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京津贫困带问题浅谈

2015-01-30王冀平

时代金融 2015年4期
关键词:环京津京津河北

王冀平

(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环京津贫困带简述

2005 年8 月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提到,“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3798 个贫困村、32 个贫困县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 万。”这就是所谓的“环京津贫困带”。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竟有如此之多的贫困人口,“环京津贫困带”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差别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甚至的某些发展指标比中国最贫困的“三西地区”(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还要低。繁华与贫困如此泾渭分明地比邻而居,必然的“环京津贫困带”一词的产生引起了世人的震惊。2012 年3 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首部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报告称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协调,突出表现为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地区间经济梯度落差过大,而其中的“环首都贫困带”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河北地处京津的上风上水,担负着保护北京免受风沙侵袭,以及提供清洁水源的重任,牺牲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是河北发展的应有之义。诚如人民网文章所述,“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的水源地大都在河北,且两座水库也为京冀共建。自上世纪80 年代起,河北不仅不能分走一滴水,还必须无条件地保障北京充足的水源。要知道,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甚至还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通过引滦入津工程,河北每年也要向天津供水10 亿立方米。河北省在把自己流域内的水无偿供给京津的同时,还要花钱向黄河买水。”再如,享有“皮革之都”之名的张家口,也在环境恶化的压力下不得放弃其优势产业,另谋出路。

在“2012 中国城市发展论坛”上,与会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认为,国家确实应该建立补偿机制,让京津为河北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给予补偿。但是补偿的方式有待研究,以前大多数的补偿是以扶贫款的形式分发到户,分散而不集中,加之教育水平的制约很难对河北的经济发展起到长远实质性的作用。从而我们眼见的事实是,京津虽有补偿河北的行动却未见其成效。

再谈关京津冀合作。总体来看,难免有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多,行动少,利己多,利他少的嫌疑。在京津冀合作中,“北京的诉求是希望拥挤的人口能被疏散出去,疏导功能是北京对首都经济圈的期望,像河北廊坊和保定都是理想人口转移之地,也可称为是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的聚集地。”“天津的利益诉求是希望做大港口经济,成为北方的枢纽,扩大腹地,希望河北不要再重复建设港口,河北的港口可以作为配给。”北京、天津由于其科技、人才优势,将传统产业转移出去,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整体实力是其必然举措。故而,在京津冀合作中河北还承担着北京落后产能外迁,产业转移的重任,如首钢迁往河北。北京城市升级,大的,不能倒闭的传统企业迁往河北,虽说短时间内能给河北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推动,但是落后的产业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入其衰退期,最终还会对给未来河北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面作用。再者,传统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的迁入,会加重河北的资源消耗压力与治污难度。由上可知,京津冀合作,河北的地位还是拱卫京津,辅助京津的城市升级与更好发展。

众所周知,若北京要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土地资源难免成为北京与河北之间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之下如何能有无私的合作?就此,笔者认为,格局已成,京津冀合作的主导权应该交由总览全局的中央政府,而不是河北、北京、天津地方政府,如此方能有效的化解因地方利益冲突而产生的制约“环境京津贫困带”问题解决的潜在因素。

二、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21 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第一资源,人才是造就国家繁荣与地区发展的中流砥柱。当下,高考季又将来临,在举国上下声讨部属高校的地区化的同时,坐拥两大直辖市,最多部属高校在其境内的河北反倒可得到最多的宽慰,毕竟在省内名校甚多。名校是很多,但都集中在北京天津,身为高考大省的河北,隶属河北的唯一一所211 高校也地处天津。京津的名校虽与河北同处一隅,与河北的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却鲜有,今日的河北学子依然得彰显燕赵古风,一路慷慨悲歌地杀出重围,应考进京。京津在对河北形成吸附,让河北成了经济发展的洼地的同时,更是在发展的动力源头上拦截了其人才资源,将大量的优秀人才集中于北京,天津。如果说——“最后我们把社会的认可程度,包括就业市场的认同,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那么河北的高教资源可以用积贫积弱形容。进入公共教育时代的河北,再不是名士辈出的当年,这与其高等教育凋敝直接相关。中国古语有云:没有梧桐树,不来金凤凰。与京津相比,各项发展指标均处于绝对弱势的河北,自然难敌。河北不多的高校中,质量堪称上乘的北电力大学原在北京,后来其本部迁到河北保定,北京只余小部分。但处处仰人鼻息的河北,魅力怎及首善之区的北京,藕断丝连之下,2005 年,首尾置换,本部迁往北京,保定只叫分部。于是1 所本已纳入囊中的211 大学,又被探囊取物、釜底抽薪。不得不引人深思的是唯一所211 高校——河北工业大学,其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特别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21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但是其地处天津,能为河北发展提供多少人才?显而易见,在河北省的财政收入支持下,河北工业大学却主要为天津市的建设提供着所需人才,于河北经济建设并不会起到太大的助推作用。石家庄作为全国唯一没有211 高校坐落其中的省会城市,与京津的十步芳草形成强烈反差。

人才兴邦,百年大计在于教育。河北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但是单单是培养人才还不够,还得留住人才,而不是只是输送人才。发展本土教育,大力将设本地高校是人才兴省的必然举措。

三、结束语

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发展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回波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索取远大于给予。有幸生活在我国两大直辖市——首都北京和天津周边,身处京畿重地的河北,所感受到的现实情况正是如此,巨大的发展落差之下,政府的作用责无旁贷。发展的机会不能错失,发展的权利更要受到尊重,而不平等及其加剧的趋势事实上已经成为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积累性影响的限制。陈彩虹在文章《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之争又起》中说到,在一国或一个经济体之内,纯粹仰仗“一只手”主义不能够解决发展当中的复杂问题,“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使用应当是有效的选择。困难在于这样两只手的结合,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和实践难题。需要裁判历史和现实无限的复杂性,将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融入政策的考虑当中,将发展带来的压力被转化为推动主体自我认识与再生的动力。这不仅需要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整理和运作,它还需要思想,需要技巧,更需要道德。犹记得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可是这久违的阳光几时才能照耀到与首都咫尺天涯的桑干河上?期望本文能为我们的未来积蓄更多思考与实践的动力。

[1]透视京津冀都市圈:如何扶贫“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参考报,财经,财经要闻,2010.08.09.

[2]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

[3]陈彩虹.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之争又起.读书,中国出版社,2009.4.

猜你喜欢

环京津京津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环京津贫困带背景下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实践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乘势而上勇闯“五关”跨越发展——环京津市、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绿色崛起
“让张承保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全国人大代表萧玉田坚持十年关注环京津贫困带问题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