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党报记者应增强五种意识

2015-01-30申慧萍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党报公众意识

□ 申慧萍

(张掖日报社,甘肃 张掖 734000)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媒进入了高度发达时代,新闻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产品形态,以及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里,传统媒体记者特别是党报记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挑战和竞争。作为党报记者,如何在全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应增强“五种意识”。

增强导向意识,高举主旋律旗帜

全媒体时代传媒带给我们海量的资讯,更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会引来公众“围观”。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的高开放度,主观臆断,胡乱猜测,肆意表达,传播谣言,发泄私愤,动辄“拍砖”、爆粗口等,甚至传播错误思潮和言论,形成网络乱象。假新闻、失实新闻不胜枚举。

党报记者的职责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如果我们对新闻事件不加思考,不加识别,就有可能错误地引导社会舆论,最终影响公信度。没有思辨意识,没有探求新闻事件背后新闻事实的态度,就有可能被误导,从而误导公众。党报记者是目前公众传媒中威信最高的媒体人,代表的是权威性、公信度及正确的导向。一个新闻事件,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心态:看党报怎么说。党报担负着传递党委、政府的公信度、执行力和民众意识的责任。为此,党报记者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导向意识、阵地意识、公信度意识。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公众负责,对党委和政府负责,不断提高政治、道德和文化素养,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引领社会舆论。

增强专业意识,致力于深度报道

全媒体时代,公众均可以参与到媒体报道行列,泛泛地报道事件本身的新闻形式已不适合传统纸媒发展需求。在新闻的时效性、独家性上,记者的优势不如从前,片面去跟网络抢新闻不仅存在失实的隐患,也丢掉了记者应有的优势。这个优势是什么?那就是专业性。

记者不仅仅是一个新闻传播者,更应是一个专业的新闻解读者。只要在某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内功,能够对某一新闻现象进行独特而深入的解读,那么这样的文章会得到受众的喜爱,记者也会得到受众的欢迎。因此,传统纸媒尤其是党报,需要有一批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准专家”型记者,采写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报道,在众说纷纭中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过去,人们称记者为“杂家”,也就是什么都知道,但换句话说,也就是什么也不专业。而在全媒体时代,一个新闻事件,往往引起人们对于事件本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探究。在不明就里时,人们期待着专家学者的出现,为公众解惑。作为党报记者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无从与专家对话,也无法用通俗的语言将事件解释清楚;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就无法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形不成纵深报道,与网络、手机等媒体的报道大同小异,形不成竞争力;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无法从庞杂的社会信息中筛选出有新闻价值、有较高公众关注度的信息。要充分发挥党报权威性更强的优势,必须通过扎实的新闻调查、详细客观的分析做出报道,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就可想而知了。党报记者要在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上,保持自己核心的技能和专长,建立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融合式报道中大展身手。

增强用户意识,以百姓视角传播

全媒体时代,传播载体将进一步融合,传播内容将进一步分众。党报记者不仅仅是活跃在媒体机构的内容生产者,也将成为运营平台的内容组织者,因此增强“用户意识”十分重要。即:记者要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分发不同形式、不同版本的内容,并通过不同介质直达报道理念与技能出发的原点——用户。

然而,在媒体运营中,一些党报的记者“高高在上”,与公众距离较远,采访的是官员,写的是专业名词,反映的是统计数字。这与网络等媒体产生了很大反差。事实上,网络在新闻竞争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公众可以普遍参与,人人都可以传播新闻事件,人人都可以探讨新闻事实,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过程中。这种亲近感,让很大一部分公众宁可在海量的信息与电脑屏幕的闪烁中头晕眼花,也要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因此,党报记者心中要有用户,把占有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重要抓手,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用互联网思维办党报,以百姓的视角看GDP,以大众的感受反映政策方针,不做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用“走转改”的深度来扩大媒体的广度,用文化引领指导强化新闻的厚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例子阐述深刻的道理,用百姓口耳相传的事迹传播文明风尚,开发更适应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新产品。

增强融合意识,优化多媒体整合传播力

全媒体时代,新闻只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起点,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启动以及信息整合能力,展示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度思考与关注,给受众以多种信息挑选的权利,才是党报记者应该探寻的传播理念和前进方向。

随着新媒体技术设备的普及应用,公众完全可以参与突发事件的报道,从不同角度提供素材。记者“在场”不仅仅是亲临现场,准确报道所见所闻,而且还要利用好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用户贡献内容,将其纳入自己的报道中,以此获得充盈的“现场感”。同时,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大众群体所接触到的信息类型变得越来越复杂,数量越来越庞大,个人分辨信息是否有用比较困难,而媒体融合则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媒体记者的工作模式及传播方法,此时,记者的融合角色就非常重要了。不仅需要帮助大众选择性地接受信息,经过优化、整合、总结,合理地诞生新的“融合新闻”产品形态,将最直接的新闻传播给用户。而且,要打破传统媒体时间、空间的束缚,对所有媒体信息加以优化、整合,使得最终生产出来的新闻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可见,党报记者的核心能力应是对新闻事件的多媒体整合传播策划能力,包括“内容策划”和“介质分发”两个层面。而不是指掌握所有媒体的采编技能,却不具备媒体融合传播的理念。党报记者必须高度重视媒体整合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尽快补上这个“短板”。

增强团队意识,提升新闻传播整体效应

全媒体时代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新闻的采集制作到媒体的经营管理,从新闻理念的革新到运作流程的再造,新闻业面临种种变革。无论是保留传统媒体阵地或是放弃传统媒体阵地,记者要面对的是“多媒体”平台,适应的是新闻的时效性与交互性,满足的是受众多样化需求,传统媒体背景下记者“单打独斗”已被逐渐淘汰。

从传统媒体的点到面到新媒体点对点的互动,以它崭新的技术、功能和效果独领风骚,也对“记者”这一传统职业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报道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专业要求:文字报道以深度、细节见长,文字的逻辑性与想象空间是其迷人之处;视频报道则声画合一,侧重真实与现场再现;网络报道在快速、及时、海量的多媒体呈现与超文本写作方面彰显优势……即使是多面手记者,也很难在上述所有领域都具备一流技能。如何使每个记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弥补弱项?团队意识非常重要。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党报记者不仅从职业思想到专业技术都需要提升转型,而且要具有开放思维、连接思维、共赢思维,来凝聚新闻采写的战斗力。如果在每一次的采访中重视团队合作,一定会实现“1+1>2”的报道效果。

猜你喜欢

党报公众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意识不会死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