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
2015-01-30
徐浩,鹿小燕,陈可冀,等
中西医结合医学
血瘀证及其兼证与冠脉造影所示病变及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徐浩,鹿小燕,陈可冀,等
目的:探讨血瘀证及其兼证与冠脉造影所示病变及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33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活血中药芎芍胶囊治疗)和安慰剂对照组,疗程6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各进行1次血瘀证计分评价,术后6个月进行冠脉造影随访。对血瘀证及其兼证与术前冠脉造影所见病变类型及复杂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冠脉造影随访再狭窄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冠脉造影资料完整患者334例,308例(91.9%)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147例进行了冠脉造影随访。血瘀证计分与术前冠脉造影所示冠脉病变最重狭窄程度和病变计分均明显相关(P< 0.01),且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增加,血瘀证与冠脉病变狭窄及复杂程度的相关性逐渐增加。在兼症中,阳虚辨证与病变复杂程度和冠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痰浊辨证与病变钙化与否有一定相关性。治疗前后血瘀证计分差值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1)。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访时血瘀证计分总分与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冠脉造影所示再狭窄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各种兼证有无及各兼证之间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瘀证与冠脉病变复杂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阳虚者病变较重;血瘀程度轻重是再狭窄发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合并兼证类型无明显相关。
血瘀证;介入治疗;再狭窄;冠脉造影;中医辨证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1): 8-13入选年份:2012
以药测证对肾虚和肾阳虚大鼠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沈自尹,黄建华,陈伟华
摘要:目的:在分子水平揭示肾虚和肾阳虚内涵的异同。方法:肾虚证采用自然衰老大鼠模型,肾阳虚证采用皮质酮大鼠模型,均用淫羊藿总黄酮(epimedium flavonids,EF)以药测证,分别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淋巴细胞(HPAT)组织,采用Affymetrix公司的大鼠全基因组芯片,各两次重复基因表达谱研究。结果:老年大鼠和皮质酮大鼠与青年大鼠比较,在HPAT轴上首先是众多的神经递质显著下调,接下来是生长激素类和性激素类都显著下调,其表达下调的模式呈高度一致,EF能逆转上述基因的表达;但EF在皮质酮大鼠显著上调热休克蛋白(HSP)和细胞色素P450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大幅度上调。结论:两组大鼠均具有肾虚的内涵,但肾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甲状腺激素促进能量代谢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关键词:肾虚;肾阳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基因表达谱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2): 135-137入选年份:2012
水迷宫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及其在SPSS中的实现
邱宏,金国琴,金如锋,等
摘要:目的:介绍用SPSS 11.0实现对水迷宫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以期对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案的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方法:应用SPSS 11.0中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的repeated measures和multivariate过程对水迷宫重复测量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并进行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首先通过球形检验(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的结果判断重复测量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存在相关性(P≤0.05),宜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或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通过计算个体间(between-subject)变异,可分析处理因素有无效应;计算个体内(within-subject)变异,可分析时间因素有无效应,时间与处理因素之间有无交互效应;使用重复测量数据多重比较配对的T检验法(Bonferroni法),可进行每个分组每个时间点上作用的两两比较;使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可进行每个时间点上每个分组之间作用的两两比较。结论:对于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宜采用一般线性模型的重复测量过程方法进行分析。SPSS统计软件易于实现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关键词:方差分析;统计学;SPSS;线性模型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5(1): 101-105入选年份:2012
解毒活血中药配伍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 NF-кB与MMP-9表达的调控作用
张京春,陈可冀,郑广娟,等
摘要:目的:观察解毒活血中药配伍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polipoprotein E knocked-out mice,ApoE(-/-)mice]主动脉核因子-кB(NF-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13周龄APOE(-/-)小鼠分为高脂组(给予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组(给予普通饲料),同时设13周龄C57 BL/6J小鼠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19 w后进行干预,普通饲料模型组、C57BL/6J小鼠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高脂组随机分为解毒组[灌服虎杖苷26.6 mg/(kg·d)],活血组[灌服芎芍胶囊110 mg/(kg·d)],解毒活血配伍高剂量组[灌服虎杖提取物53.2 mg/(kg·d),芎芍胶囊220 mg/(kg·d)];解毒活血配伍中剂量组[灌服虎杖提取物26.6 mg/(kg·d),芎芍胶囊110 mg/(kg·d)];解毒活血配伍低剂量组[灌服虎杖提取物13.3 mg/(kg·d),芎芍胶囊55 mg/(kg·d)],洛伐他汀组[灌服洛伐他汀3.3 mg/(kg·d)],高脂饲料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17 w后,取主动脉做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观察其NF-кB和MMP-9表达的程度。结果:模型组APOE(-/-)小鼠主动脉及粥样斑块NF-кB和MMP-9表达明显增加,虎杖苷、芎芍胶囊、洛伐他汀及解毒活血配伍治则的虎杖苷与芎芍胶囊配伍均可降低其主动脉NF-кB和MMP-9表达(P< 0.01),且以解毒活血配伍高剂量组疗效最好(P< 0.01)。结论:解毒活血配伍可降低APOE(-/-)小鼠主动脉NF-кB和MMP-9表达,且优于单纯解毒和活血组。
关键词:解毒活血配伍;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核因子-кB;基质金属蛋白酶-9;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芎芍胶囊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1): 40-44入选年份:2012
319例冠心病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分析
吴焕林,阮新民,杨小波,等
摘要: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胸痹心痛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2004年1—12月间在我院住院的31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胸痹心痛患者进行病例调查,分析了证候分布规律,对证型、证候要素、常见症状、舌脉象与冠脉造影结果间的关系、中医证型与血脂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胸痹心痛患者证候中气虚占比例最大,占87.1%,其次为血瘀和痰浊,分别为79.9%和78.7%。分析显示冠脉不同病变支数间舌象、脉象,均以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为主。不同的证候组间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以气虚为核心,以痰浊和血瘀为重要病理产物的病机为冠心病的病机所在。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6): 498-500入选年份:2012
2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张国良
摘要:目的:传统中医辨证主要靠宏观的望、闻、问、切四诊来获得临床资料,对于疾病内部细微的变化往往难于觉察,运用现代检测手段观察“证”在微观上的变化,对于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相关性,从而扩展四诊的范围,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选取深圳市东湖医院2004年1月—2005年10月期间住院的2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189例,女性71例,年龄23~56岁,病程5—27年。所有病例排除合并有其它疾病。按照1991年天津全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由两名主治以上医生共同完成,其中肝郁脾虚型82例,湿热中阻型56例,肝肾阴虚38例,脾肾阳虚23例,瘀血阻络型61例,辨证分型有兼证者取主要证型。所有患者均在B超定位后行肝穿刺活检,取长度约10 mm的肝组织,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肝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根据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G0~G4)、分期(S0~S4),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
结果:1)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比较: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G2;湿热中阻型主要为G2;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4。2)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比较: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主要为S1和S2;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和S4。3)瘀血证与非瘀血证患者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比较:瘀血证以G3~G4、S3~S4为主;非瘀血证以G1~G2、S1~S2为主。
结论:当肝组织炎症为G1、G2,纤维化分期为S1、S2时,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和湿热中阻,提示慢性乙肝早期病机主要为木旺乘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逆犯肝胆。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肝组织病理则主要为G3、S3,此时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因湿热之邪为合邪,故随着病情发展,湿热之邪在不同的机体出现不同的病理转归,或出现阳气不足,或出现阴津亏耗。瘀血阻络型肝组织病理表现以G4、S4居多,符合“久病入络”的理论,病因当为阳气亏虚,鼓动无力,或阴津不足,水涸舟停,以至变生瘀血这一病理产物,此时慢乙肝逐渐向肝硬化发展。因此慢性乙肝的整个病变过程体现了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的特点,随着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瘀血阻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7): 613-615入选年份:2012
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马晓娟
摘要:目的:瘀血是传统医学多种疾病共同存在的病因及病理产物,而炎症反应是现代医学多系统疾病研究中的热点环节,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和血瘀证在病理、病机及治疗方面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就两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通过对近年来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从血瘀证相关的炎性因子、活血化瘀法在炎性疾病中的运用及“炎症”型“血瘀证”动物模型三个方面对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进行了论述。
结果:1)现代医学的炎症是指组织细胞发生形态结构不同程度的损伤、充血、肿胀、渗出、变性、血管破坏坏死或增生栓塞、局部缺血、缺氧伴有代谢机能改变、循环障碍、血流变异等过程。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以上许多过程都与血瘀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疾病过程中,发挥着致病作用的炎性因子体现出了与血瘀证的相关性。血瘀证与C反应蛋白、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黏附分子等存在密切相关性,还有一些与血瘀证相关的内皮因子,虽然不直接参加炎症反应,但可以间接的影响炎症因子的释放,如ET-1可以通过刺激单核细胞而产生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从而间接产生炎症反应。2)实验研究表明,炎症多瘀,且炎症多表现有疼痛的症状,所以活血化瘀法在各种炎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活血化瘀疗法在消化道炎症、呼吸道炎症、生殖系统炎症及局部组织炎症等炎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较好的治疗作用。3)血瘀证动物模型是血瘀证本质研究和活血化瘀药物疗效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血瘀证病因病机建立模型;二是根据血瘀证研究发现的病理生理异常制作血瘀证模型。第二种方法就包括炎性因子介导的微生物感染或毒素致血瘀模型。如以细菌内毒素(LPS)与角叉菜胶(Ca)两种因素联合造模,制备一种方法简便、稳定的血瘀证和血栓形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该模型表现出微循环障碍以及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率异常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同时还由于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表现出凝血指标延长。并在造模早期,血液炎性因子TNFa和IL-6浓度一过性显著增高,其变化均早于其他指标的变化时间,表明炎症反应可能是启动血瘀证变化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模型是由炎性因子介导的血瘀证动物模型。
结论: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的研究,反映了中医辨证诊断研究的一个侧面,是证的实质研究的具体体现。大量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研究显示,血瘀证在某些活性因子、临床治疗及动物模型方面与炎症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炎症反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血瘀证的实质。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7): 669-672入选年份:2012
补肾、益气中药对哮喘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若干指标的影响
赵福东,董竞成,谢瑾玉,等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淫羊藿)和益气(黄芪)中药对哮喘反复发作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o-Immune,NEI)网络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清洁级雄性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120只,分为11组,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的表达;放免法检测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6,干扰素-γ(IFN-γ)和皮质酮(CORT)的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反复发作3周模型大鼠下丘脑CRHMRNA表达和血浆ACTH无明显变化,血清CORT水平升高显著,IFN-γ无明显变化,前炎症因子IL-6、IL-4有上升趋势;与哮喘对照组比较,复方中、高剂量组和淫羊藿低、中剂量组下丘脑CRH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淫羊藿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γ的浓度升高。黄芪低剂量组大鼠血清CORT的浓度升高,黄芪高剂量组血清IL-4和IL-6的浓度降低。结论:哮喘反复发作3周大鼠存在NEI网络若干指标的紊乱;补肾和益气中药可以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功能,还可以改变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这些可能是其治疗哮喘反复发作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炎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淫羊藿;黄芪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8): 715-719入选年份:2012
大鼠肝郁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罗和古,丁杰,岳广欣,等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肝郁脾虚模型)的血浆代谢表型改变,开展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寻找肝郁脾虚证候的生物学本质,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用实验用二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7 d正常对照组(A组)、21 d正常对照组(B组)、7 d模型组(C组)和21 d模型组(D组),每组6只。以慢性束缚方法制作应激大鼠模型。分别于第8天和第22天麻醉后心室取血,用Varian Unityinova 600 M超导傅立叶变化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仪检测。自由感应衰减信号经过32 k傅立叶变换转为一维NMR谱图。调用VNMR软件中的程序将1H谱按默认值,分别从4.5~0.5 ppm(弛豫时间编辑)以及6.0~0 ppm(扩散编辑),每段为0.04 ppm,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以文该文件或Excel文件贮存,用于模式识别分析。将上述得到的数据文件利用Simca-P 10.0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鼠血浆1H NMR谱的主成分分析,各组动物代谢谱各不相同,与已知应激状态下动物体内代谢的调节过程及结果相一致。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发现,醋酸、乳酸、酪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和3.44 PPM的未知化合物的谱峰峰形改变较为明显。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做进一步的研究。结论:各组大鼠血浆1H NMR代谢谱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阐释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代谢组学;模式识别;核磁共振;中医;大鼠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5(3): 307-313入选年份:2012
蟾毒灵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顾伟,韩克起,苏永华,等
摘要:目的:探讨蟾毒灵对裸鼠人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及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人肝癌原位移植模型,随机分为蟾毒灵高(1.5 mg/kg)、中(1 mg/kg)、低(0.5 mg/kg)剂量治疗组,阿霉素8 mg/kg治疗组和模型组。裸鼠人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第25天测量肿瘤体积,取瘤组织做HE染色观察肿瘤坏死程度并行电镜观察,DNA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标记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蟾毒灵各剂量组肿瘤体积均较模型组明显缩小(P<0.01),生存期较阿霉素治疗组及模型组延长(P< 0.05)。电镜观察到蟾毒灵各组肿瘤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征象,低、中、高剂量治疗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5.87 ± 2.13、8.86 ± 2.96和10.60 ± 3.42,明显高于阿霉素治疗组的3.28 ± 0.98(P< 0.05或P< 0.01);蟾毒灵各组瘤组织的Bax表达明显增强,而Bcl-2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蟾毒灵对裸鼠人肝癌原位移植模型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蟾毒灵;肝癌;细胞凋亡;Bcl-2;Bax;裸小鼠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5(2): 155-159入选年份:2012
传统医学证据体的构成及证据分级的建议
刘建平
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循证医学有关证据的概念、当前国际上主要的证据分级体系,分析了传统医学评价中的方法学问题与挑战,并针对中医药的特点及临床研究的现状提出有关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的建议方案,为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传统医学;证据体;证据分级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12): 1061-1065入选年份:2012
中药化学成分肠吸收研究中Caco-2细胞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
杨秀伟,杨晓达,王莹,等
摘要:目的:建立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uman 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Caco-2)细胞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用于研究和评价中药化学成分的肠吸收。方法:通过电镜扫描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aco-2细胞单层细胞形态学特点,并通过测定跨Caco-2细胞单层细胞膜电阻、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易吸收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难吸收阳性对照药阿替洛尔的转运特性等指标对Caco-2细胞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Caco-2细胞模型完整性、紧密性和通透性等良好,各项指标的测定值与文献值一致。结论:建立的Caco-2细胞单层模型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可用于研究口服中药化学成分的肠吸收及其转运的吸收机制。
关键词:Caco-2细胞;中药;肠吸收;生物转运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5(6): 634-641入选年份:2012
中医药分阶段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徐振晔,金长娟,沈德义,等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分阶段结合化疗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病例116例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只予化疗单独治疗;治疗组行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化疗期间服用抗瘤增效方,化疗结束后服用肺岩宁方。主要观察指标为生存期、卡氏评分、主要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5.57个月,高于对照组的11.17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 0.01);治疗组生活质量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1);在疲劳、气短等肿瘤主要相关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出现白细胞减少症、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中医药联合化疗对于延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质量均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分阶段;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10): 874-878入选年份:2012
基于数学方法的中医“阳虚证”与临床文献中客观指标的关联
金锐,林茜,刘森茂,等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中医阳虚证临床研究文献,对阳虚证临床客观指标进行数理分析,为阳虚证客观实质的探索提供新思想和新方法。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为数据源,“阳虚”、“虚寒”、“患者”、“病人”为关键词搜索临床研究文献,数据预处理后,运用“比值法”和“积分法”两种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计算得到诸多系统的若干生理生化指标在反映阳虚实质上的相对重要性值(比值法为P值,积分法为Q值),并进行等级排序。结果:内分泌系统指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尿17羟皮质类固醇,免疫系统指标免疫球蛋白A,以及第二信使系统指标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的比值,|P|值(或|Q|值)较大且P值(或Q值)为负值,提示上述指标在阳虚组的水平明显低于“非阳虚组”;血液流变学系统血浆渗透压、全血还原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指标,|P|值(或|Q|值)较小,提示其在反映阳虚状态上表现出较小的重要性。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比值法”和“积分法"分别具有高效性和稳健性的优点。通过对临床文献中与“阳虚证”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挖掘,总结了不同指标在反映阳虚状态上的重要性,并对指标筛选提出了合理建议,为中医"阳虚证"实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考。
关键词:阳虚;文献整理;比值法;积分法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 8(7): 678-683入选年份:2014
在中药安全性监测和评价过程中充分引入药物警戒理念
张力,杨晓晖
摘要:随着公众安全用药意识的普遍提升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及使用,有关中药安全性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客观认识、分析和评价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关系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科学决策,也关系到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从药物警戒理念入手阐述“中药不良反应”及“中药不良事件”的不同涵义,从药物警戒角度客观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相关因素,提出“中药安全性监测与评价”概念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并认为在中药安全性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充分引入药物警戒理念是全面评价、有效控制中药风险的基础。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不良反应;监测;评价;药物警戒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9): 843-846入选年份:2012
虫草菌粉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组织TGF-β1及Snail表达和TEMT的影响
柴晶晶,谌贻璞,芮宏亮,等
摘要:目的:研究虫草菌粉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模型大鼠肾小管上皮-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TEMT)的拮抗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虫草组,每组6只。检测0、1、4、8、12周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及0、12周肌酐清除率(CCR);第12周末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并用逆转录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NAIL、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角蛋白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CR显著下降(P <0.01),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增高(P <0.01);肾间质纤维化面积显著扩大(P <0.01);肾组织内TGF-β1、SNAIL及α-SMA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上调(P <0.05或P <0.01);角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著下降(P <0.01)。与模型组比较,虫草组大鼠CCR显著增高(P <0.05),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显著减少(P <0.05);上述高表达的MRNA及蛋白质指标均被显著抑制(P <0.05),角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上升(P <0.05)。结论:虫草菌粉能下调CAAN大鼠肾组织TGF-β1及SNAIL表达,拮抗TEMT及肾间质纤维化,改善肾功能。
关键词:马兜铃酸;虫草菌粉;转化生长因子-β1;肾小管上皮-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间质纤维化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4): 325-329入选年份:2012
黄芪和三七主要有效成分配伍对氧化损伤所致的PC12细胞凋亡及其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黄小平,刘晓丹,邓常清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和三七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配伍抗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CoCl2诱导经神经生长因子转分化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经不同药物处理后,采用Hoc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罗丹明123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结果:CoCl2能引起转分化后的PC12细胞凋亡,同时PC12细胞MMP水平显著降低,ROS生成显著增加。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CoCl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减少损伤后ROS的生成和MMP的下降,4个有效成分配伍的效应强于各有效成分单用。结论:黄芪和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能抑制氧化损伤后的PC12细胞凋亡,有效成分配伍后作用加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活性氧的生成,提高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关键词:植物提取物;中药配伍;细胞凋亡;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PC12细胞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 10(10): 1127-1134入选年份:2012
扶正化瘀方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信号通路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王清兰
摘要:背景与目的:扶正化瘀方由丹参、桃仁、五味子、绞股蓝、冬虫夏草及松花粉组成,是SFDA批准的抗肝纤维化中药产品,本文探讨该方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信号转导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方法:本研究分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部分。在体内实验中,37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模型组(18只)和扶正化瘀方组(14只)。模型组和扶正化瘀组大鼠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腹腔注射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每日1次,每周连续3 d,共四周,第一周注射常规剂量(10 g/kg大鼠体重)的2/3,其余3周注射常规剂量,正常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大鼠经四周成模后,扶正化瘀方组以含生药4.0 g/kg大鼠体重的扶正化瘀方灌胃治疗4周(相当于60 kg成人用量的10倍),正常组及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共四周。治疗结束后,采用盐酸水解法检测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肝组织中TGF-β1、TGF-β1 I型受体(TGF-β1 type I receptor,TβR-I)、Smad2、Smad3及磷酸化Smad2/3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采用改良的肝脏原位灌流酶消化、OptiPrepTM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细胞鉴定依据相差显微镜下富含脂滴的典型形态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鉴定,细胞纯度在90%以上。HSC细胞正常培养4 d后分为对照组、TGF-β1组、10%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组及TβR-I胞内激酶抑制剂(SB-431542)组。对照组以含0.5%胎牛血清(FBS)的M199(0.5%FBS/M199)培养,后3组以含2.5 ng/mL TGF-β1的0.5%FBS/M199培养24 h后,对照组及TGF-β1组加10%正常大鼠血清,10%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组加10%服用扶正化瘀方的大鼠血清,SB-431542组加10%正常大鼠血清及10 μmol/L SB-431542。每组设3个复孔,每个实验重复3次。共孵育24 h后,按检测指标要求收集细胞或细胞爬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中α-SMA和Smad3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细胞中α-SMA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meanSD表示,多组间差异性检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体内实验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yp含量及TGF-β1、TβR-I、磷酸化Smad2/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扶正化瘀方可明显降低其表达。体外研究发现,正常HSC中α- SMA、TβR-I表达较低,TGF-β1刺激可显著上调其表达;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共孵育后,可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HSC中α-SMA的表达;正常HSC Smad3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表达较低,TGF-β1可显著刺激Smad3向细胞核转移,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可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 Smad3核转位。
结论:扶正化瘀方可下调纤维化大鼠肝脏及HSC中的TGF-β1/Smad病理信号转导,这可能是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部分作用机制。
关键词:中草药;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蛋白质类;受体调节性;大鼠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 10(5): 561-568入选年份:2012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及初步评价研究
王磊,张敏州,张军,等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的构建和疗效评价。方法:采用非同期队列研究,在治疗指南和益气活血法的基础上,建立AMI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根据临床路径实施前后分为CP组(71例)和非CP组(70例),观察两组的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对于行直接PCI的亚组患者,比较其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B)时间。结果:CP组总住院时间(天)低于非CP组(9.80 ± 5.62vs12.01 ± 7.35,P< 0.05),两组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行PCI的亚组患者,CP组DTB时间(min,82.56 ± 17.36vs119.19 ± 30.88,P< 0.01)、总住院时间(9.69 ± 5.59 vs 13.34 ± 7.49,P< 0.01)和住院费用均低于非CP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可以降低AMI住院时间,控制直接PCI患者的住院费用和DTB时间,充分体现出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AMI医院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中西医结合;益气活血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1): 7-10入选年份:2012
补肾调冲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抗苗勒氏管激素及卵细胞质量的影响
连方,赵帅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补肾调冲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血清、卵泡液中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的影响及其与卵细胞质量的关系,探讨补肾调冲法对PCOS卵细胞质量影响的机制。方法:60例将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PCOS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二至天癸颗粒合西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注射人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日单个卵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及卵泡膜血流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两组取卵数、优质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的差异以及血清、卵泡液中AMH含量的差异。对血清、卵泡液中AMH水平与优质卵率、优质胚胎率的关系分别进行相关性检验,同时行血清、卵泡液中AMH两者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1)试验组单个卵E2水平、优质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试验组卵泡膜血流RI、P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3)试验组血清、卵泡液AM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血清、卵泡液中AMH两者含量呈依赖性正相关,卵泡液中AMH水平均与优质卵率、优质胚胎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补肾调冲法可提高PCOS患者卵细胞质量,其机制与调节血清、卵泡液AMH水平,调节高雄激素水平,改善PCOS病理生理变化,改善卵巢微环境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补肾调冲法;多囊卵巢综合征;卵细胞质量;抗苗勒氏管激素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1): 9-12入选年份:2012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multi-target research on the material basis of caulis sinomenii in treating osteoarthritis
郑春松,徐筱杰,叶蕻芝,等
摘要:目的:探讨青风藤治疗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对青风藤多靶导向作用做出药效学阐释。方法:1)构建青风藤化学成分分子数据库,应用分子对接探讨其与OA重要靶标的相互作用;2)构建青风藤所含分子配体-靶作用网络及DrugBank药物库中有关OA的药物分子配体-靶作用网络,分析其网络特征,阐明青风藤治疗OA作用机制和特点。结果:青风藤中共有14个化学成分分子与2个及2个以上靶点相互作用,其中6个化学成分分子对4个及4个以上靶点有作用效应。青风藤分子配体-靶作用网络与药物分子配体-靶作用网络的轮廓和特征相似。结论:青风藤存在多成分、多靶导向效应,且部分成分存在多靶导向效应,为青风藤治疗OA的药效学分子机制提供了解释,同时也为寻找治疗OA的新型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青风藤;药效物质基础;计算机模拟;多靶点;骨性关节炎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3): 375-379入选年份:2012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杜秋明,李忠诚,王贵荣,等
摘要:目的:缺血/再灌注(I/R)损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I/R损伤的一种表现,临床上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多见,严重者可诱发致死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纤颤(VF),是造成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大鼠心肌I/R损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心肌缝隙连接蛋白(Cx43、Cx40)及Cav1.2的基因表达与I/R损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STS的疗效,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进一步探讨STS在I/R损伤性心律失常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利用Landendorff装置,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1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大鼠离体心肌I/R损伤模型。将36只5月龄、体质量(270 ± 20)g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LAD)、I/R组(结扎LAD 10 min、再灌注120 min)、STS低剂量组(STS 20 mg/L)、STS高剂量组(STS 40 mg/L)4组,每组9只。连续心电图监测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记录室性期前收缩(PVC)、VT、VF的发生次数和累计持续时间,对室性心律失常按0~6分进行评分。取I/R心肌组织80 mg,应用TRIzol提取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Cx43、Cx40及Cav1.2的mRNA表达。取PCR产物,用质量分数为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紫外线激发下拍照,胶片采用Gel-Pro3.1凝胶成像系统分析,以特异DNA条带灰度与内参灰度比值作为该mRNA表达的相对水平。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I/R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持续时间,以及心律失常评分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与I/R组比较,STS可显著降低再灌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持续时间,以及心律失常评分(P <0.05或P <0.01),表现出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中,STS高剂量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心律失常评分均较低剂量组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Cav1.2、Cx43、Cx40的mRNA电泳结果显示,各目的基因和内参照的扩增条带位置与理论值相符。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Cx43和Cx40的mRNA表达均显著下调,Cav1.2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STS处理后可明显上调Cx43和Cx40的mRNA表达,下调Cav1.2的mRNA表达,与I/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且STS高剂量组下调Cav1.2 mRNA表达的作用更显著(P <0.05),低剂量组上调CX40 mRNA表达的作用更显著(P <0.05)。
结论:从本研究中各组间Cx43、Cx40和Cav1.2的mRNA表达差异可以看出,STS对Cx43、Cx40可产生上调效应,对Cav1.2可产生下调效应。STS具有抗心肌I/R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Cx43、Cx40表达和下调Cav1.2表达抑制钙内流,减轻钙超载的损害,改善心肌细胞间通讯,降低心肌激动传导速度不均一性,消除或减少折返形成,从而降低I/R损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Cx表达异常可影响缝隙连接(GJ)通道的正常功能,GJ通道功能异常会影响Ca2+,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改变又会使GJ的传导性发生改变。说明心肌I/R时细胞内钙超载与Cx介导的GJ功能改变是相互影响的,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物质来介导其调节过程,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心律失常;丹参酮ⅡA磺酸钠;缝隙连接;离子通道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 15(3): 183-184入选年份:2013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高凝状态的干预作用
耿平,夏仲芳,顾健,等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高凝状态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2例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22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以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按照严重脓毒症治疗指南进行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7 d。健康对照组在体检当日清晨,中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入院1、3、5和7 d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栓前体蛋白(TPP)、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记录28 d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院1 d时,CD62P、TPP、TM、VWF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随入院时间延长,两组各指标数值呈下降趋势,至7 d时与1 d时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中药治疗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 <0.05或P <0.01);至7 d时中药治疗组CD62P、TPP、TM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治疗组28 d病死率为40.0%(8/20),中药治疗组为36.4%(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早期就存在高凝状态;血必净注射液对其能有效干预,其机制可能是保护了受损的血管内皮,但对病死率无影响。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脓毒症;高凝状态;血管;内皮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 15(6): 346-349入选年份:2013
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创伤患者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王静
摘要:目的:严重创伤伤情发展快,诊治难度大,早期正确评估病情、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十分关键。血必净注射液是由红花黄色素A、川芎嗪、丹参素、阿魏酸、芍药营、原儿茶栓组成的中药制剂。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创伤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93例重症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入EICU后均给予中心静脉置管、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必要时行呼吸及辅助呼吸;均进行液体复苏、抗感染、镇静、镇痛、器官保护等常规治疗;治疗组于伤后6 h内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2 h 1次,连用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病死率、EICU住院时间、体温、白细胞计数(WBC)、氧合指数(PaO2/FiO2)、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乳酸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创伤指数(TI)评分、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患者病死率和E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体温、WBC、PaO2/FiO2、SVRI、乳酸及TNF-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体温、WBC、血乳酸、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O2/FiO2、SVRI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降低和升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或P <0.01)。
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使TNF-α浓度显著下降,同时PaO2/FiO2显著升高,表明血必净注射液既具有拮抗内毒素、抑制内源性炎症介质失控释放的作用,又具有促进炎症吸收、改善机体应激的功效。治疗组治疗后SVRI显著升高,说明血必净注射液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可能是因为拮抗或抑制了炎症介质的释放。本研究中重症创伤患者在PiCCO指导下给予了充分的液体复苏,合理提高SVRI,使动脉血乳酸呈下降趋势,同时患者感染以及炎症反应的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抑制重症创伤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纠正脓毒性休克症状,减少E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18(4): 203-205入选年份:2013
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郑瑞强,陈齐红,林华,等
摘要: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江苏省10家三级医院综合重症医学科(ICU)连续收治的ARDS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血必净组(91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7 d。检测外周血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变化,以28 d病死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结果:血必净组治疗后CD8+高于对照组(0.39 ± 0.13比0.30 ± 0.12,P <0.05),而CD4+、HLA-D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4+:0.51 ± 0.13比0.50 ± 0.17,HLA-DR:(43.8 ± 16.0)%比(45.1 ± 23.0)%,均P> 0.05]。血必净组肺内源性ARDS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2%比40.7%,P <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改善肺内源性ARDS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免疫功能;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 19(1): 21-23入选年份:2013
肺癌患者血清对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
胡云才,孙立新,陆洁,等
摘要: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清对淋巴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肺癌患者血清,作用于淋巴细胞,经丝裂原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以健康者血清为对照。结果:在肺癌患者血清的作用下,PHA诱导的淋巴细胞CD69表达率平均为(29.705 ± 17.704)%,明显低于对照组(68.036± 10.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淋巴细胞增殖活性(A值)平均为0.693 ± 0.140,明显低于对照组1.216 ± 0.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肺癌患者血清对淋巴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肺癌;淋巴细胞;增殖;CD69;丝裂原植物血凝素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 19(1): 39-41入选年份:2013
大黄联合山莨菪碱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徐杰,张斌,于娜,等
摘要:目的:探讨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联合应用大黄和山莨菪碱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4例入选的严重脓毒症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4组。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治疗;大黄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山莨菪碱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联合组(2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大黄、山莨菪碱。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 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乳酸(Lac)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D14+/人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的变化。结果:4组治疗前后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联合组治疗后72 h,血Lac(mmol/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08 ± 0.80比2.83 ± 1.25,P <0.05)。4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 TNF-α(ng/L)、IL-6(ng/L)、CD14+/ HLA-D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黄组、山莨菪碱组、联合组治疗后72 h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联合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TNF-α:22.05 ± 4.73比29.23 ± 6.40,IL-6:88.21 ± 7.22比104.04 ± 9.76,CD14+/ HLA-DR:(52.40 ± 4.80)%比(32.40 ± 4.12)%,P <0.05]。结论:联合使用大黄及山莨菪碱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TNF-α和IL-6)和Lac水平,提高CD14+/HLA-DR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严重脓毒症;大黄;山莨菪碱;免疫调理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 19(2): 65-67入选年份:2013
调脾护心方的化学信息学研究
朱伟
摘要:目的:调脾护心方在广东省中医院有20余年的使用历史,累计治疗冠心病患者数千例,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调脾护心方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由于调脾护心方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因此其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需要引入新的研究手段。化学信息学是为解决化学领域中大量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任务而结合其他相关学科所形成的一门新学科。本文运用计算机方法对调脾护心方所含化学成分的数据库进行了化学信息学分析,以期发现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并从分子层面阐述调脾护心方的各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效应。
方法:采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2.5版)对调脾护心方所含882种化学成分和498种已上市心血管小分子药物的40个特征描述符进行了计算和比较。为了从多维描述符数据中提取合理而直观的信息,我们对所计算的40个描述符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将多维化学空间映射到二维空间以得到更直观的图像。同时对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中32个心血管系统重要靶酶的三维结构活性部位进行分析,通过配体对接模块进行分子对接,采用Ligandfit作为采样工具,以靶酶原配体的打分函数为阈值,筛选出调脾护心方中的与心血管系统重要靶酶相互作用强的化学成分。
结果:调脾护心方所含化学成分的分子描述符与西药分子的分子描述符相差不大,其在化学空间的分布更广,这表明调脾护心方所含化学成分具有类药性质,但其生理活性可能不限于心血管系统。本文还筛选出了多种可能与重要心血管靶酶相互作用强的化学成分,这可为随后进行的细胞和动物实验提供重要的信息,并可对调脾护心方“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科学解析。
结论:调脾护心方具有化学成分复杂、靶点较多的特点,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难度很大,成效不高。在缺少线索的情况下,通常只能纯化出中药复方中含量较高的化学成分用于药理药效试验,含量较低的有效成分则会被忽略,难以全面体现中药复方的多成分整合调节的作用特点。此外,中药复方治疗某一病或证时,也并非其所含所有化学成分都发挥治疗作用或参加协调作用,其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是强效的,一些成分可能是弱效的,也有许多成分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而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挖掘,通过化学信息学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进行虚拟的高通量筛选。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本文将中药复方看成一个小型的天然组合化学库,在目前已知的化学信息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虚拟药物筛选技术筛选调脾护心方中的先导化合物,这会使得后续的实验具有比较强的导向性,从而大大减少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研究结果对调脾护心方的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分子层面阐述了调脾护心方各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效应。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2): 133-136入选年份:2013
循证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
刘建平,王思成,吴大嵘,等
摘要: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的本质目标是为了规范临床实践的水平,提高医疗质量,解决患者病痛。而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利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无论是制定临床实践指南,还是临床路径,都需要遵循研究证据。本文介绍了循证医学方法运用于临床路径制定的步骤与方法,包括建立临床路径编写小组、提出临床问题、查找相关证据,严格评价证据,应用证据于临床路径的制定过程,希望对今后中医临床路径的研制提供方法学的指导。
关键词:临床路径;循证医学;中医药;方法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1): 115-119入选年份:2013
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张声生,汪红兵,李振华,等
摘要:目的:验证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并分别用辨证论治(中药组)和匹维溴胺(西药组)治疗,疗程4周。结果:症状疗效评价:治疗后中药组在腹痛程度积分、排便满意度积分、生活干扰积分以及BSS(IBS病情变化积分表)总积分4个方面优于西药组(P <0.01,P <0.05);总体疗效上,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165/173)和81.3%(143/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单项症状腹痛的评价: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49/173)和70.3%(121/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大便性状疗效评价:治疗后中药组在每天排便的最多次数、10天中排便急迫感的天数和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3方面均优于西药组(P <0.01,P <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IBS-D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药;辨证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病情变化积分表;大便性状问卷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1): 9-12入选年份:2013
“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
徐浩,史大卓,殷惠军,等
摘要: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对“瘀”、“毒”的认识,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理念更新和临床实践体会,提出“瘀毒致变”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假说,探讨了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发病特点、临床表征、治法方药及配伍特点、干预时机,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瘀毒;易损斑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血管事件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8(10): 934-938入选年份:2013
手法针灸足三里穴脑内效应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肖叶玉,杜丽,洪璧楷,等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补法)针灸足三里穴脑内效应的功能成像特点,探讨经络的本质和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方法:选择26例健康志愿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穴位组(16例)与非穴位组(10例),使用GESigna 1.5T超导MRI成像系统,采用Gradient echo-EPI序列进行功能成像,GE Signa工作站的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正相关系数(CC)脑功能图,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穴位组15例,13个脑功能区激活;非穴位组10例,10个脑功能区激活。其中穴位组颞叶激活区有特异性(精确概率法,P =0.022)。穴位组颞叶左右半球激活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er检验,P =0.020)。结论:1)针灸穴位在脑内有特定的功能区激活,穴位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脑作为中介治疗器官疾病和调治器官功能紊乱。2)经络独特传感道的存在。
关键词:针灸;足三里;脑;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8(2): 122-125入选年份:2013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优势与对策
王新月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对策方法通过阐述西医治疗UC及中医治疗UC的治疗优势及对策,阐明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方法及优势结果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够尽快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针对UC活动期、重度UC或UC暴发型的患者能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维持缓解和预防复发,而对于水杨酸类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对糖皮质激素抵抗或依赖的顽固性病例,仍可选用中医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中药具有抗炎、黏膜保护、抑制免疫反应、调整结肠运动、改善机体内环境等多种作用,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依据UC的病理特点首先区分发作期、缓解期。发作期标实为主,兼有本虚,治疗以祛邪为主;缓解期本虚为主,余邪未净,往往兼有瘀血,治疗以扶正为主。或标本兼治,通补兼施。1)发作期宜化湿运脾、调气和血、消积导滞,以温脾汤、胃苓汤辨证加减为用;若寒热错杂,腹痛绵绵,下痢稀薄,夹有黏冻,胃脘灼热,烦渴,四肢不温,宜清热化湿、温中补虚,以乌梅丸、连理汤辨证加减为用。辨证基础上,同时应注意应用消导法,消积导滞,通因通用,予以山楂、鸡内金等;活血化瘀法,予以炒五灵脂、生蒲黄等;若湿热毒盛,脓血便较多,可酌情应用清热解毒之品,如马齿苋、连翘等;对于下痢频频,大便次数较多,或里急明显,急于登厕,甚至有大便失禁者,应酌情应用酸收法,既可收敛又可祛邪,此法不同于固涩法,无留邪之弊,可用山楂、石榴皮等。2)缓解期本虚为主,余邪未净。治疗注意辨别正气亏虚所在,或气虚、或阳虚、或阴虚,以及在脾、在肾不同,辨证采用益气健脾、温阳补肾、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治法,注意兼顾余邪留恋,酌情予以清化湿热、消积导滞。健脾益气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温补脾肾可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加用炮姜、肉桂粉等,或选用附子理中丸、真人养脏汤、桃花汤;滋阴清热选用驻车丸,或加用生地、沙参等;活血化瘀辨证选用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若症见久痢不止,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脾肾亏虚,关门不固,虚寒明显者,则应温补脾肾、涩肠固脱,以真人养脏汤加减为用。
结论:大量临床研究说明,UC患者病机复杂,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或上热下寒,或胃热脾寒,或脾肾阳虚、大肠湿热留恋,不同患者有寒热多少、虚实轻重的不同;治疗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扶助正气、活血化瘀可有效改善肠黏膜的血液供应,有利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提高溃疡愈合质量,从而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8(9): 779-780入选年份:2013
淫羊藿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及其机制研究
沈自尹,黄建华,吴斌,等
摘要: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通过激活内源性的干细胞而改善再生反应为治疗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笔者在皮质酮大鼠(肾阳虚证模型)观察到淫羊藿总黄酮(EF)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干细胞的增殖、迁移,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发现EF对皮质酮大鼠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及各类促生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神经生长因子(NGF)等具有显著上调作用。在自然衰老大鼠(肾虚证模型)发现EF能使多个组织的基因表达年轻化,也使老年大鼠下调的GH、GHRH及IGFBP、NGF等的表达上调。采用体外分离的胚鼠神经干细胞进一步证明淫羊藿及其提取物对干细胞具有直接促增殖作用。上述一系列的研究提示淫羊藿及其提取物对干细胞的作用可能是其拮抗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和延缓衰老的细胞学基础;也表明中医药可通过动员与提高激素、细胞因子水平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发挥机体储备的潜力而治疗疾病。
关键词:干细胞;淫羊藿总黄酮;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衰老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3): 251-254入选年份:2013
基于数据信息熵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阳虚或阴虚证候动物模型的状态特征
金锐,张冰,刘森茂,等
摘要:目的:运用信息熵理论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中医阳虚或阴虚证候动物模型的生化指标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模型状态特征,为界定和阐释模型状态奠定基础。方法:收集4批实验共24组不同造模条件(造模剂种类、造模剂量和造模时间)下模型的生化指标数据作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标准分、信息增益值并结合等级级数分布图对不同模型状态进行分析。比较同一个指标在不同研究对象(造模剂种类、造模剂量和造模时间)时信息增益值大小以得知影响指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比较同一研究对象不同指标时的信息增益值以得知指标对研究对象不同类别的区分能力大小。结果:当研究对象为造模剂种类时,绝大部分指标得到最大的信息增益值,提示造模剂种类是模型状态最主要的干预因素,其中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CS)的信息增益值较高,血浆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睾酮(testosterone,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信息增益值较低,提示TG、TC、TP、ALB、ALT、AST和CS较cAMP、T和LDH在两种模型中的差别更为明显,即前一组指标对两种模型状态的区分能力更强。受造模时间影响较多的指标是AST;造模剂剂量对氢化可的松模型中的TC和ALB影响较大,而对地塞米松模型所有指标变化均影响很小。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多批生物学数据,探讨指标变化的趋向性和稳定性。作者在分析造模条件对模型指标变化的干预程度及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两种模型比较研究的合理指标及模型状态阐释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信息熵;糖皮质激素类;阳虚;阴虚;模型;动物;数学计算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 09(1): 15-21入选年份:2013
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
王天芳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证候诊断标准是中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现有诊断标准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需求,本文指出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以证候要素为基础,建立病证结合的证候诊断标准具有较大的优势:1)证候要素是构成证候的最小单元,主要分为病位和病性两大类。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证候名称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要素组合而成,如肝气郁结证是由病位类证候要素“肝”和病性类证候要素“气滞”构成。相对于目前种类繁杂的、数以千计的证候名称,证候要素的数量要少得多。因此,以证候要素为基础和核心,在明确构成证候的常见证候要素特征及判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证候诊断标准,既符合简约、便于运用和传承的目的,又能解决辨证时的复杂性和灵活性。2)西医疾病的诊断标准较中医疾病的诊断标准更为明确,临床诊断时容易操作和形成共识。近年来,许多证候调查研究,或基于辨证的中医药干预研究,多是以西医的某一疾病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将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模式,既考虑了病的特异性,又体现了辨证的灵活性,是在中医传统“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本文进一步提出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的证候诊断标准,其结构和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西医某一疾病的诊断标准;2)西医某一疾病下常见中医证候要素的判定标准和/或辨识量表;3)常见证候要素的组合形式(具体辨证结果的形成)等。运用时首先依据证候要素诊断标准和/或判断量表对病人的表现进行辨识,然后按照证候要素的组合规律,将符合标准的不同证候要素组成符合病人具体情况的证候名称,即为辨证结果。该辨证结果一般包括病位和病性的内容,体现传统的常用证的名称或命名形式。本文将建立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的基本流程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西医某一疾病的常见证候要素;2)明确与常见证候要素相关的症状或症状组合;3)明确不同症状或症状组合对诊断证候要素的贡献度;4)初步形成证候要素的诊断标准和/或辨识量表;5)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临床评价与验证。限于中医学科的特殊性,认为目前建立基于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古今文献分析、前瞻性临床调查、数据挖掘及专家共识等。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 7(10): 901-906入选年份:2013
补肾活血颗粒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杨明会,李敏,窦永起,等
摘要: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等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既往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PD取得较好疗效。目的:评价补肾活血颗粒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的有效性。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共纳入120例PD患者,分别来自解放军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西安西京医院和唐都医院门诊及部分北京地区的干休所和社区。将其随机分为补肾活血颗粒组和安慰剂组,两组均以西药治疗为基础,补肾活血颗粒组加服补肾活血颗粒,安慰剂组加服安慰剂。由于补肾活血颗粒组有5例脱落,安慰剂组有1例因违反治疗方案而被剔除,还有8例脱落,最终完成治疗观察者共106例,其中治疗组55例,对照组51例,疗程均为3个月。主要结局指标:从运动量表、运动试验及肌张力检测等方面全面评价临床疗效,每个月随访1次。结果:补肾活血颗粒组治疗后不同时间UPDRSⅢ评分、10 m折返运动试验中起立时间及静息状态肌张力检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且时间因素与处理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 0.05,P< 0.01)。记时运动试验及10 m折返运动试验中折返行走及转弯时间等指标,补肾活血颗粒组治疗后不同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时间因素与处理因素也不存在交互作用(P> 0.05)。与安慰剂相比,补肾活血颗粒降低患者UPDRSⅢ的评分,缩短患者起立时间及改善患者肌张力的疗效更明显。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颗粒加西药在缓解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关键词:帕金森病;补肾;活血;中药;随机对照试验;双盲法;安慰剂;多中心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 8(3): 231-237入选年份:2013
队列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方法学问题
刘建平
摘要:队列研究在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中为Ⅱ级证据,仅次于随机对照试验,是临床医疗防治措施评价的重要证据来源之一。近年来开始在传统医学疗法评价中得到应用。该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类型、实施步骤以及在中医药领域运用的关键方法学问题,旨在为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拓宽思路,为新方法的引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队列研究;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6(4): 331-336入选年份:2013
“癌毒”是恶性肿瘤之根本
凌昌全
摘要:该文探讨了癌毒的定义,癌毒与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的关系,认为机体平衡失调导致“癌毒”的产生,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癌毒”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认识和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着眼点。
关键词:癌;肿瘤;医学,中国传统;中医病因和病机;毒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6(2): 111-114入选年份:2013
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朱燕波,王琦,邓棋卫,等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为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提供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方法:汇集我国9省市(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横断面中医体质调查数据7782例。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实施,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判定应用判别分析法。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有意义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结果: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因素后,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入选了3个中医体质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ee Interval,CI)分别为2.00[1.58,2.55]、1.66[1.33,2.08]和1.37[1.13,1.66]。以性别分层分析,男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其OR值和95%CI分别为1.61[1.22,2.14]、1.60[1.17,2.19];女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其OR值和95%CI分别为2.80[1.79,4.39]、1.55[1.13,2.14]和1.39[1.05,1.84],痰湿质对女性高血压的影响更显著。结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中医体质影响因素不同。
关键词:高血压;体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学
来源出版物: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 8(1): 40-45入选年份:2013
三七总皂苷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彭书玲,郭兆安
摘要: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干燥根,其性甘、微苦、温,主入肝、胃、大肠经。三七主要成分三七总皂苷(PNS)、三七素等。近年来,三七的药理和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将PNS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PNS主要在5个方面发挥作用。
1)心血管系统:中性粒细胞(PMN)在缺血心肌的浸润可引起并加剧心肌细胞的再灌注损伤。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是介导PMN与内皮细胞黏附的主要黏附分子,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PNS能够减少PMN分子表达,PMN与内皮细胞黏附、以及PMN的心肌黏附程度,从而改善心肌微循环,而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另有研究显示,PNS能够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过氧化产物,拮抗钙离子,从而对心肌I/R损伤起保护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S)的显著特点是脂质的浸润和沉积;同时有脂质过氧化物生成增多;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增强在AS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PNS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抗氧自由基作用,抗凝血、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高凝状态而起到抗AS的作用。
2)脑血管系统:(1)对脑血流的影响:PNS可直接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加缺血区的血液循环,减轻血管源性水肿;PNS还可抗自由基,保护神经元,从而减轻脑水肿。最终对自发性脑出血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有良好作用。(2)对脑神经的影响:PNS通过改善和修复受损的脑神经元,提高细胞存活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胆碱乙酰转移酶和突触的含量与活性,起到抗衰老、抗痴呆作用。
3)肝脏:(1)抗肝纤维化:PNS能明显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功能,降低血清三型胶原、透明质酸含量,减轻储脂细胞增生及胶原的沉积,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慢性肝病时,一氧化氮是反映肝纤维化的敏感指标。研究显示PNS可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一氧化氮水平,减轻肝纤维化程度。(2)抗肝癌:PNS能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具有确切的抑癌作用,且能恢复或上调细胞的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功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4)肾脏疾病:(1)抗肾间质纤维化:PNS可促进肾小管细胞增生、修复,减少间质细胞增殖,从而降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延缓肾间质纤维化。另研究发现,PNS通过下调整合素β1的表达水平来抑制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Ⅰ型胶原,从而阻断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2)调节免疫:免疫功能紊乱是引起肾小球疾病的关键。PN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使紊乱的免疫反应恢复正常,从而有利于肾小球疾病的治疗。(3)抗急性肾损伤:PNS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起到抗急性肾损伤的作用。
5)血液系统:PNS能够影响止血和活血过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够促进人骨髓粒系和红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有促进造血作用。
关键词:三七总皂苷;心肌保护;抗肝纤维化;肝损伤;止血;活血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8, 15(1): 63-64入选年份:2013
酢浆草总提物对大鼠酒精性肝病疗效的实验观察
丁良,张丽娜,党志勇,等
摘要:目的:探讨酢浆草总提取物对酒精性肝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4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 =10)、模型组(n =8)、酢浆草中剂量组(n =8)、酢浆草高剂量组(n =8)和泼尼松组(n =8)。采用白酒灌胃的方法制备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制模12周后,酢浆草中、高剂量组和泼尼松组分别给予酢浆草总提取物3.5 g·kg-1·d-1、7 g·kg-1·d-1或醋酸泼尼松0.9 mg·kg-1·d-1,其余两组每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共6 w。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肝组织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水平;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移酶(GGT)、MDA 含量均明显升高,SOD、ADH和ALDH 含量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AST、ALT、AKP、GGT、MDA 含量均明显降低,SOD、ADH和ALDH 均明显升高,AST、ALT、AKP、GGT、SOD、ADH 以酢浆草高剂组变化更显著[AST(U/L):117.38 ± 22.75比201.62 ± 17.95,ALT(U/L):33.51 ± 11.64比59.14 ± 9.52,AKP(U/L):95.19 ± 24.85比169.39 ± 37.21,GGT(U/L):46.54 ± 14.55比89.37 ± 12.49,SOD(U/mg):137.03 ± 12.03比80.64 ± 13.45,ADH(U/L):3.48 ± 0.71比2.05 ± 0.91,P <0.05或P <0.01〕,MDA、ALDH 以酢浆草中剂组变化更显著[MDA(mmol/mg):2.05 ± 0.64比3.17 ± 0.61,ALDH(U/L):7.59 ± 1.95比5.71 ± 1.33,均P <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病变;模型组肝细胞以大泡性为主的脂肪变性;酢浆草中、高剂量组大泡性脂肪变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酢浆草中、高剂量均可显著降低TNF-α在肝组织中巨噬细胞胞质及部分细胞膜的表达。结论:酢浆草总提取物对酒精性肝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酢浆草总提物;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3, 20(5): 257-260入选年份:2013
六味补气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的影响
王成阳
摘要: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多炎性细胞参与的免疫性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的紊乱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分泌和表达失衡可直接导致COPD发生。CD4+CD25+Foxp3+Treg和辅助性T 细胞(Th细胞)的表达关系密切,Treg在COPD 疾病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中医药在治疗COPD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既往临床研究基础上,观察六味补气胶囊对COPD患者Treg、Th1 型、Th2型、Th17 型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六味补气胶囊改善COPD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住的COPD患者8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中药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40例;另选取本院科研志愿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患者病情及痰培养结果给予茶碱类等支气管扩张剂、抗菌药物以及控制性氧疗等常规西医综合治疗。中药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六味补气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西药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每次10 mg,每日3次;两组均30 d为1个疗程。对两组COPD患者治疗前后进行BODE评分[体质量指数(B)、气流阻塞程度(O)、呼吸困难(D)及运动能力(E)]、呼吸困难评分以综合评价患者的疾病状态;采用肺功能仪观察患者肺功能变化;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呼吸困难评分量表(MMRC)评价患者呼吸困难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7)、Th1/Th2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的表达。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组患者肺功能参数、IL-4、CD4+CD25+Foxp3+Treg均明显升高,呼吸困难评分、BODE评分、IFN-γ、Th1/Th2、IL-17均明显降低(P< 0.05或P< 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肺功能参数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IL-4、CD4+CD25+Treg、CD4+CD25+Foxp3+Treg均明显升高,呼吸困难评分、BODE评分、IFN-γ、IL-17均明显降低(P< 0.05或P< 0.01);西药对照组治疗后最大呼气流量(PEF)降低,中药试验组升高。中药试验组治疗后FEV1/FVC、CD4+CD25+Foxp3+Treg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而BODE评分、IL-17、Th1/Th2则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结论:六味补气胶囊通过诸药的合理配伍,补益肺气、化痰止咳,攻补兼施。六味补气胶囊通过上调COPD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IL-4表达,下调IFN-γ、IL-17表达,纠正Th1/Th2细胞平衡,降低Th17细胞的促炎效应,从而改善COPD临床症状。
来源出版物: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3, 20(6): 326-331入选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