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媒体的精品体系构建

2015-01-30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报业徐州

□ 徐 鹏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徐州 221002)

当前,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观念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播手段迅速发展,媒体融合风起云涌。现代媒体的精品生产已经从单纯的内容转向内容、机制、渠道、管理、品牌、人才等多方面组成的精品体系的构建。因此,全方位构建精品体系,成为提升现代媒体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内容生产要“精”,提升新闻产品品质

生产最优质的内容,实现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媒体人的第一要务。三年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着力提高新闻产品质量,有2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年赛金奖,3件作品获江苏省新闻奖,近20件作品获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近40件作品获二等奖。集团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新闻传播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坚持新闻创新,谋划重点项目。集团编委会加强对各媒体新闻业务的指导,制订《关于鼓励创优多出精品的实施意见》,为加强新闻精品生产提供机制支撑和制度保障。三报编委会将创新和策划制度化,集团策划实施“牛年之春走关东”大型异地采访活动。

围绕中心工作,实施重点突破。组织开展“行走在徐州边际线上”大型新闻采访行动,为推进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八大中心营造浓厚舆论氛围。策划实施“媒眼看棚改”系列专题报道,全景式展示政府决策、干部作为、百姓感受等内容,受到政府和百姓的欢迎。当年这一专题获得江苏新闻奖。

深化“走转改”活动,强化精品制造。

我们将“三解三促”联系点、挂钩扶贫村、街道社区作为实习培训基地,定期组织记者编辑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增强了与基层群众的感情,提高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由此产生了一批新闻精品。其中,《舞出乡村新风采》等10余篇精品稿件被《人民日报》的重点版面和著名专栏转载。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阅评文章称赞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三贴近”报道,推介集团“走转改”经验。

机制体制要“精”,激发内生动力

生产优质的内容,要靠人的创新创造。如何激发人的精气神,让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靠的是先进的管理、规范的制度、优化的机制。如何突破管理的短板、消除机制的制约、打通体制的瓶颈,是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突破口。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一转变”、“两分离”、“三改革”。

传播渠道要“精”,提升媒体传播力

媒体的影响力取决于媒体的品质,取决于建设立体式、全方位、多元化的现代传播体系,进而形成定位精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覆盖立体的媒体生态格局。

围绕现代传媒集群,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着力实施了“五大战略”:

实施做强晨报战略。全力打造徐州市场龙头报纸——《都市晨报》。

实施差异办报战略。为避免《都市晨报》和《彭城晚报》同质化现象,集团整合资源,扬长避短,明晰两报定位,细分各自目标,两报内容的差异化、发行的差异化、广告的差异化,凸显了两报品牌的差异化。

实施创新党报战略。坚持“贴近铸就主流”的办报理念,从报纸形态到版面内容对《徐州日报》进行全面创新,通过扩版、瘦身、美容、封面导读,强化新闻本土优势和视觉冲击力。

实施媒体融合战略。面对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集团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现拥有三报三刊三网一馆(三报即《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三刊即《领跑生活》、《领跑地产》、《淮海旅游》,三网即中国徐州网、彭客网、快哉网,一馆即徐州艺术馆),初步形成由官方微博矩阵、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客户端、户外传播平台、电子阅报屏构成的“1+N”现代传媒集群。同时,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同时积极配合、主动服务“新闻发布、网络发言、政务微博、‘一把手’零障碍网络服务厅”四位一体的“徐州发布”新机制,科学调配报纸、网络、手机等全媒体资源,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徐州发布”已多次跻身人民网公布的全国“政务指数排行百强榜”,并取得较好名次。

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扩大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徐报集团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与国际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出版《国际日报·魅力徐州》特刊。2014年3月,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又与巴西《米纳斯工商日报》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

品牌活动要“精”,提升媒体公信力

在意见表达多元、利益诉求多样、舆论格局多变的当下,主流媒体理应敢于、善于担当社会责任,当好社会公信力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为此,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积极参与和组织公益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品牌活动。连续11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让1700多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集团爱心助学团队入围中国好人奖,荣登江苏好人榜;连续11年变记者节为读者节,增强与读者的感情,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十大孝星”评选,“微笑大使”评选,“彭城好人”评选,设立“彭城好人奖”,城市名片评选,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每年举办年文化论坛、端午文化论坛和春联大赛,每年举办淮海经济区旅游交易会,与央视联手举办“温暖中国——寻找身边的好人”徐州地区选拔活动,举办“艺行大爱·徐州祈福芦山慈善拍卖会”,筹得善款捐献地震灾区,成立“徐州公益联盟”,开展徐州城市标识征集活动,扩大徐州对外影响。2015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重点组织实施“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为徐州百年文化艺术史留下珍贵记录。

这些公益活动的举办,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使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管理手段要“精”,着力降耗增效

建立企业内控体系。全面梳理、健全集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制定集团内控体系方案。完善纪委监督、职代会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四位一体”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非常规开支必须坚持事前报批制度。

建立专业化成本控制。依法合规高效做好集中采购,节约资金,堵塞漏洞。严格执行生产资料、办公用品等出入库制度,及时做好固定资产登记,坚持定期清查盘点。加强整体资金统筹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建立进入退出机制。按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整合现有产业和项目。对经济效益好、符合战略导向、产业结构合理、市场前景看好的重点产业扶优扶强,健全完善配套激励机制,调动发展积极性,加快项目上规模、上台阶。对效益不好和市场前景黯淡的项目,予以关停并转,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队伍素质要“精”,提升创新能力

有品质的媒体必定形成有品质的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品牌媒体孕育了品牌文化,品牌文化促进了品牌媒体的提升,进而推动了队伍素质的提升。这些年,徐报集团着力培育富有特色的报业文化,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员工创业创新的热情、激情和豪情。

培育报业文化,凝聚发展力量。精心提炼团队精神:忠诚、敬业、创新、爱心。积极营造“三像”氛围:像家庭、像军队、像学校氛围。研究制定“三个标准”:《好员工标准》、《好中层标准》、《好领导标准》。首家成立徐州市报业文联。创新成立集团工会分工会,提高员工参与管理集团事务的积极性。

强化员工培训,推进能力再造。一是定期开办“名家讲堂”。集团定期邀请中央媒体领导、省记协专家、知名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等来徐州作主题报告,拓展员工理论与实践视野;二是开设“学员课堂”。集团每年选派骨干员工参加中报联等机构举办的培训班;三是举办“网上学堂”。将“中国新闻奖”、“江苏省新闻奖”的评奖标准整理成册,利用集团局域网“网上论坛”,组织采编人员讨论;四是创办“流动课堂”。跳出报社看报社,开展“进名企、进名县(区)、进名校、进名报”活动,开阔学习视野。

注重人才引进,实施“520”计划。制定人力资源五年发展规划,实施“520”人才计划,即每年引进20名左右资本运营、成本管理、品牌运作、新媒体运行等方面紧缺高端人才,此举改善和优化了集团人才队伍结构。

猜你喜欢

报业徐州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报业集团如何布局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