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是办出个性副刊的“宝矿”

2015-01-30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潮剧揭阳副刊

□ 黄 鹂

(揭阳日报社,广东 揭阳 522015)

在谈及报纸新闻与副刊的关系时,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就是“新闻是引客的,副刊是留客的”。的确,报纸既是一张新闻纸也是一张文化纸,副刊在许多方面补充了新闻版的不足,使得报纸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应该说,副刊更多地代表了一张报纸的文化水准。

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积极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报纸的形态、内容、传播手法及方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而读者则把报纸当作一种文化产品来消费,对报纸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面对这种现状,更要求承担“留客”责任的报纸副刊开拓创新,塑造副刊的精品特质,以自己的独立品格、人文精神、个性深度成为广大读者浇灌心灵的芳草地,营造出一张报纸副刊独特的文化氛围。

为此,许多地市报把挖掘地方传统文化,整理和介绍地方文化,作为彰显个性、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副刊的重要举措之一。因为地市报根植于地方,而地域文化如同一个宝矿,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人文景观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把当地最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展示给读者,从而使报纸的本土读者产生文化心理的共鸣,这样的副刊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也最受读者欢迎。如何使文化副刊办出特色,并赢得读者长久的关注泥?结合《揭阳日报》的办报实践,笔者认为,不仅要深刻挖掘历史文化,展示传统魅力,还要关注当前文化热点,做活本土文化新闻。

挖掘历史文化 展示传统魅力

揭阳是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众多保存完好的物质遗产,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传说文化等等,犹如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为文化副刊提供了挖掘历史文化、展示传统文化魅力的素材。如果在采写和编排上下功夫,则能长久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并成为读者了解本土文化的好老师、好帮手。

2005年以来,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揭阳普宁英歌舞入选国级“非遗”,至2014年,揭阳有9个项目入选国级“非遗”,47个项目入选广东省省级“非遗”,揭阳市公布了9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让读者更多、更详细地了解本地这些历史悠久而且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揭阳日报》文化版不仅辟出专版,用精彩的文字,生动的图片,精心的编排,文图并茂地介绍9个国级“非遗”,而且推出了“揭阳文化长廊”栏目,每周一期,系统地介绍揭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稿件要求选好切入点,内容翔实,文字优美,可读性和资料性兼备。比如介绍潮州音乐(揭阳)的《寒鸦戏水古韵长,锦上添花新声扬》、潮汕工夫茶(揭阳)的《高冲低洒见工夫,长斟短酌茶香浓》、《惠来贝雕:泛起海洋颜色的精湛工艺》等文章,溯古访今,且配合每篇文章在版面设置了“溯源”、“特点”等小栏目,用简短的一两句话作介绍,作为文章的相关链接。这些文章犹如一声声轻叩,唤醒了许多读者美好的记忆,也有不少年轻读者称赞这些文章让他们综合地了解本地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为独具华彩的文化魅力所感染。这样的文章定期推出,读者有了跟踪阅读的习惯,从而通过报纸更深刻地了解揭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寻求独特视角 丰富地方文化

把地市报文化版办出独特的韵味,除了系统介绍本土传统文化艺术外,还要用一双慧眼关注传统文化艺术的动态发展,以独特的视角入手,形成较有深度的文章,引发读者关注、思考,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

工艺美术是揭阳的特色文化之一,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揭阳拥有工艺美术厂30多家,有抽纱、藤艺、木雕等众多种类,艺人技艺精湛,当时有“铺货精品看揭阳”之说。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当年红极一时的工艺美术厂皆因不适应市场变化而关闭;而另一方面,揭阳阳美玉雕工艺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异军突起,不仅参加全国、省级等大赛获得好名次,也吸引了全国纷至沓来的玉商,取得文化和经济双赢。在采访业内人士,经过分析整理后,将《工艺美术:古老的艺术呼唤春天》一文在《揭阳日报》文化版推出。此稿见报后,在读者中引发了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工艺美术的热烈讨论。在传统戏剧日渐式微的今天,揭阳的潮剧在民间仍有较强的生命力,瞄准广阔的潮剧演出市场,国有剧团和民营剧团各显身手;而在培养潮剧接班人这一方面,除了全日制专业艺术学校培养潮剧专业艺术人才,民间有不少热心人士办起了潮剧培训班培养潮剧票友,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化版刊发的《潮韵清音润揭邑》一文关注了这种现象,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认为该文很好地总结了国有和民营两者交相辉映,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揭阳潮剧文化事业的发展,并让人看到了潮剧这朵古老的“南国鲜花”在揭阳大地绽放的希望。

抓住文化热点 写出鲜活文章

时代气息也是报纸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除了集中展示本地有特色的文化内涵,文化版还应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节拍,随时保持敏锐的触角,注意捕捉那些最能反映时代特色的现象和信息,彰显文化新闻的时代性。为此,《揭阳日报》文化版设立了“文化视窗”栏目,刊登具有新鲜性和时代感的新闻稿件。2010年,一位开茶庄的老人上了文化版头条,原来这位老人喜好国学,吟诗作对乐在其中,他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便想出一个点子,张贴启事,出题考众人,题目皆是古诗文填空,答对者送茶叶一斤。记者采写后立即在文化版推出这篇《茶庄老人的国学情结》,对老人独辟蹊径弘扬国学的举动进行褒扬。媒体及时报道后,此事一时成为城中佳话,不少市民还专程跑到老人的茶庄里对对子,谈国学。

坚持主流的文化价值立场,抓新挖深,不曲高和寡,不人云亦云,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让地方主流媒体副刊在海量的信息时代依然保持自己的独特魅力,更好地发挥“留客”的作用。

猜你喜欢

潮剧揭阳副刊
关于潮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潮剧戏曲在潮州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潮剧演出团队与潮剧兴衰嬗变研究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揭阳·黄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