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准之争,不能成为发展之累
2015-01-30
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冬春生活安排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确定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研究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更加有效支撑经济发展。
此次常务会议谈及到一个具有相当延伸性的词汇,就是标准。在商业领域有句名言,叫“三流公司做产品,二流公司做品牌,一流公司做标准。”如果把标准的意识形态上升到国家层面,那对于市场来说,不啻为一次秩序和动力的有效回归。
正如此次常务会议所说,“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两年前的媒体和农夫山泉的标准之争,在为观察者们大开眼界之余,也间接地科普了大众的“标准”概念。
标准面前,谁也跑不掉。代表国内消费的包装饮用水如此,代表中国名片走向海外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也是如此。去年9月,经济日报发布一篇《高铁“走出去”须掌握标准制高点》的评论,文章就指出我国高铁的质量并非不过硬,而是缺乏一套国际认可的衡量标准。中国高铁对外输出,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掌握标准制高点。消费、制造、出口贸易,真的是谁都离不开标准的无形“熊抱”。
李克强总理说“现在中国经济要向中高端迈进,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关键,这就对我们推进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常务会议也提到实质性的四点,分别是: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全面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以及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确定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最终的落脚点已然是促进经济提质和增效升级上。尤其是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期望值最高。它将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推动产品服务向中高端迈进,又能激发市场活力,让企业在竞争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这是李克强总理对标准化改革的下一步工作的愿景展望。标准之争不能再囿成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模糊不清,否则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节奏有可能被打乱。摈弃掉这种发展之累,是时候打造出标准的整合、制定、提高的几个升级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