来上好这节课,其思维活动就会得到积极的开展。比如,在学习“垂直于弦的直径”这节课之前,我设置了几个前置性问题:
① 把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能否通过折叠的方法找到圆的圆心?
② 圆上任意画一条弦后,是轴对称图形吗?
③如图,在圆上任意作一条弦AB,CD是垂直于弦AB的直径,将圆形纸片沿着直径CD对着,比较图中的线段和弧,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中引发学生思维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长久下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其它方面的能力就会在无形中被锻炼出来。
2. 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学生彼此间思维碰撞,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俗话说:思维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更需要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好地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为目的。为此,课堂上,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怎样利用已有的知识,如何去思考、去体验、去发现知识本质的东西和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而这一过程,关键在于教师肯为学生花时间、花功夫,多为他们创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造让学生去试验自己能力的平台,让其体验面对困难时,自己通过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在思考适当的时间后,再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相互学习,最终达成共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到相关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从中锻炼和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假以时日,学生便会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 再现思维活动经过,及时修正和跟进,更好更快地提升自我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思维的结束。一个人要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少不了课后要腾出合适的时间来进行思考。思考今天所学的知识,再现思维活动经过。如:分析今天所学的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处在哪里,学到什么定理和数学思想,实战起来理论是怎么应用的,实战完后回头去体会一下定理又是怎么理解的,当中是否存在多种解法,题目是如何变式的,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地写下来,进行查漏补缺.养成勤思考、勤反思小结的好习惯,日子久了,学习、思考、总结等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懂得如何去思考,如何尽快地获取其需要的东西。因此,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应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引导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为目的。俗话说:“泰山不拘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会思考,并非一两天的问题,这要求教师要改变角色,指导学法,并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使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思考为目的,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