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
2015-01-30尹玉吉
尹玉吉
(山东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山东 淄博 255049)
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
尹玉吉
(山东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山东 淄博 255049)
在学报“四化论”(学报应当专业化、数字化、去同质化和特色化)者看来,“使命”这个大学学报的根本和灵魂问题已经时过境迁。然而事实证明,使命问题远未解决,更未过时,且是亟待明确和解决的。关于学报使命,政府相关部门及著名学报人有过多次界定和强调:高校学报是展示其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在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和繁荣发展学术的神圣职责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社会科学学报人龙协涛和陈浩元都认为,学报相当于实验室,通过连续、集中、全面地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实验平台,为培养和发现学术人才营造园地。因此,学报“四化论”严重损害了大学学报的使命。学报究竟专业化还是综合化,完全取决于主办者学术平台情况,不以编辑意志为转移;学报数字化课题应属于IT行业的、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问题,不是学术编辑的分内事,因为学报数字化与现代通讯手段的网络化道理如出一辙;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事物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共同的、同质的、本质的东西,即“规律”,发现的规律性结论就是真理,探索它是学术的最高追求,因此,“同质化”是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其载体——学报更没有理由去同质化;所谓学报特色化,其与去同质化如出一辙。因此,科研本末不能倒置;学术也不以编辑意志为转移;大学学报仅是学术成果的平台之一;大学学报应当回归本位,是依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学平台之上的学报,理应成为世界名刊。因此,学报“四化”论的本质就是鼓励学报不遗余力、无序地在国内拼抢有限的学术资源——稿源,此类朝三暮四的行为不可能使国家科学、文化、技术成果总体上得到质的升华和量的增加。因此,大学学报理应回归本位,依据依附学术平台的高低,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依赖于国内高学术平台的大学学报应该成为国际名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学术期刊提出的“走出去”要求,就是要求其首先要“走出国门”,去与国外学术期刊同行争夺优质稿源,去吸纳和挖掘国外尖端学术成果为我所用,以此根本提升我国的学术创新力。这个使命理应由依附于高层次大学之上的学报去承担,而不应蹲守地方、与专科性层次高校学报一比高下,更不能成为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绊脚石。
学报“四化论”;大学学报;使命
关于大学学报使命这个根本问题,学报界还远没有解决。尽管如此,关于大学学报使命问题,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有过多次明确的政策界定,著名学报人也反复论证过。然而,一些大学学报编辑倡导的大学学报专业化、数字化、去同质化和特色化的“四化”命题,严重干扰了大学学报使命的实施。学报究竟专业化还是综合化,应当取决于主办者平台情况,而不以编辑意志为转移;学报数字化课题应属于IT行业的、纯粹自然科学的问题,不是学术编辑行业的分内事;学报“去同质化”显然荒唐,发现、探索这个“同质化”,是学者们的梦寐以求,是学术的终极目的,因此,其载体——学报更没有理由去同质化;所谓学报特色化,其与去同质化如出一辙。因此,科研本末不能倒置;学术也不以编辑意志为转移;大学学报仅是学术成果的平台之一;大学学报应当回归本位,依附于世界领先大学平台之上的学报,理应成为世界名刊。学报“四化”论的本质就是鼓励学报不遗余力、无序地在国内拼抢有限的学术资源——稿源,此类朝三暮四的行为不可能使国家科学、文化、技术成果总体上得到质的升华和量的增加。大学学报理应回归本位,依据依附学术平台的高低,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依赖于国内最高学术平台上的学报应该成为国际名刊,而不应成为“走出去”的绊脚石。
一、虚假命题扰乱视听
大学学报使命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貌似老生常谈、俗不可耐的问题,事实证明这个问题远没有明确,更没得到真正解决,同时,它又是亟待解决和明确的问题。须知,学报使命问题是学报的根本问题、是学报的灵魂。这个问题之所以被严重忽略、冷落,重要原因就是大学学报“四化”论的虚假命题、错误观点混淆了是非,也扰乱了视听。当前,一些大学学报编辑沉溺于该虚假命题不能自拔,致使处在急剧变革中的中国大学学报迷失了方向[1]。因此,应当对“四化”论进行剖析,以正视听。
(一)关于学报专业化的问题
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法则,学报是专业化还是综合化,完全取决于主办高校学术平台的客观情况。例如财经类大学,其学报必然以财经类专业学术成果为主要内容,自然属于专业学报;像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样最高层次的综合性大学的学报以及社会科学综合性极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刊——《中国社会科学》等,一定是综合性、多学科、高层次的学术期刊。这些机构下属的各个专业院系、研究所则只能办专业学术期刊,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经济科学》、清华大学Building Simul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建筑模拟》)和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的《清华管理评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经济研究》和哲学所的《哲学研究》等,都只能是专业学术期刊。同样,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总体看也是综合性的,不过其把不同栏目分别以不同分册诸如数学、化学、生命科学等近10个不同学科分别出版而已。[2]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样,其下属各研究所学术期刊也只能是专业期刊。例如其物理所的《物理学报》、数学所的《数学学报》等等均为专业期刊。以此类推,全国性、地方性的各类专业及地域文化学会或协会等团体主办的大量学术期刊也一定是专业期刊。譬如:自然科学领域的中国数学会的《应用数学学报》、中国物理学会的《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 B、中国化学会的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等的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孔子研究》、中国周易学会的《周易研究》、中国教育学会的《中国教育学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炎黄文化研究》和《炎黄春秋》;出版专业学术领域,也有几十种学术期刊,例如著名的《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等都属于专业期刊。同样,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譬如,美国有专业的《美国机械师》(American Machinist,1877年创刊)、《编辑与出版》(Editor & Publisher,1884年创刊)和《出版周刊》(Publishers Weekly,1872年创刊)。同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专业学术期刊已经星罗棋布,且这种“星罗棋布”的布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少有人为设计。因此,学术期刊的综合性或者专业化问题,由客观条件决定,不以长官意志为转移。否则,人为的“学报专业化”只能是揠苗助长。[3]实际上,“专业化”就是让大学学报重蹈上世纪50年代我国大学不尊重教育规律的覆辙。那时的“一边倒”、划分过细,只得以沉重的代价在世纪之交再一次进行教育资源的大“手术”、大调整、大合并。难道大学学报也要步其后尘,愚蠢到不见“前车之辙”以至于倾覆不成!革命导师列宁的名言“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4](P5),我们应该警钟长鸣。
(二)关于学报编辑研究学报数字化问题
关于“数字化”的内涵,权威的解释是:“指在某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或者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都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5]因此,“学报数字化”就是指学报在出版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同样不是一般学术编辑、尤其文科学术编辑所能胜任的。因为,它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开发的问题,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和IT行业,是高科技领域的课题。另外,现在社会的精益化分工不需要一般学术期刊编辑去研究这个问题。其实,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与现代通讯手段的智能化道理如出一辙。显而易见的是,手机研制、开发不需要消费者参与,仅仅使用而已。同样,人们的通讯手段由传统纸质平信到现在的数字化,消费者也并没有参与研究。25年前的“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是编辑的事情吗?是产业革命的结果!人们谈中国出版的真正“数字化”革命这个问题,好像遗忘了:上世纪的1987年以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而拥有“当代毕昇”桂冠的王选院士,使中国的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实现了中国出版的真正“数字化”革命。须知,只有具有院士学术水平层次的科学家王选花费大半生精力,才推动了中国出版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6]这次革命应该说是根本意义上的“数字化”,并且它是从世界性的计算机革命基础上产生的。计算机革命和出版数字化,都是起源于发达国家。因此,如果让学术编辑去从事“数字化”研究,而放弃本职学术编辑的工作,是舍本逐末,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更何况,如果一个学报或者学术期刊的经费足够多的话,其学报编辑部数字化程度就是国内一流的。目前,学报界在上述虚假命题上下了不少功夫,类似“全国学报青年编辑数字化知识竞赛”“全国学报编辑数字化培训班”等活动屡见不鲜,此举实属误人子弟。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报出版的数字化。众所周知,出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反对的,是让学术编辑去从事数字化研究。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广大学报编辑不要被虚假命题蒙蔽了双眼,数字化开发与数字化使用根本就是两个命题。
(三)关于学报“去同质化”及特色化问题
学术成果及其载体(学报)“去同质化”显然荒唐,因为学术追求的是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属于普遍的、共性的东西,规律就是把事物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剔除,留下其背后共同的、同质的东西。探索规律,是学术的最高追求。因此,“同质化”不是学术界忌讳的,而是学术研究者孜孜以求的。既然学报承载的内容实质是“同质的”,为什么其载体就非得“去同质化”?同理,所谓学报特色化与去同质化如出一辙,本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说法。如果一定要说学报有特色,那也只能是学报本身的开本、印刷工艺、装订格式、纸型等,只有这种意义上的特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报特色。然而,这个“特色”对学报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研究它几乎没有意义。[7]并且,所谓“学报特色”论将科学的、庄重的“特色理论”庸俗化了。
现在大学学报的根本症结,就是大学学报使命这个根本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何谓编辑职责这个重要问题也没有搞清楚。而这些根本问题在一些持学报“四化”虚假命题者看来,好像不屑一顾。导致关于学报根本使命这个问题的研究少有人问津,因为如果去讨论,立马就有被扣以“保守”大帽子的危险。可见,这些虚假命题已经严重干扰了人们的视听。
二、科研,本末不能倒置
(一)明确学报编辑在学术中的准确位置
学报“四化论”者们的上述心态,与他们过分夸大他们在学术中的作用无不有关。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缘故,就是由于这些编辑长期拥有学术成果能否在高层次大学学报平台发表大权使然,这不能不说是个恶习。大学学报及其编辑在学术进步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是促进、还是拉倒车?学术原动力、学者学术冲动、学术问题的发现、社会实践需要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论证及实施等,不可能源于大学学报编辑,学报编辑也不可能引领学术。仅凭学报界一些人的“所谓四化”论不可能促成人们去从事学术研究的学术原动力。如果这样,那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是公鸡道理:“我不打鸣,天就不亮”。由此可见,这些学报编辑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迷失了学报使命这个根本方向。
(二)学术有自己的规律,不以学报编辑意志为转移
众所周知,学术是个体抑或团队的独立、个性、原创性很强的高级思维活动,它完全取决于学者们有无深度感受、社会有无需求、政府课题的立项、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新情况有无出现、生产实验纵深发展的需求、实验条件具备与否以及学者大脑能动性的强弱等,这些应该是学术的原动力。然而这一切都并非学报编辑所能左右的,故不以编辑意志为转移。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编辑们仍有某种“能动性”,因其能不同程度地 “误人子弟”“学阀”“小圈圈”等。换位思考一下,学者们向学报投稿的心理无非是被刊用心切,还有祈祷编辑别主观臆断、草菅人命,盼望编辑们能尊重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坚守学术编辑岗位,为作者“做嫁衣裳”应该是编辑的天职。学术编辑虽然不能妄自菲薄,但更不能妄自尊大。更何况,在学术成果的发布方面,与大学学报比较,主要的、大的成果展示平台是社会,包括政府需要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还有,学报之外的其它学术成果传媒载体大有“人”在:学报之外大量存在着其他学术期刊,以及载量惊人或传播迅速的图书、报纸、网络等。大学学报在学术成果发布中的地位只是众多平台的一种,绝不是全部。因此,学报编辑要尊重学术规律,知晓学术不以编辑意志为转移,不能抱有学术成果的发表权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心理,努力消除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编辑官僚主义”。
三、稿源争夺实属朝三暮四
目前学报界一些人鼓噪的所谓“四化论”,其终极目的无非是追名逐利的所谓“名栏”“名刊”“核刊”建设。归根到底,其“命门”就是倡导大学学报在国内学术领域、甚至圈内不择手段地争夺优秀稿源,绞尽脑汁与国内同行争权夺利实质上是一种“耗子扛枪窝里斗”的行为,其结果只能是毫无意义的内耗。国家的总体成果没得到有质的升华、没有得到量的增加,如同把国内同行盘中餐往自己碗中夺。学报“四化”论鼓吹者就是鼓励学报界不遗余力地去干这种丝毫没有进步意义而朝三暮四、自欺欺人之事。这样更是败坏了学风,导致学术领域里拉关系、走后门等现象的滋生与蔓延,破坏了我国的学术生态,它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术期刊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格格不入。因为“走出去”是指“走出国门”到“海外”去,[8]吸引和挖掘国际尖端学术成果为我所用,去与国外学术期刊同行争夺优秀稿源,做到“洋为中用”,以此根本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当然,国内争夺优质学术稿源的恶劣风气的泛滥不仅仅是学报界自己在兴风作浪,也有高等学校学术政策的误导等原因。例如不少高校不把自己所谓非“核心学报”当回事,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甚至釜底抽薪,致使其稿源“断炊”,却竭力追捧其他核心期刊。一篇“核刊”论文,动辄奖励数千元。成果评奖也往往只看刊物所谓级别,至于学术成果是哪方面的、成果本身水平高低如何,不去关心。这一切都是在激励国内稿源的不正常竞争,导致了一系列不正之风的泛滥。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从稿源上看,国内学术期刊更强调“计划性”,一般每年下半年就开始预定来年的选题,根据计划找作者约稿,约稿率较高,投稿的命中率较低;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约稿率相对要低得多,基本上是自由投稿。[9]正是由于这样,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水平远高于我们。因此,学术期刊界不能过度“策划”,“过度策划”就是计划经济思维。我们认为,目前学报编辑界一些人鼓噪的所谓“四化”及其 “名栏”“名刊”“核刊”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不择手段地争夺优秀稿源,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
四、大学学报应当回归本位
(一)必须明确大学学报的根本使命
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涵义,国家教育部多次有过明确政策界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10]强调“高等学校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在推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繁荣发展学术的神圣职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1]著名社会科学学报人、原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长龙协涛也说过:“学报相当于‘实验室’,通过连续、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实验’平台,为培养和发现学术人才营造了重要园地。”[12]因此,大学学报应具有“实验室”这个“演兵场”的功能和“重要园地”的激励功能。可见,这种“演兵场”和“学术园地”多多益善。同样,著名自然科学学报人、原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长陈浩元同样坚持上述观点。[13]检讨我国大学学报使命完成情况,令人心寒,其中太多功利性,严重缺乏使命感。如今,我们应该认真反省虚假的学报“四化”命题、提高履职水平、检讨失误,更应以此为契机,努力为我国的学术、学者去“作嫁衣裳”,甘于寂寞,去做“润物细无声”的幕后工作,而不是浮躁、喧嚣,甚至误导。
(二)必须改变考评大学学报的参照系
根治忽视、否定大学学报使命和编辑职责这个顽疾的灵丹妙药就是从根本上改变评估学报的“参照系”,即把目前将处在不同层次平台的所有学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转变为考察其办刊水平与其所在平台高低对称度的比较考察上去。也就是说,把国内处在不同平台上的学报按照其平台的不同,分门别类进行考察、评价,这样既科学,又符合中国国情。[14]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中国大学的学报水平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不少依附于高层次平台大学的学报就有可能紧随其母体步入世界强校行列的步伐,同步进入世界名刊行列。诚如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会议上人们说的“一流大学应有一流学报”,[15]而一流大学学报当然就是世界名刊。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大学、尤其是高层次的“985大学”等重点大学属于全民所有,依附于其上的学报,当然也是全民所有的,[14]而不是这些学报编辑的私有财产。遗憾的是目前部分高层次大学的学报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依附于高层次大学平台的学报远未出现世界级水平学报这种局面。它们没有完成应有的使命,迷失了方向,正在不遗余力地与国内地方性高校学报、专科学校学报去争夺“优秀”稿源和期刊评估的“优秀”指标,甚至以此来淘汰后者。
(三)大学学报应当回归本位
据统计,我国已经有10余所大学进入世界强校行列。[16]因此,依附于其上的学报不能再与其他低平台上的地方性大学、专科层次学校的学报争名夺利、一决高下了。金字塔效应也证明了低层次的学校及其学报存在有必要,需求是分层次的,否则塔尖就不会存在。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法则要求,依附于世界领先高校平台上的学报理应成为世界名刊,中国学报界的“国家队”理应积极到国际舞台上“抢金夺银”。我国有学术期刊近5000种,它们在学术及技术水平、办刊能力及客观条件等方面存在差距,让这些期刊都去争创国内一流、办出国际水平是不可能的。[17]因此,应当说国家创新任务的主要承担者——重点大学及其学报就没有完成其使命。如果依据于高平台、拥有一流学术资源的大学学报,真正肩负起应有的使命、真正实现这个早应该兑现的任务,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就很容易实现。依赖于国内最高平台的大学学报应当成为国际名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单位,就是靠依赖于国内最高学府平台上的大学学报,这是他们的义务和职责,是不容打折扣的。这种顺理成章的情况若果真实现,那么,中国大学学报涌现世界级的高水平期刊就会水到渠成,中国学术期刊的繁荣、中国学术的繁荣,就指日可待。可见,高层次大学学报不但不能再成为“走出去”的绊脚石,而应当成为中国学术期刊、中国期刊“走出去”的先锋和引路人。期望着大学学报使命的回归,期望着这个应该出现的盛况早日变为现实。
[1]尹玉吉(等).对我国大学学报倾向性认识的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OB/OL].(http://www.amss.cas.cn/);《中国科学》系列期刊[EB/OL].中国科学杂志网(http://www.scichina.com/new_web_ Fa/index.asp).2015-01-08.
[3]尹玉吉.综合类学术期刊具有先天优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26.
[4]于光远,韩钢.“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音研究所辞书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范建,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第一人[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5,(5).
[7]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8]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9]周蔚华,柯冬云.中美学术期刊评审机制之比较[J].编辑学刊,2004,(4).
[10]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
[11]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2]10号.
[12]李彤.教育部推动高校名刊工程[N].人民日报,2004-05-21.
[13]陈浩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在200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一期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创新与发展高级研修班”上的讲座[EB/OL].http://www.cujs. com/newversion/News/).
[14]尹玉吉.中国学术期刊二维评估制度研究[J].编辑之友,2014,(6).
[15]朱佩娴.一流大学应有一流学报[N].人民日报,2011-04-28.
[16]2014QS世界大学排名[EB/OL].http://www.qianmu.org/ranking/ 903.htm.
[17]申云霞.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地位的现状及提高影响的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6).
(责任编辑:李志红)
To the advocates of “Four Huas View” (professionalization, digitization, non-homoge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s, "mission", the basis and soul of college journals, has changed. However, facts show that the problem of mission is far from solution and obsolescence, but is urgent to be clarified and solved. About the mission of journals,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famous journalists have repeatedly made definitions and stresses: college journals are important windows to showcase their academic level and important bridges for academic exchanges, and also important fields to discover and develop academic talents,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olleges’ sacred duty of promoting teaching researches and academic prosperity. Long Xietao and Chen Haoyuan, famous journalists of social science, believe that similar to laboratory, journals provide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build a field to train and discover academic talents through a continuous, centralized,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olleges. Therefore, “Four Huas View” of journals seriously damages the mission of college journals. Whether the college journals should be specialized or integrated depends entirely on the organizer’s academic platform,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ditor’s will. The digitization issue of journals should belong to the IT industry, which is totally a research question of pure natural science, not the work of an academic editor, because the digitization of journals are exactly the same with the network principle of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Marxism believes that the truth is people’s correct reflection of the objective matters and their laws, which are the common, homogeneous, essential things behind the complicated representations of things. The results of laws are truths, which are the highest pursuit of academic exploration. Therefore, "homogeneity" is the goal pursued assiduously by the scholars, and journals, its carrier, have no reason to get rid of homogeneity. The so-called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s have the similar meaning with non-homogenization. Therefo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the ins and outs can not be inverted; nor can academic be done at the editor’s will; college journals are only one platform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college journals shall return to the original post. Therefore, the essence of “Four Huas View” is to encourage journals to spare no effort to grab limited domestic academic resources - manuscript sources, but such freaky act could not bring sublimation in quality and increase in quantity to the overall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scienc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college journals should return to the original post, fulfill their duties based on the level of dependent academic platform, and develop into well-known journals in the world depending on the domestic high academic platform. "Going out" requirement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ultural System" on the academic journals is to ask them first to "go abroad", to compete with foreign academic journals for superior manuscript sources, to absorb and explore foreign advanc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for our own use,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our academic innovation. This mission ought to be undertaken by journals attached to the high-level colleges, which should not compete with the journals of local junior colleges, let alone becoming a stumbling block stopping academic journals’ "going out".
“Four Huas View” of journals; college journals; mission
2015-01-12
尹玉吉(1959-),男,山东临朐人,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编辑学、传播学研究。
本期特稿
G615
A
(2015)02-00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