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的观测、考察及实验

2015-01-30林峰

考试周刊 2014年97期
关键词:考察高中地理观测

林峰

摘 要: 高中地理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还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联想能力要求较高,多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学习效率不高。地理实验可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学生在观测、考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地理知识和规律,强化教学效果。本文以“大气受热过程”为例探讨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实现观测、考察及实验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大气受热过程 观测 考察 实验

近几年来,地理教学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并开展地理观测、考察及实验活动”的教学理念。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开展地理实验活动,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探究的學习能力。“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一地理中的知识点之一,由于大气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往往很难理解相关知识,开展实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观测大气运动,初步感知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该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图表能够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得出地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地面,同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最终树立科学的自然观。然而,此阶段学生的空间思维及抽象思维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及合作意识,但并未形成较系统的大气理论知识及系统解释大气运动事实的能力。因此,教师课始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气运动及受热过程,激发学习欲望,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如利用实物创设情境、以游戏创设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片再现情境等,在教学实践中,可运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参与到观测、认识的过程中。

以生活情境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提问:“在炎热的夏季,天气闷热,一丝风也没有。人也较烦躁,此时,你最想有什么呢?”在学生回答“想要吹来一阵阵的凉风”后,再提问:“从地理角度出发,风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学生思考期间,还可综合运用以图片再现情境的方法,应用多媒体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图,引导回答“由于太阳能通过辐射的方式将能量传给大气、地面,使地面的温度升高,而地面则以同样的方式将热量传给近地面大气,并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提升了大气温度”。再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晴朗的正午,天空呈现蓝色,而在早上或晚上天空呈现红色呢?”“在严寒的冬季,人造的烟幕能否起到较好的防御霜冻的效果呢?为什么呢?”。创设生活情境,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组合作交流,考察大气受热过程

地理教学内容较广泛,且知识点较分散,具有抽象性。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独自学习往往难以理解其抽象内容,甚至对某一部分知识不熟悉,导致基础功底较弱的学生增加了后期的学习难度。加上新课程标准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合理分配小组,实现合作交流,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培养合作能力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如在考察大气受热的过程中,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先提示学生:“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也就越短;反之,波长则越长。因此可得到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并为学生展示太阳、地面、大气辐射的关系图(见图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后,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地面保温能力强弱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2)以何种形式释放能量呢?方向是怎样的呢?(3)大气不断吸收能量,会不断升温吗?(4)大气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呢?

图1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得出从太阳、地面、大气的热辐射传导过程示意图:

让各小组进行组内交流合作,针对问题的讨论、分析,鼓励引导小组代表回答问题,这样,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最终得出答案。如“由于大气通过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进而使地面温度起到较好的保温效果。地面保温的强弱主要是由大气中CO2和水汽的多少所决定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还向外辐射红外线,大多数辐射到地面,小部分辐射到宇宙空间,其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也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当大气不断吸收热量也不会持续升温”;“由于地面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当吸收太阳辐射后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大气辐射热量,并且在释放过程中大部分能量都被大气中的CO2和水汽所吸收,仅仅小部分能量又通过大气返回到宇宙空间中。”再提出问题:“在天气不同的条件下,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也就不同,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思考为什么在深秋到早春期间,在晴朗的夜晚里总出现霜冻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时应当注意,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此方法,一般来说,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不但难以达到效果,反而会因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实践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通常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一定困难,但通过合作交流可基本解决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往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还应合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时间,制定必要的规则,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有效开展。

三、实施探究实验,培养地理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渐引导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及讨论,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周围生活中的实验器材,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讨论及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加需要探究性学习。

开展地理探究实验的方法有多种,按照实验的主体,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为主的探究实验,按照实验的方法,利用身边材料进行实物模拟实验、在地理实验室中开展实验、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等。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在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内容时,可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展以教师演示为主的实验,教师可先在课前设计实验,准备一盆热水、一盆冰块,并将其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采用胶合板盖住玻璃缸上的开口,达到密不透风的效果。在胶合板的另一侧开一个小洞,并点燃一束香,从小洞中深入到玻璃缸中,让学生观察实验中香的烟雾是如何飘动的,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示意图加以表示(如图2)。

图2

引导学生从热力环流形成的示意图中发现规律,“处于垂直方向时,当海拔越高,气压也就越低;反之,气压则越高。同时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反之,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高空与近地面等压面的凹凸方向相反”。

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大气受热运动”的知识可解释自然界很多现象,教师可将自然界现象作为课堂实验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敏.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活动探究[J].地理教育,2011(4):51-52.

[2]李娟.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以《大气受热过程》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4(7):121.

[3]王素慧.《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第三、第四章专题复习[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4(7):87-110.

猜你喜欢

考察高中地理观测
观测到恒星死亡瞬间
天测与测地VLBI 测地站周围地形观测遮掩的讨论
百色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组织的系统考察
从实地考察课改实验区透视中专新课改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可观测宇宙
解析南顿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