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评析

2015-01-30周姝怡

亚太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主体价值

文/周姝怡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评析

文/周姝怡

道德价值归属于价值现象,人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有关于道德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所决定。道德价值的形成受到社会现实利益的影响与牵伴。道德价值的实质是主体需要,其本质则是利益的内化。

大学生;道德价值

一、道德价值的经济渊源

道德价值是道德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寓于一定的道德现象之中,也就是道德关系、道德活动和道德文化在社会现象中的表征,它以道德客体为载体;同时,道德价值与道德主体又是一对相对概念。如果说道德价值的载体、或是道德价值的客观基础等是在价值关系的客体方面的一种特殊表现,那么道德价值的根源就在于价值关系的主体方面。

首先,道德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道德价值的必然载体。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是道德价值产生的本源,因此人是道德现象及其价值的主体,是道德价值的第一创造者。道德上所谈到的“应当”就是一个纯粹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就是人将自己的内在属性和个人需要外化,或者将个人需求与内在属性对象化的要求,如果这种要求付诸实践,其价值就被创造出来。

其次,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其本身就具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这是人的本质特性。在社会实践中,人能够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自我与自主活动打破客观限定与制约,以实现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预定目的,并将自己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外化”,将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目的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人和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有自我需要,不仅仅只是动物、甚至也包括生物与植物。但不同之处却在于人能创造、超越,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我需要,而这是其他动物或者生物根本无法做到的。

从人的个体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实践整个流程来看,道德形成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特殊表象,也就是指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的一种形式,从散至集;道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的一种特殊表象,也就是人作为个体的道德外化,从集至散。

二、道德价值的社会根源

从社会道德的根源来看,尽管道德价值始终受到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关系的全面限制,但道德价值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基本上都带有一定的强迫性,道德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并非自发形成,而是在相互约束中形成的,若人的主观意识及其能动性丢失,那么,道德同经济关系之间会存在何种关系,作为现实中的人实质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在社会经济关系与人类道德价值之间,还包涵了人性和道德主体性等中介。只有当人们充分地认识清楚了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且主动掺入了人的意愿,道德要求才能得到体现。道德价值是道德主客体价值的相互关系反映,其社会道德现象也被体现于其中,即(客体)对于个人、群体和社会(主体)具有现实意义。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道德是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过程和具体形式。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象征,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区别,之所以有人性或自身价值,也就在于大学生比其他人更具有内在的创造性和超越性。

一方面,大学生不仅仅需要从外界索取现成的物质等东西,也不仅仅只为了满足其自我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他们还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劳动、参与其他实践活动,或者通过自己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创造,以高质量满足自我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不断地超越社会现状,想方设法进入理想社会,他们有这样的需要,同时也具备这种能力。正是这种创造性和超越性,因为他们对道德的需要更加强烈。从内在方面说,当代大学生在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中,他们极为需要获得自尊、需要自爱、更需要自强,他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作为发展支撑;还需要协调理智、情感和意志各种关系;对于当前外在的干扰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其心灵的纷扰他们都需要不断排斥;需要崇高的理想、抱负和目标还维持自己的精神,使自己的发展更加顺利。

从外在方面说,大学生在进行客观物质的自我创造和主体精神的自我超越中,需要不断地协调同他人共同进行以上工作,也需要与其他社会的关系组织合作,形成团队的力量;需要指导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发展;需要为自我行为发展确立正确价值定向;需要自我修饰,以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这些与其他人不同的创新性需要使道德的内在价值得以外化。从根本上说,大学生道德价值就在于能肯定、发展、完善或转化为自我价值,能使整个大学生活有价值、有意义。对社会来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和意识形态,是社会文明的精神向导;是培养历代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精神要素。

三、大学生道德价值评析

在估量大学生道德价值时,只强调道德对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而忽视其对社会的价值,这种观点与看法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因而不具有客观性。从总体上看,由于当代大学生个人完善和社会完善总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因而道德价值能够促进大学生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相互改造、相互超越、共同发展,最后达到道德人格的完善,实现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近代思想家们普遍认为,人的本性就在于趋乐避苦、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是一切道德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因此,道德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问题,道德的使命就在于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的存在是道德和道德价值得以产生的基础。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历、文化、社会层次,人们的需要不同,道德价值也不同。道德价值是在人的需要推动下,进行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淀,是人们的道德活动的多次重复而形成的行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协调彼此之间的社会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追求。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廖志诚.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及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3(1):36-38

D

A

2095-9214(2015)03-0204-01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主体价值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