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活动中激活学生“审问”意识的启发效应——以《落日的幻觉》教学实录为例
2015-01-30江西徐艳兰
江西 徐艳兰
语文教学活动中激活学生“审问”意识的启发效应——以《落日的幻觉》教学实录为例
江西徐艳兰
本研究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级课题项目:“中学语文非篇章写作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C2014-X2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宇宙元空间,语文教学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的快餐知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该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其关键环节在于激发学生的“审问”意识,让学生理性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健康的人格。于是本文针对如何激活学生的审问意识做了三点思考,并且将其付诸于《落日的幻觉》一文的教学,并结合该文的教学实录来进行阐述,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激发审问意识《落日的幻觉》教学实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的快餐知识,应该激活学生的审问意识。《中庸·第二十章》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谓一语道破了求学的天机。这句话一环扣一环,思致紧密,将整个治学过程滴水不漏的展现出来了。只有博而学之,才能了解前人的知识,但轻而易举的攫取他人知识时,忌囫囵吐枣,一概没收,应该审查和怀疑一下这些知识的真伪,这就需要学者自身有疑问意识和犀利的眼光了。只有心中有了疑问,才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经过反复的思考,才能清楚的辨别出知识的真伪,最后再根据自己所认同的去行动。可见,“审问”意识既是连接学与思的桥梁,也是连接“学与行”的枢纽,更是整个治学环节的核心。但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审问意识,笔者做了几点理论思考,并且将其付诸教学实践,结合所执教的《落日的幻觉》教学实录为例来进行论述。
一、激活学生审问意识,需要三个转变
激活审问意识,需要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人文涵养。新课程观指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①教师不应该再盲目的迷信教科书了,一切以教科书为准,抱着一本教参就万事大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教科书对教师而言,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但如何使用该工具,各位老师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也不应该再是自己有一桶水,再倒给学生半桶水的搬运工了,而应该是是自己有一桶水,在跟学生,跟教科书的心灵碰撞中,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审问,最后形成一个泉眼,源源不断滋润和丰富学生的心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强调道:“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②也即是说,教师想要激活学生的审问意识,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职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激活审问意识,需要转变学生观念,尊重学生心灵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③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再也不能是被动的学习者,而应该使其成为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果说问题是创新之源,那么疑问便是探索的动因。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实践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④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问,并且努力让疑问成为学生心灵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虽然在应试教育严重毒害下,身体已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败和畸形,但仍希望,在未来博学审问慎思的日子里,他们能生长出一颗健康高贵的灵魂。
激活审问意识,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创新性人格,因为人格是确证个体获得个性独特性的最终依据,同时也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美国教育家肯尼斯·胡佛指出:“整个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学会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是教育人的事业,而不是运输知识的管道,就算要运输知识,起码也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管道”,而不是把“管道”摆在学生面前。审问意识便是寻找和发现管道的“探照灯”。审问意识一旦激活,直接成果体现便是写作,因为只有写作,才能将学生所疑所思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的读写结合,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福建师大的潘新和教授曾说:“不以写作---存在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是未完成的盲目的阅读教学。”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反映,也能体现学生人格素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理应加上一条,那就是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审问慎思的过程。如此,才能“以审问意识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以创造性写作彰显学生健全人格。
二、实证研究——以《落日的幻觉》课堂实录为例
有了以上理论思考做指导, 笔者便于今年在南昌某中学教育实习期间做了实证研究,以执教《落日的幻觉》为例。教学伊始,我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的讲解,而是以视觉小游戏的方式导入,让学生分清“错觉”与“幻觉”。上课时我拿了一个装有水的杯子,杯子里插着一根吸管,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学生都好奇的盯着讲台上的杯子,以为我要给他们上物理课,我洞察到了这一点,便莞尔一笑说:“我今天要给你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不奢望让你们终生难忘,只期望这堂课能打破你们‘唯书本为上’的思维方式。”顿时,教室里出现了平时少有的安静,学生们都期待着我的讲课。下面是部分教学实录:
师:举起水杯,大声问“同学们看到杯子中的吸管怎么了”。
生:学生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水中的吸管是歪的”。
师:“很好”,便顺手把吸管拿出来,给大家看,明明是笔直的嘛,放在水里它怎么就歪了呢。
生:有的学生马上就抢答道,老师,这是物理常识啊,你不知道吗?
师:于是我顺势问道:“根据你们之前学的物理学知识,谁能给我解答一下吸管为什么是歪的吗?。”
生:这是光的折射原理啊。
师:哦,看来大家的物理学得不错嘛。好,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请看屏幕上出示的两幅图片中的横线,你认为上面的那根红色的长还是下面那根蓝色的长。
生:明显上面那根红色的长嘛。
师:那再请同学们看一幅图片,你们认为是被包围了的那个黄色的圆圈大还是那个紫色的圆圈大。
生:这么简单的问题,老师您完全是耍我们的吧,很明显右边紫色的圆圈大些。
师:同学们,你们确定嘛。
生:确定以及肯定。
师:那好,我们回过头去看第一张图片,我把红色和蓝色两根线的两端连接起来,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啊,原来他们一样长,正好构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是啊,怎么是一样长呢,人家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来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哦。
生:老师,原来我们都被视觉所欺骗了。
师:那你们再看一下第二张图片,黄色的圈大还是紫色的圈大。
生:紫色。
师:啊,告诉你们一个消息,老师近期读了一篇文章,该文说:“转变教育观念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和设备,而只需要一颗真诚,敏感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咀嚼和反复琢磨。”⑤看来学生们还是不够敏感啊。
生:哦,老师,我知道了,一样大。第一排的一位男同学大声说道。(渐渐的许多同学都醒悟过来,喊道一样长)
师:老师很欣慰,你们终于开了“窍”!请看大屏幕,老师把黄圈和黑圈定位在两根平行线之间,他们确实是?
生:一样大。
师:好,同学们,老师再在黑板上出示《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错觉与幻觉两个概念。“错觉: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知觉。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感觉。”⑥
师:同学们,根据定义,你们说刚刚我们所做的视觉小游戏,是错觉还是幻觉?
生:是错觉。
师:为什么,谁能说说,这位男同学,你来回答一下?
生:根据定义,很明显嘛。错觉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不正确知觉,而幻觉是对“不存在的事物”所产生的虚假感觉。而我们刚刚做的游戏中,吸管、圆圈、和横线都是客观存在物,只是我们对它产生了错觉而已。
师:非常好,有理有据。那根据我们所了解的这些知识和同学们之前的预习,你们对本篇课文有什么疑问之处吗?
生:老师,我们没有疑问。
师:那可不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宋儒张载说过:“读书先要会疑问,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同学们,如果没有疑问,那岂不是原地踏步嘛。
生:我们的班主任,也即是语文老师说过:课本上的都是对的,她讲的也都是对的,我们不能去怀疑书本的权威性和挑战老师的尊严。
师:现在不同哦,现在是我给你们上课,我允许你们有疑问,而且我哪里讲得不对,你们可以当面指出来,我们共同商讨。连新课标都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⑦因此我们是平等对话的关系。
生:真的吗?
师:是的,只有一个蹩脚的老师才会总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并且顽固的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相同而具体的答案,即使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模棱两可的。我知道你们深中应试教育的毒,所以这堂课我你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一回自己的主人,好不好。
生:好的,让我们再认真看一下这篇课文,虽然之前预习了,但早忘记了。
师:好的,老师估计你们肯定忘记了,现在我给大家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文,并带着两个问题进行阅读。第一个问题:落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现象吗?人们观看落日时所产生的各种感觉是如何美丽而神奇的。
师:好,时间到。大家首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落日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因为书上说了,“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居然升起来的太阳是客观存在的,有升必有落,那么它的落也是客观存在的。
师:同学们,那你们说说落日是源于什么原因才会那么美丽神奇的。
生:原因有:“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光线折射的原理,眼睛的叠合效应”等。
师:很好,同学们的阅读水平都还不错,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解答出了老师的提出的问题,那老师接着问一下,你认为落日之所以这么美是由于人们的“幻觉”还是“错觉”。
生:老师,我有疑问了,有位女同学紧张地说道,这篇课文的标题有问题。
师:有什么问题,我追问道?
生:这篇文章明明是讲落日给人造成的错觉,并不是幻觉。因为根据之前我们上课前的游戏和错觉的定义,落日之所以这么美,这么神奇,都是我们的一种错觉,因为落日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
师:那在座的各位认同这位同学的说法嘛。她说的很在理啊。
生: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不认同。我觉得说幻觉比较好听,看过去显得“高大上”一点。
师:好,那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篇课文标题应该改为“落日错觉”还是应保留“落日的幻觉”。(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师:靠窗的那位女同学,你来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落日的幻觉”确实比“落日的错觉”好,因为错觉错觉,老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
生:老师,我反对。他邻桌的同学站起来说道。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以前老师上说明文时讲过,说明文最主要的特征是说明的语言非常准确,既然我们明白了落日之所以这么美和神奇的科学原理就是由我们的错觉造成的,为什么还要无视它呢。
生:我赞同落日的错觉,书上的不一定全是对的,记得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现在终于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
师:这位同学真不赖,还能引经据典来说明问题,赞一个。还有谁要发表观点吗?
生:老师,我觉得既可以叫“落日的幻觉”也可以叫“落日的错觉”,只要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师:此话怎讲。
生:从我们读者欣赏的角度来看,显然是落日的幻觉比较好,它给人一种“海市蜃楼”般美丽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想象,让你忍不住去品。但从写作者以及教材编写的严谨上来看,改为“落日的错觉”也行。因为这是一篇与科学有关的说明文,科学是求真的,容不得半点虚假的。
师:这位同学非常棒,懂得辩证思维。老师要讲的台词都被他抢走了,老师之所以要你们进行讨论,是想告诉你们,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要学会质疑,连爱因斯坦都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啊。
生:老师,我明白了,以后读书我会多长个心眼的,给它挑挑刺。
师:也不尽然,需有疑处才能挑刺啊,借陶行知先生在《读书与用书》一文中的一句话“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但会读书的人,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不可尽信,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⑧因此挑刺应该有理有据才行。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得以理服人。
师:是的。我再得啰嗦一句:“课堂不是老师单级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是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⑨很感谢同学们积极的与我进行对话,我们共同发现了课文标题的一点疏漏,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首次走上初中讲台授课,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剩下的时间,我们来品评一下文中优美的句子。
.........
师:马上要打下课铃了,时间过得真快。老师想给你们布置一个“另类”的作业,行吗?
生:好!
师:请看大屏幕:如果要你给语文教材编委写建议,将课文标题“落日的幻觉”改为“落日的错觉”,你会如何组织语言来说服他们。试写一封300字左右的建议信。尤其那些赞成应该改为“落日的错觉”的学生这回可以尽情挥洒你的才情,下次上课时我会择优进行特别奖励!下课,再次谢谢大家!(完)
三、结语
英国思想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求知太慢会驰情,为装潢而求知是欺人自欺,按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呆子”。⑩因此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迷信于课本,照本宣科的毛病,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审问”意识。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人文涵养;转变学生观念,尊重学生心灵创造;转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来激发学生的“审问”意识。笔者所执教的《落日的幻觉》一文,在落实这三点思考时,尽管取得了些许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难免见笑于大方之家。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转引自《语文建设》2012第3期,67、74页。
[2]富尔等著《学会生存》邵瑞珍等译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177页。
[3]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4]转引自蔡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11期37页。
[5]闫玉双 李弈 主编《反思教育习惯》同心出版社,2005 年 版,第6页。
[6]《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58,394页。
[7]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第79页。
[8]胡乐乐“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中国教育报》第4版.2011年12月22日。
[9]潘新和《不写作,枉为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页。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附:致语文教材编辑部的一封信
江西南昌某中学的一名学生
尊敬的语文教材编辑人员:
您好!今日我学习了《落日的幻觉》这篇课文,但对于课文标题中的“幻觉”一词,深感疑惑。觉得它,不符合说明文严谨的风格,建议应改为“错觉”。
“幻觉”,也叫感觉错误,是指在没有客观条件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官条件下,而感到的一种真实、生动的知觉。而“错觉”,则是具有真正的外在刺激,但反应错误的认识。因而在《落日的幻觉》一文里,它所讲述的是落日出现的种种现象,都是人们所产生的“错觉”,而不是“幻觉”,因为落日是真实存在的事物。
因而我认为这篇文章标题用语不够真实和准确,希望编辑部能采纳我的建议,谢谢!
此致
敬礼!
江西南昌某中学的一名学生
2015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