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访谈:记者要打开那扇门

2015-01-30韩锦王云松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被访者扇门光标

文|韩锦 王云松

新闻访谈:记者要打开那扇门

文|韩锦 王云松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平等”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有可能打开被访者心中的那扇门,触摸到被访者的内心,也才能采制出具有人文关怀、直抵人心的新闻访谈报道。

引言:

新闻访谈是记者就一个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或新闻事件与一位或几位新闻当事人进行问答式对话的一种报道形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报道而言,新闻访谈因为主要依靠的是记者和新闻当事人的谈话,尤其遇到没有办法采访到新闻现场或难以用消息、通讯等表现的题材,新闻访谈的优势更为突出。

虽然新闻访谈有诸多优点,但实践当中,开设新闻访谈节目的电台并不多,每年的作品评优,各地送评的优秀新闻报道中,新闻访谈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比其他类别的新闻体裁要弱。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对题材、访谈对象和记者的要求都比较高,只有这三方面都比较到位的情况下,才能采制出理想的新闻作品。笔者从事新闻一线采编工作近10年,涉猎消息、评论、新闻专题、新闻访谈等多种类型的新闻体裁,对新闻访谈情有独钟,在笔者采制的新闻访谈报道中,《“裸捐”背后的中国首善——陈光标》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张高平的十年》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多年新闻访谈采制的过程中,笔者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对新闻访谈报道感兴趣的记者或采制人员有所启发。

题材和访谈对象的选择是广播新闻访谈报道的基石

1、访谈题材的确立是广播新闻访谈报道的最初准备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要选择既可以调动访谈者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听众兴趣的访谈话题。

新闻访谈应该首选有新闻时效性的话题。当新闻事件发生时,人们需要了解事件的真相,希望听到新闻当事人的声音,2014年6月16日,陈光标在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称将为1000名美国穷人及流浪汉提供免费午餐和300美元援助金。这样高调的行为立刻招来舆论热议,陈光标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笔者在6月17日联系上陈光标,就此事对他进行了专访,类似这样的新闻话题,既是热点和焦点,又与民生息息相关,易引起听众的兴趣。

在选择新闻话题时,还应该多考虑那些具有思辨性的话题,要能够讨论起来,有话说,而且围绕这一话题能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传统媒体要想踩到新闻第一落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家报道,十分困难,但新闻访谈报道恰恰规避了这种不利因素。从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中寻找线索,绝不等于拾人牙慧。有很多新闻事件,记者采写时可能没有意识到其新闻价值,或者在采写的当天,新闻价值并不很大,但如果我们进行二度挖掘,重新审视,很可能会从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2、访谈对象(新闻当事人)的选择正确与否关系整个访谈过程的成败。

新闻话题的选择往往和新闻当事人密切相关,一个表达能力强,具有良好沟通意识的访谈对象,在记者正确地引导下,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引发听众共鸣,同时也刺激记者问出更深入的问题,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一位不善表达、惜字如金的新闻当事人往往会令访谈显得平淡、干瘪,甚至无法进行下去。那么如何选择访谈对象呢?

首先,访谈对象的的语言要清晰明了,不能有太重的方言,能听懂。

其次,访谈对象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意愿,这是建立访谈架构的基本要素。

2013年4月,“张氏叔侄”冤案十年终还清白的报道在各大媒体转载,笔者也第一时间赶到黄山进行采访,通过简单的接触和交流,发现叔叔张高平为人爽直,比较健谈,而侄子张辉沉默寡言,不善言辞,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的接触,笔者最后确定张高平为访谈对象,访谈效果也令人满意。

广播新闻访谈要让受众触碰到心灵的“内核”

新闻访谈把媒体从“宣言时代”带入了“对话时代”,虽然说广播一直没有放弃人物的访谈报道,但给人们的感觉却越来越寡淡。受众的口味在发生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听,被动的接受,人们更需要主动的表达,渴望与热点人物、新闻人物进行交流。

受众更希望看到新闻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看到他们的愤怒、尴尬、智慧和许许多多人类所共有的“内核”。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一部好的电影要感动观众,就要触碰到观众心底最柔软的那部分,而广播新闻访谈也是如此,要想吸引受众的关注,除了新闻话题本身的可听性,最为重要的是,记者能为听众把新闻人物内心的那扇门打开,让受众有机会去触碰新闻人物的心灵,从而引发“内核”共振。

为了打开那扇门,记者需要秉持平等和尊重原则

要做好新闻访谈,除了要求记者需要具备过硬的采访技巧和沟通能力,还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职业素养,那就是:既要有探究真相的勇气和韧劲,同时也要有平等尊重的人文情怀。

访谈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个人面对话筒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很多时候,访谈对象并不会一下子袒露内心深处的想法、也很难一下子进入记者预先设计的情境。这个时候,记者需要有十分的耐心,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外在的掩饰,最终揭开事物的本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2010年,笔者就陈光标裸捐的话题专访陈光标之前,进行了大量新闻素材的查阅,从陈光标上小学用卖水的钱给别的孩子交学费,到他创业早期摆地摊卖衣服等等,包括网络上对陈光标的各种评论和报道,根据这些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问题的设置,其中包括:“网络上说你沽名钓誉,你怎么看?”、“别人做善事都尽量低调,你为什么这么高调?”等20几个问题。有的问题直截了当,有的问题针锋相对。正是有了这些准备,在访谈的时候,笔者才能够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此外,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平等”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有可能打开被访者心中的那扇门,触摸到被访者的内心,也才能采制出具有人文关怀、直抵人心的新闻访谈报道。2012年笔者采制“最美洗脚妹——刘丽”的新闻访谈期间,在厦门生活近一个星期,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和刘丽一起上班、一起下班。通过几天的这种贴身式的跟踪记录和采访,与这位皖籍打工妹建立起一种无形的信任感,在临走之前,笔者和刘丽在她工作的地方完成了这次访谈,一壶清茶,一只话筒,两把椅子,笔者与刘丽一聊就是两个小时,她把她这么多年的辛酸、苦闷、希望、理想一股脑地都倾诉出来,访谈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标志性的语言,这就是平等和尊重带来的采访效果。

让记者成为新闻的一部分

在传统的新闻价值观中,记者的角色一直是旁观者。而在新的新闻价值判断中,记者也成为新闻的一部分,记者的发问也是新闻的一部分。

而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进程加速的今天,广播记者进行新闻访谈,如果能够同时进行视频录象、微博文字图片实时直播,虽然增强了访问的难度,但也增加了访谈的可看性与真实性,这或许也打开了广播媒体发展的另外一扇门。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被访者扇门光标
这扇门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第8扇门
推开那扇门
第八扇门
陈光标吃剩饭倒了谁的胃口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陈光标:巴菲特先生,我要裸捐!
睡着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