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影“善”有声“善”有应——邯郸广播电视台报道“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回眸
2015-01-30袁文英
□张 伟 袁文英
(邯郸广播电视台,河北 邯郸 056000)
河北省开展的以大兴互助之风、诚信之风、孝敬之风为重点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为广播电视增强了导向的正能量,丰富了传播内容,邯郸广播电视台通过开设“善行河北 温暖邯郸”专栏,并运用广播电视独特的视听语言传播,弘扬社会正能量,使一个个“草根雷锋”、“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汇成了一股学好人、做好人的道德洪流,使受众既养眼又养心。
善有影,用影像感染观众
如何把“善”和“爱”通过镜头展示在受众面前,在其心灵深处引起共鸣,是电视记者需要下些功夫的。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能够通过人们的心向善、行见善,改善人际关系现状,使信任、合作、互惠、平等、公平成为人际关系准则,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有这些都需要感人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像矿山活雷锋王红霞给流浪儿做饭、送饭、喂饭;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90后最美农民工王俊旺的工友悲恸的哭声;全国巾帼奖章获得者、邱县特教学校创办者董俊平艰苦的办校历程等等,一个个镜头无不闪烁着无私、友爱、人性的光芒。
笔者感受最深的还是采访殉职在工作岗位上的全国优秀计生干部姚明河。在姚明河老家东城营村,记者得知村民郭凤娥两个小孙子2009年同时患上了手足口病,为救两个孩子,老两口决定卖掉房子。姚明河回家过年时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就把自己当时仅有的3万元钱全部取出来给了她。当记者赶到郭凤娥家时,郭凤娥躺在床上,因听说姚明河去世的消息,她已经好几天吃不下饭,在镜头前,郭凤娥发自肺腑地说:“走了一个好哥哥,永远忘不了救命恩人。”郭凤娥的泪脸、记者采访时的泪花,这些特写镜头犹如“善”的烙印,深深地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善有声,用声音感动听众
善是一种美德,表现为与人为善、心地仁厚;善是促进人改造自身和自我完善的一种道德力量,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至善是人类对生活意义的最高追求,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至善亦是至美。
善与爱用声音来表现别有一番韵味,广播中声音的美是一种朦胧的美,广播中充满善和爱的声音具有冲击力、想象力、感染力。2012年6月4日8时,一辆停靠在武安市元宝山水泥厂装载钢管的大货车突然发生溜车,在数十吨重载货车向着下班人群及路边煤气管道冲去之时,该厂青年职工王俊旺迅速冲上驾驶室打偏了方向盘,避免了一起煤气爆炸及碾压职工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可王俊旺却因车辆转向被摔倒车辆轮下,一位90后献出了宝贵生命。新闻中心广播新闻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去采访,捕捉到了大量感人的声音,工友的赞许声、奶奶的哭泣声、村支书的惋惜声,使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这位“草根英雄”的高贵品质。
新闻稿件《英雄王俊旺如何唱响青春之歌》播出后,众多网友给予了他由衷赞美。“以他在危急时刻的作为,可以断定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个宁肯自己吃亏,也要助人为乐的好青年,他是当之无愧的‘最美农民工’!”“他是平民英雄,大家都应该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王俊旺一路走好!”这一声声美好的赞誉是对善的最好诠释。
善有应,辐射社会正能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项研究显示,某地媒体一段时间报道的暴力犯罪越详细,这个地方的犯罪率就有可能越来越高。相反,媒体刊播的正能量的稿件越多,犯罪率就低。
有了宣传规模,才能有社会效应。“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追求和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遵循——在社会上确立了“善”的价值导向,明确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能助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对好人的宣传表彰,起到的散发扩张效应也会非常明显。最美乡村女医生刘贵芳的先进事迹播出后,在社会上就涌现出了多个像刘贵芳式的好村医。
受众通过“善行河北 温暖邯郸”专栏,了解了一个个平民雷锋,一件件好事善举,而在这背后,我们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有效确立,看到和谐社会正在快步行进,看到美丽中国梦想正在加速实现。
有了发稿规模必然带来导向的规模效益。2015年上半年,邯郸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发“善行河北”的稿件达到180多篇,基本上每天都有,社会效果显著,有力助推了邯郸创造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