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建筑结构设计》诞生记
——记我的策划编辑处女作
2015-01-30李天虹
□文|李天虹
《手把手教你建筑结构设计》诞生记
——记我的策划编辑处女作
□文|李天虹
文章详细叙述了《手把手教你建筑结构设计》这本科技图书从选题产生,可行性市场调研,书名、大纲、语言风格的确定,到新书宣传的整个策划过程及其经验,可为刚入职的新编辑提供参考。
《手把手教你建筑结构设计》 科技图书 选题策划 新编辑
图书策划编辑是一个不易上手的工作,需要靠积累,包括选题想法的积累、作者资源的积累、各种经验的积累等,新编辑一开始往往觉得无从下手。作为一名编辑,我初入职时也经历了辛苦转型的阶段。幸运的是,我的选题策划处女作《手把手教你建筑结构设计》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该书2009年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之后仅一年多的时间里累计销售达万册,连续两个月在当当网的建筑结构类图书(除规范标准类图书外)中销量第一,并获得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年度优秀图书奖。这本书策划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能为刚入行的新编辑提供一些参考。
一、选题诞生的机缘
我学的是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毕业时怀着对编辑行业的好奇与憧憬进入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刚进社的一段时间,我陷入了彷徨和无助。每天的工作以加工老编辑的稿件为主,看着老编辑们书柜里堆得层层叠叠的各种样书,每月选题会上滔滔不绝地讲着新选题,我的心里难免有些着急,特别想有自己的选题,但是却总找不到方向。
翻看社里的图书名录,各种手册、规范讲解、设计指导,好像建筑结构专业该有的书都有了;行业里的专家、大师们,都是老编辑们的“御用”作者。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作者,有自己的选题?我去找社里的老编辑请教,希望老编辑能给我一些指点。老编辑告诉我,编辑行业最重要的是积累,不必急躁,多和行业内人士接触,多调研,慢慢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想到我有很多同学、师兄师姐都在设计院工作,我可以多和他们聊一聊,看看能有些什么收获。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我和我研究生教研组的一位师兄孙海林聊起我的职业困惑。他这时也刚参加工作三四年时间,但凭着出众的专业能力,已经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并在行业里小有名气。他说其实不光编辑行业,在设计行业也会有从“学生”到一个“熟练的设计师”的艰难转型过程,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工作中要用到的技能之间存在着断档,没有一个人来手把手教你。凭着自己去体会、摸索,难免会走一些弯路。他自己也经历了这个过程,感触很深。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既然设计师也会经历这个过程,我们何不就做这样一本书,给正在经历这个转型过程的毕业生们一些参考呢?孙海林已经成功地完成转型,何不就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写下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他当即同意,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就这样,我们一拍即合。
二、选题的市场调研
做一本给设计师“新手”指路的书,初步的想法有了,但其市场前景究竟会怎样,我还有些拿不准,于是我开始进行市场调研。
首先,我开始跑实体书店、逛网上书城,看看有没有类似的书,销量如何。我发现类似的书很少,有一两本打着“结构设计入门”旗号的书,但是内容和其他介绍结构设计方法的书差不多,没有突出满足新手的需求。
接着,我进行了读者调研。在这方面我应该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我有很多同学毕业以后都进入了专业对口的设计院,现在正处于由高校毕业生到设计工程师的转变阶段,他们就是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我把我的想法跟他们说了以后,很快收到了大家的回复,一致反映特别需要这样的书,但是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突出解决实际问题。
既然读者需要这样的书,而市场上又缺乏,我觉得这本书的市场前景是看好的。
三、书名的敲定
科技类图书的书名一般都比较刻板,我希望这本书的书名能新颖一点。作者最开始提供的书名是《见习结构工程师入门》,我感觉这个书名太普通,没有亮点,况且市场上已经有名为《结构工程师入门》的书,于是和作者商量换一个书名。我提出一个《从大学生到结构工程师》,作者却指出,刚进入设计院工作的不一定都是“大学生”,还有可能是硕士生、博士生,或者大专生、中专生。
想了好几个书名都觉得不够好,要么和大多数专业图书的书名一样太古板,要么不能准确表达这本书的内容。什么样的书名能既新颖,让人一下就能记住,又能突出这本书的特点呢?我突然灵感一现,跟作者说,要不然我们就叫《手把手教你建筑结构设计》吧,咱们这本书不就是想“手把手地教会读者”么?作者也觉得很好,于是书名就这么敲定了。
这本书出版以后,社里其他编辑都觉得这个书名很好,于是纷纷出了《手把手教你供配电设计》《手把手教你暖通空调设计》《手把手教你当好资料员》《手把手教你绘制建筑施工图》等书,这虽是后话,但却能反映这本书的书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四、内容的精心打磨
敲定书名后,作者很快发来写作大纲,全书分为“准备篇”“计算篇”和“施工图绘制篇”。准备篇主要介绍怎样看懂建筑图,以及常用的辅助软件,为正式开始设计做准备;计算篇介绍结构计算分析的过程;施工图绘制篇介绍施工图绘制的全过程。这个大纲基本上是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的进行顺序来写的,比较合适且全面。
在进行读者调研时,有一个同学提出建议,希望书里能重点介绍学校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差异。另外,除了介绍专业知识,还希望涉及设计院的技术管理程序,包括各技术部门的职责、部门协作程序等,以及设计的各个阶段及其技术管理特点,设计各阶段需要把握的主要问题等。
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因为在以往的专业图书中,这些东西几乎不曾涉及。但对于一个新员工来说,如果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了解这些,有利于结构设计师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认识和把握。因此我把读者的建议转告给作者,作者也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决定在书中增加这部分内容。
受此启发,作者又觉得“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内容也是刚进入工作岗位的结构工程师十分关心的,因为这个考试几乎是人人必考,但通过率却很低。作者希望将自己参加考试的复习心得写到书里,给读者备考提供一些帮助,但是又觉得这部分内容和大纲中的其他内容都不大相关,放到哪里都显得突兀,因此来征求我的意见,到底要不要写这部分。
我觉得,既然是读者非常关心的内容,并且篇幅不长,不会影响整本书的结构设置,就可以写进去。如果觉得放在书的正文中和其他内容不相关,可以当作附录放在书的最后。
我又给作者提出,既然我们这本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个“手把手”的导师,那么在写作的语言风格上,应该避免像其他的技术书籍那样过于严肃古板,而可以生动活泼,适当口语化一点。甚至在书中的适当位置,可以根据需要插入一些诸如“小贴士”之类的内容,既能画龙点睛地给读者指出一些值得特别注意的事项,做到事半功倍;又能使形式活泼,给读者枯燥的阅读节奏提供一些变化。
在敲定了写作大纲和语言风格后,作者就开始了写作。由于是第一次写书,作者也非常慎重,写完一些章节,就发来给我看看,我就从编辑的角度给他提供一些意见和参考。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书的写作过程进行得很顺利。
五、新书宣传
科技类图书由于受到其销量和读者群的限制,除了一些大师的著作,通常情况下,出版社很少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进行宣传推介。但这是我策划的第一本书,非常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销量,因此想方设法利用更多的渠道宣传这本书,让更多的人知道它。除“书讯”这种常规的宣传渠道之外,我决定重点利用网络论坛的力量。
因为这本书的读者群是刚进入设计行业的新设计师,而这个人群经常会光顾一些技术论坛和高校论坛,因此我注册了行业内知名的几个技术论坛和高校论坛的账号,天天趴在网上。不但在相关的板块发布了新书推荐的信息,还及时关注网友的回帖,解答他们关于该书的问题。一个同事看见我在网上忙活得不亦乐乎,打趣地说:“如果你的第10本书还能保持这股劲儿,你肯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
六、结语
通过努力,这本书的销量喜人,得到了满意的回报。我在编辑岗位上工作了7个年头,对于图书的策划有了一些心得,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回想起刚开始做策划编辑时的彷徨与焦虑,希望这些经验能给后来者一些帮助。
图书编辑行业重在积累,作者资源的积累,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刚入行的新编辑千万不要着急,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然而新编辑却有着老编辑所不具备的新鲜视角和冲劲儿,多学习,多交流,多丰富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会水到渠成的。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