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编辑素养

2015-01-30汪郑杰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受众价值时代

□ 谢 辉 汪郑杰

(保定日报社,河北 保定 071000)

爱因斯坦曾警告过人类:人类现在所面临的要么是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灾难”。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作为一名身处传统媒体环境到新媒体时代转折期的新闻编辑,面对整个媒介生态已发生巨大改变的实际,更迫切地面临着在技术和思维层面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强烈要求。

201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写作”获奖作品《雪崩》始终在笔者脑中挥之不去。这一报道显示了《纽约时报》作为百年老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开创意识,也为全球媒体的融合新闻报道树立了里程碑式的典范。该报道灵感来自于对滑雪场高死亡率的高度关注,这组报道将十六位滑雪者在美国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的惨剧以特稿的形式串联起来,通过采写、多媒体制作和技术发布的新媒体生产方式,以流畅的连接和叙事,将事故发生的背景、过程、后续处理及每个当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也有评论从成本、时效等方面对该组报道提出了质疑,但其细致生动的内容,精彩的特技效果,确实更多地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编辑技法上正在进行的大突破。

所谓新媒体业态,一是受众地位提升了,或者说,新媒体时代已经没有明确的传、受之分,每个个体都是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传者。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媒体若想保持自己的存在价值,必须制作出比公民记者传播的更有价值的内容,要成为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的咨询支点、价值指南和淘金者。二是新媒体的本质就是一种多媒体。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都得到了延伸,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已发生改变,传统纸媒若仅仅是把文字、图片编辑“搬”到网站上、APP上、微信里,则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新媒体时代的编辑在选题、策划、编辑的过程中从技术和思维两个层面进行提升。

首先,从技术层面看,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排版技术、制图技术等传统媒体没有或不必须的实用技术,在新媒体时代都已成为编辑之必须,也是媒体编辑为能够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进行突破、创新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新媒体时代,编辑不能再只关注内容生产,而要通过自身所具有的新媒体运用技能以及与技术、设计、产品和市场部门人员的深层合作,不断提升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能力,通过与专业数据团队的合作,对应用数据进行分析解读,为新闻编辑提供科学的选题方向,把握事件真正的价值,遴选出最值得关注的点,以及最适合传播的实现形式。

其次,从思维层面讲,要运用互联网思维。2014年以来互联网思维大热,几乎所有新媒体领域的问题都能扯到这一名词。其实,在编辑领域运用互联网思维,具体而言就是要讲求“开放”和“用户洞察”。互联网的基本精神就是开放精神,开放使得各种资源在网际自由流通,各种微价值得到重视和利用,身处这样的大环境,只有开放自己,融入互联网,才能利用互联网中的各种资源,在资源对接的同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自身价值。比如,将民众智慧纳入编辑范围,经过整理,筛选充实专业记者所采制的新闻;向不同媒体开放,不断实现技术与内容优势的结合;向不同行业开放,利用其每个行业的专业信息,生产新闻或借此打开传播通道。

同时,“用户洞察”是互联网时代每个行业,都需要认真做到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已经从“传者本位”时代进入“受众本位”时代,受众有更多的权利作出选择,一次点击,一次浏览,一次点赞都是受众作出的投票。通过跨媒体的平台来收集用户意见,分析受众需求,偏好及行为模式,是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的有效途径。以报纸为例,可以通过自办发行、广告客户渠道认真做大做好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以此分析得出受众的兴趣点和喜好,继而建立起更合受众阅读习惯和口味偏好的数据库,为受众筛选出最适合的内容,进行针对性推荐。

媒体影响力的关键是人,人是报业最大且唯一的软实力,如何成为这样一个“人”?除上所述,还要始终坚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保有新闻尊严。因为,媒体生态的变化没有丝毫动摇媒体人担当社会责任的本质,作为新闻生产的最后关口,新闻编辑不仅要善于发现新闻价值,还要最大限度放大新闻价值,更多传递正能量,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受众价值时代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