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其启示
2015-01-30阳勇
阳勇
(遵义师范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2)
“文革”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其启示
阳勇
(遵义师范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2)
“文革”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毛泽东支持、号召夺权,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钢铁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毛泽东制止武斗,提出、推动落实政策,掀起备战高潮,批判极左思潮,落实党的政策,钢铁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毛泽东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支持全面整顿,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钢铁工业从遭到破坏到恢复再到重遭破坏。“文革”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带给我们的启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文化大革命”;毛泽东;钢铁工业;影响;启示
为了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毛泽东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付出了极大努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是否对中国钢铁工业产生了影响?如果产生了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如何产生?其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文革”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
(一)钢铁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67―1968
1.支持、号召夺权
1967年上海“一月夺权”后,毛泽东予以高度评价,并号召全国学习上海的经验,行动起来。在上海“一月夺权”的带动下,全国范围内“打倒一切”、“全面夺权”的风暴迅速掀起。1月中旬,冶金工业部机关的工作被造反派全面接管,全国钢铁生产指挥系统被打乱。之后,各大钢铁企业的造反派组织纷纷夺权,各大钢铁企业的生产指挥系统也被打乱。在夺权的过程中,各大钢铁企业的职工队伍普遍分裂成两派。随着斗争的愈演愈烈,两派组织之间发生武斗,由武斗而致停产。1968年全国钢铁工业战线上武斗仍在继续,甚至武斗性质更恶劣,影响、破坏更大。夺权、武斗导致许多钢铁企业党组织和生产指挥机构被“砸烂”,干部“靠边站”,各种规章制度名存实亡,生产没有计划和平衡,部门之间无法有机配合,生产设备也遭到严重破坏,重大事故频发,生产经常陷于瘫痪状态。
2.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
1968年5月,《北京新华印刷厂军管会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经毛泽东批示后转发全国。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各大钢铁企业纷纷开展了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不少干部、群众遭到打击迫害,或被审查,或靠边劳动,或被赶出机关,许多人遭受刑讯逼供而致病、致残、致死。仅以鞍钢为例,6月,鞍山市革委会鞍钢指挥部开始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运动中鞍钢3万多名干部中2万多名被列为审查对象,许多人被揪斗、毒打致残。[1]P19
在武斗、清理阶级队伍运动的影响下,钢铁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67、1968两年全国钢铁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1966年全国共生产钢1532万吨、钢材1035万吨、生铁1334万吨,1967年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较之1966年猛跌,仅生产钢1029万吨、钢材718万吨、生铁963万吨,1968年在1967年的水平上继续下跌,仅生产钢904万吨、钢材666万吨、生铁857万吨。
(二)钢铁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69―1973
1.制止武斗
对于武斗,毛泽东是不赞成的。“一月夺权”之后,毛泽东多次要求不准武斗。各地武斗大幅度升级之后,毛泽东又多次明确要求坚决制止武斗,并将王力、关锋、戚本禹隔离审查。由于1967年毛泽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武斗的严重危害性,尽管他支持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制止武斗,但力度仍然不够,钢铁工业战线上的武斗并未停息。1968年春反击“右倾翻案风”后,各地造反派又大搞武斗,到这年夏天,有些地区武斗不断加剧,恶性事件频发。毛泽东决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制止武斗,“七三”布告、“七二四”布告相继发出,缓解了紧张的局势。紧接着,毛泽东又紧急召见并严厉批评了挑动、支持武斗的蒯大富等人。毛泽东下定决心要制止武斗,稳定形势,对钢铁工业战线扭转武斗、停产严重的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8月上旬,毛泽东审阅《关于召开国防工业部分工厂“抓革命、促生产”会议的通知》稿和《关于召开冶金工业抓革命促生产会议的通知》稿并作出批示。从15日起,周恩来主持了冶金、煤炭、国防工业的重点企业军方代表和群众组织代表参加的会议,制止武斗、促进联合、恢复生产。到1969年1月25日毛泽东接见会议代表,会议开了漫长的5个多月后基本结束。1月25日后,冶金系统如太钢、十二冶、十三冶等武斗严重、还没有解决问题的单位留下继续开会,直到2月16日才结束。会议结束之后,钢铁工业战线上武斗渐渐平息,生产开始恢复。
2.提出、推动落实政策
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闭幕式上,毛泽东着重提出落实政策,缩小打击面,扩大团结面,这表明毛泽东正试图引导“文化大革命”向结束的方向发展。全会结束后,毛泽东十分关注并积极推动落实政策,缩小打击面,扩大团结面。九大报告强调了落实政策问题。九大以后,毛泽东继续努力推动落实政策,全国政治气氛不再那么紧张,局势趋向缓和。在毛泽东的努力下,落实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钢铁工业战线上“文化大革命”以来一部分被打倒或受批斗的干部、知识分子陆续得到解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清理阶级队伍运动的扩大化,减少了清理阶级队伍运动的继续开展对钢铁工业战线上干部群众的伤害。在这样的形势下,冶金工业部也召开了小钢铁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强调了恢复、发展生产,提出了生产、工作规划,推动了钢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掀起备战高潮
1968年8月,苏军大规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苏联领导人提出所谓“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加之此时中苏关系已急剧恶化,从1968年开始中苏边境冲突事件显著增加。这促使毛泽东开始思考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苏联是否会入侵中国的问题。11月,已经两年多没怎么谈到钢铁工业的毛泽东从备战的角度再次强调了钢铁工业的重要性。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强调最重要的是备战,明确要求“三五”计划、“四五”计划都要从备战出发。据此,正在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大力加强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建设,重申了“三五”计划中对三线建设的部署。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准备打仗。在全国性的备战高潮中,根据新的世界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认识和“以战备为纲”的指导思想,1970年二三月间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把“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战略后方”作为“四五”计划的重点。会议拟定的《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提出到1975年产钢3500万―4000万吨,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南经济协作区钢的生产能力都要达到600万吨以上,各省、市、自治区都要有一批中、小钢铁企业,许多地、县要建起小矿山、小铁矿、小钢厂,形成大中小结合、星罗棋布的钢铁工业布局。1970年12月中旬至1971年2月中旬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提出狠抓三线基本建设,大搞原材料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大打矿山之仗。在备战高潮的影响下,由于备战的需要钢铁工业被重新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客观上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4.批判极左思潮,落实党的政策
“九一三事件”的发生使得毛泽东加深了对极左思潮和作法的不满,他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批评,加快了落实干部政策的步伐,并要周恩来抓落实干部政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周恩来一直为抑制极左思潮的泛滥而努力,“九一三事件”后,根据毛泽东的决策,周恩来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了对极左思潮的批判。周恩来领导批判极左思潮首先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加快落实干部政策的进程。在周恩来的努力下,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卓有成效。就钢铁工业战线来说,到1973年原来下放的干部和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军代表绝大部分撤走,剩下的转业为工业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和职能机构的业务领导得到加强。批判极左思潮、落实政策的另一主要内容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整顿。周恩来的努力推动了冶金工业战线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根据周恩来的指示,1972―1973年国务院对国民经济若干基本关系进行了调整,要求将过高的钢产量指标降下来,这样1972年、1973年钢产量指标分别确定为比较合理的2300万、2500万吨,而这与毛泽东要警惕钢产量翻番的思想和他对降低钢产量指标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整顿中,国务院还狠抓了钢铁工业后进企业的整顿,武钢发生了“一年巨变”,包钢的情况也有所好转。60年代初毛泽东曾思考扩大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问题。1964年1月毛泽东甚至提出“在一定时候,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开矿,向他们学技术”[2]P862的设想。70年代初,毛泽东作出打开中美关系新局面的战略决策,其中也含有开拓对外经济关系新局面的内容。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周恩来从1972年初开始加大了在对外经济工作中批判极左思潮的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1972年5月初,冶金工业部建议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一米七大型钢板轧机。8月21日周恩来向毛泽东报送国家计委《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当日即圈阅,同意引进一米七轧机。武钢一米七轧机建成后为中国钢铁工业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推动了钢铁工业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投产后提供了优质的钢材产品,为钢铁工业填补了空白,增强了我国钢材的自给能力,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钢铁工业战线上武斗渐渐平息,落实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加上备战高潮的影响,1969―1971年全国钢铁生产开始恢复并有所发展,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也于1969年开始重新大规模、高速度地展开。1969年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较之1968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回升,全国共生产钢1333万吨、钢材926万吨、生铁1280万吨;1970年在1969年的水平上继续以较大的幅度回升,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共生产钢1779万吨、钢材1188万吨、生铁1706万吨;1971年在1970年的水平上继续增长,共生产钢2132万吨、钢材1389万吨、生铁2100万吨。通过整顿,全国钢铁生产在1971年的基础上继续上升,1972年全国共生产钢2338万吨、钢材1524万吨、生铁2355万吨;1973年共生产钢2522万吨、钢材1684万吨、生铁2490万吨。
(三)钢铁工业从遭到破坏到恢复再到重遭破坏:1974―1976
1.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随着批判极左思潮的深入,毛泽东改变了对批判极左思潮的态度,并把批林与批孔、批判儒家联系起来,批林转向防止“右倾回潮”、反对“复辟倒退”的轨道。1974年初,经毛泽东批示同意,中共中央将《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作为1974年第一号文件转发,“批林批孔”运动很快在全国开展起来。在“批林批孔”运动中1974年上半年钢铁工业战线许多干部挨批挨斗,被打倒打跑,无法领导、组织生产。由于江青一伙将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诬为“举逸民”,将把搞瞎指挥的干部调离领导岗位诬为“杀少正卯”,鼓吹“不为错误路线生产”、“儒家生产,法家造反”等谬论,干部职工的思想被打乱。1―5月,全国钢欠产188万吨[3]P61,钢产量较之上年同期下降9.4%。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冲击,1974年钢铁生产大幅度下降,全国共生产钢2112万吨、钢材1466万吨、生铁2062万吨,钢产量比计划的2700万吨欠产588万吨,较之上年猛降410万吨。除首钢外,全国八大钢铁企业都没有完成国家计划。各大钢铁企业中,以武钢受“批林批孔”运动影响最大。运动一开始,武钢的部分领导人不当儒家要当法家,带头造反,刚发生“一年巨变”有了好转的武钢又乱了,而且乱得很厉害。1974年武钢的钢产量从1973年的182.7万吨猛跌至74.5万吨[4]P82,减产竟达108.2万吨之多。
2.支持全面整顿
“批林批孔”运动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经济严重滑坡,引起毛泽东的焦虑,他着重强调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75年2月初,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开始主持国务院工作。根据毛泽东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进行了全面整顿。经毛泽东审阅同意,中共中央于2月上旬转发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决定将钢铁生产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在铁路整顿初步取得成效后,邓小平立即将钢铁整顿提到工作中心的位置。1975年1―4月,全国钢铁生产完成660万吨,欠产195万吨[3]P63,包钢、武钢、鞍钢、太钢等欠产严重。为扭转钢铁生产现状,5月份中央召开了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6月3日,国家计委副主任袁宝华主持召开有关部委负责人参加的生产调度会,组成保钢小组。6月4日,经毛泽东圈阅,中共中央转发冶金工业部《关于迅速把钢铁工业搞上去的报告》(中共中央1975年十三号文件)。通过各钢铁企业对十三号文件的传达贯彻,保钢小组对钢铁生产的集中统一领导,冶金工业部对钢铁生产指挥调度的加强,钢铁生产形势迅速好转,取得很大进展。到6月份,全国钢的平均日产达到7.24万吨[3]P64,超过全年计划的平均日产水平,开始补还欠产。1975年下半年,保钢小组和冶金工业部对钢铁生产一直都抓得很紧。为加强对钢铁生产的领导,国务院还于9月21日成立钢铁工业领导小组。经过整顿,1975年全国共生产钢2390万吨、钢材1622万吨、生铁2449万吨。由于头几个月钢产量欠产过于严重,未能完成2600万吨的计划,但是较之1974年钢产量增加278万吨,整顿取得成效。
3.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尽管毛泽东支持邓小平主持整顿,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但整顿的前提条件是要肯定“文化大革命”,当由整顿而出现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趋势时,毛泽东改变了态度。1975年11月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1976年2月中旬邓小平实际上被停止中央的领导工作,3月3日中央印发《毛主席重要指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在全国展开。天安门事件之后,“四人帮”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进一步升级,以更大规模和声势在全国强行展开。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冲击下,1976年1―5月,全国钢产量欠产123万吨。[3]P67由于“四人帮”大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加上唐山大地震的影响,1976年全国共生产钢2046万吨、钢材1466万吨、生铁2233万吨,其中钢产量仅达到计划数的78.7%,比上年减产344万吨。需要指出的是,1976年钢产量大幅度下降,唐山大地震的影响是第二位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钢铁工业受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冲击。由于受到唐山大地震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影响,1976年河北省钢产量较之上年下降近 44万吨 (1976年为673784吨,1975年为1111519吨)[5]P404,即使减去河北省减产的44万吨,全国钢产量仍减产300万吨。
二、“文革”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陷入十年徘徊。之所以陷入十年徘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和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根本任务。除了武斗、清理阶级队伍、“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直接破坏之外,发展生产力被当作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加以批判,被歪曲为“唯生产力论”而大加挞伐,极大地打击了钢铁工业战线上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热情。
为什么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钢铁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在于党和国家将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各方面工作都紧紧围绕着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行。为什么“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也在于党和国家将经济建设置于国家生活的首要地位。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党和国家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优越性,巩固政权。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二)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钢铁工业战线上的科研工作受到严重摧残,科研机构被撤销,科研队伍被拆散下放,科研设备和科研资料也遭到严重破坏,钢铁工业战线上不少专家、技术人员受到打击、迫害,这对钢铁工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尽管 1971年后钢铁工业战线上科研机构陆续恢复,科研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科研战线元气大伤,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原本已经缩小的技术差距又拉大了,这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钢铁工业处于十年徘徊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钢铁工业之所以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迅速恢复和发展,一方面要归功于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导下钢铁工业战线坚持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极大地激发了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指导下钢铁工业战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度重视发挥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一五”计划时期对于科学技术进步毛泽东更加重视起来,与之相应的是,这一时期新中国钢铁工业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进步很快,高炉炼铁、平炉炼钢技术已赶上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共中央、毛泽东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工作。这一时期新中国钢铁工业开展了许多攻克尖端技术课题的研究,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钢铁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出重要贡献。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钢铁工业赖以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和手段,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且将极大地推动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三)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都明显不同的是,“文化大革命”中钢铁工业生产建设情况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关于生产建设的决策、部署是否正确,而是随着毛泽东个人的认识发生变化出现反复,随着由毛泽东个人认识决定的政治运动的“高潮”和“低潮”出现反复。毛泽东支持“全面夺权”,清理阶级队伍,钢铁生产猛烈下降;毛泽东提出落实政策,引导“文化大革命”向结束的方向发展,强调战备,钢铁生产开始恢复并有所发展,毛泽东决定批判极左思潮,进一步落实党的政策,支持周恩来进行整顿,钢铁生产继续上升;毛泽东决定“批林批孔”,钢铁生产猛烈下降;毛泽东希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支持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钢铁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毛泽东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钢铁生产再次猛烈下降。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下,中国钢铁工业处于十年徘徊时期。“文化大革命”对钢铁工业的严重破坏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文化大革命”时期钢铁工业生产建设情况的反复也充分证明,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组织制度,从组织上、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避免党的权力过分地集中于个人,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再次发生当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和决策出现重大失误经济建设就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发生而不能及时防止和发现,即使发现也难以及时纠正的悲剧。
三、结语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年徘徊时期,损失严重,但这个时期毛泽东依然十分关心、重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为之作出重要贡献。虽然钢铁工业遭到政治运动的破坏陷入十年徘徊,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国家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大量投入,钢铁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并为今后钢铁工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钢产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建成了攀钢等钢铁企业,引进了以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十年间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新增1317.6万吨。[6]P113
1978年,全国共生产钢3178万吨、钢材2208万吨、生铁3479万吨。仅仅两年时间,经过揭批“四人帮”和恢复性整顿,1978钢产量即突破3000万吨大关,由1976年的2046万吨猛增了1132万吨。这一方面说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给钢铁工业造成了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化大革命”十年间钢铁工业尽管几经破坏,但也有较大发展,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新增不少,只是因为受到运动的影响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由此,对于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领导钢铁工业的实践,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作出全面、客观、公正、历史的评价。
[1]鞍钢史志编纂委员会.鞍钢志(1916—1985)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杨文仲,孙金荣,宋春雷.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大事记[J].中国冶金史料,1988,(2).
[4]武钢志编纂委员会.武钢志(1952—1985)[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
[5]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冶金工业志[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6]周传典.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魏登云)
Mao Zedong’s Influence on Chinese Steel Industry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YANG Yo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Center for the Research of CPC Revolutionary Spirits and Cultural Resources,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563002,China)
Mao Zedong’s influence on Chinese steel industry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is as follows:Mao Zedong supported to seize power,and carried out class cleaning campaign,which led to severe destruction to China’s steel industry.He opposed violence, put forward workable policy,raised a tendency of war preparation,criticized ultra-Left trend of thought,and carried out policy,which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Besides,Mao Zedong launched“Criticizing Lin Biao and Confucius”campaign and“Criticizing Deng Xiaoping,fighting back Right deviation”campaign,and supported overall reorganization.In that case,China’s steel industry suffered destruction again after the recovery.Enlightenment we learn from those influences is as follows:We must tak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We must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espect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Besides,We must reform the leading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tegrity democratic centralism and the principle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Mao Zedong;Steel industry;influence;enlightenment
A84
A
1009-3583(2015)-0027-06
2015-07-12
阳 勇,男,湖南常德人,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毛泽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