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数据库高被引论文TOP5

2015-01-30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文献出版时间20132015检索时间2015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文献出版时间:2013.3—2015.2 检索时间:2015.3.5

细胞凋亡通路研究进展

赵彦超,顾耘

国内数据库高被引论文TOP5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文献出版时间:2013.3—2015.2检索时间:2015.3.5

细胞生物学

被引频次:14

细胞凋亡通路研究进展

赵彦超,顾耘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主动死亡过程.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所知的细胞凋亡途径主要有3条:线粒体通路、死亡受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作者就近10年来有关细胞凋亡通路的研究作一综述.

细胞凋亡;通路;文献综述

来源出版物:现代医学,2013,(4): 285-288

被引频次:5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

李正荣,朱栋梁,刘晓蓉,等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基础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具有实战型和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尝试将以案例为引导、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入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教育,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论与临床结合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一定帮助.同时,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思考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来源出版物:基础医学教育,2013,(6): 556-558

被引频次:4

六价铬的细胞毒理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金立方,袁翊朦,胡祎瑞,等

摘要:六价铬[Cr(VI)]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土壤、大气与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毒性作用.该文着眼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Cr(VI)导致胞内活性氧累积效应、诱发细胞凋亡、导致细胞癌变、毒理效应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几方面,论述了Cr(VI)对人体和动物的细胞毒理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从基因组水平研究Cr(VI)毒理效应成为新的热点.

关键词:六价铬;细胞毒理;活性氧;凋亡;癌变

来源出版物: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 142-147

被引频次:4

Th17细胞分化的转录调控网络

徐丹,杨丹,付锦

摘要:初始T细胞通过其表面的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受不同共刺激分子的调节,活化各种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分化为多种效应性T细胞,发挥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经典的根据初始T细胞所分泌细胞因子种类和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辅助.

关键词:转录调控;Th17;细胞分化;受体识别;信号转导;细胞抗原;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启动子;分泌细胞

来源出版物: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5): 556-559

被引频次:4

多巴胺在POPC磷脂双层膜中扩散和透过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张继伟,卞富永,施国军,等

摘要:多巴胺作为脑组织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细胞膜内外需要做合适的迁移,发挥其功能.多巴胺在细胞膜中扩散和透过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涉及到多巴胺分子保护通道的畅通,与精神分裂症等病症有关.本文采用 1-棕榈酰-2-油酰-卵磷脂(POPC)双层膜模拟细胞膜,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多巴胺分子在细胞膜中和透过细胞膜运动自由能变化,探讨多巴胺在细胞膜中扩散和透过过程的分子动力学.多巴胺分子在POPC磷脂双层膜中间层做扩散运动的自由能变化为10~54 kJ mol-1(310 K),显示多巴胺分子在细胞膜中间层很容易横向和纵向扩散,保持多巴胺保护通道的畅通.多巴胺分子不容易透过POPC磷脂双层膜,因为透过过程自由能能垒为117~125 kJ mol-1(310 K).因此,人脑组织神经细胞里生产的多巴胺分子可以储藏在生物细胞膜空间.而过量的多巴胺则可以通过保护通道进入磷脂双层膜结构中间,做横向和纵向扩散运动,并且透过细胞膜,避免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生物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对于保持多巴胺保护通道的畅通和避免精神分裂症的出现都是重要的.研究结果与其它实验观察和结果相一致.

关键词:多巴胺;POPC;细胞膜;分子动力学模拟;自由能

来源出版物:物理化学学报,2013,(1): 183-193

遗传学

被引频次:6

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康静婷,梁前进,梁辰,等

摘要:概述了表观遗传调节模式、表观遗传调节的效应、植物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等.在每种细胞中,都会发生一部分特异基因激活、另一部分基因抑制的现象,形成多种基因表达模式.表观遗传指 DNA序列不发生变化,而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改变的现象.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作用等,产生基因组印记、母性影响、基因沉默、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等效应.表观遗传变异是环境因素和细胞内遗传物质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其效应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控制生物学表型来实现.正是因为表观修饰对于维持生物体内环境和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重要性,表观遗传的异常会引发疾病,这也成为药物和治疗方案设计的着眼点.

关键词:表观遗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基因表达调控

来源出版物:科技导报,2013,(19): 66-74

被引频次:6

氧化应激与DNA损伤

冉茂良,高环,尹杰,等

摘要:人和动物机体细胞在遭受氮氧化合物、钙和病原体等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后,氧化和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从而促进细胞内活性氧分子(ROS)的大量产生和积累,最终导致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以导致DNA链断裂、DNA位点突变、DNA双链畸变和原癌基因与肿瘤抑制基因突变等形式的DNA损伤;同时,DNA也在遭受脱嘌呤和脱嘧啶、X射线、紫外线、烷化剂和嵌入剂等体内外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下造成DNA损伤,DNA损伤也能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本文主要对氧化应激与DNA损伤之间的联系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氧化应激;ROS;DNA损伤

来源出版物:动物营养学报,2013,(10): 2238-2245

被引频次:3

以人类血型为遗传学案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皮妍,李晓莹,怀聪,等

摘要:血型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遗传表型,拥有丰富的遗传学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得到新的揭示,新的研究结果不断补充,持续吸引着人们对血型遗传机制的探索.血型遗传案例除了与孟德尔遗传和连锁遗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四大内容关联外,还涉及到其他多方面的遗传学知识点.在教学中,依据遗传学的知识脉络,贯穿以 ABO血型作为经典案例,结合拓展的白细胞血型,孟买、Rh、MN等血型的遗传规律及其应用,并且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有80%的学生选择ABO血型鉴定这个自选实验,并表示出对这个实验的浓厚兴趣.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用恰当的血型案例为引导,设计相关的讨论主题,开展PPT展示性讨论和辩论式讨论,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辨析中得到操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理解遗传学基本理论知识.

关键词:遗传学;血型遗传;经典案例;案例教学

来源出版物:遗传,2013,(8): 1040-1044

被引频次:3

美洲黑杨与胡杨杂交及其杂种子代亲子鉴定

彭儒胜,赵鑫闻,王胜东,等

摘要:以美洲黑杨为母本、胡杨为父本,对克服胡杨与杨属其它派树种杂交障碍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洲黑杨花粉提取液处理柱头能有效克服美洲黑杨与胡杨杂交受精前障碍,而幼胚培养技术能克服其受精后障碍.同时,运用形态学标记、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子代及其亲本进行鉴定分析,形态学标记表明,杂种子代主要偏向于中间型,偏父本型、母本型较少;SSR分子标记也表明,杂交子代均显示出双亲间的杂种类型谱带,从而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证明美洲黑杨与胡杨间杂交的可交配性.

关键词:美洲黑杨;胡杨;子代;花粉提取液;幼胚培养;SSR鉴定

来源出版物:辽宁林业科技,2013,(5): 1-4+27

被引频次:3

我国高校遗传学教材的出版与使用现状的调查

陈喜文,陈德富

摘要:利用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系统发现,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累计出版遗传学教材895部,其中理论教材588部(65.7%)、实验教材122部(13.6%)、教学参考资料185部(20.7%).这些教材中,医学遗传学最多,普通遗传学其次,动植物微生物遗传学较少.对教材的名称、第一编(著)者和出版机构的分析发现,名称为"医学遗传学"的教材有91部,左伋教授编写了9部教材,是编写教材最多的"第一编(著)者",科学出版社共出版了179部(占20%)教材,是遗传学教材出版的主力军.利用问卷调查发现,戴灼华等主编的《遗传学》(第二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则多用自编讲义或教材.文章也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如更新周期长、配套落后、同名严重、遗传学故事写得太少、特色插图凤毛麟角、印刷页字数过满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校遗传学教材;出版;使用;占比;影响力

来源出版物:遗传,2013,(4): 395-402

生理学

被引频次:6

老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元活细胞的数字全息相衬成像实验研究

欧阳丽婷,王大勇,赵洁,等

摘要:针对生物活细胞的观测,基于预放大离轴光路设计和构建了一套倒置式像面数字全息显微成像系统,该系统的全息图记录平面与物体的像面重合,无需光学衍射传播步骤,简化了再现过程.对于引入到相位像中的畸变,采用简单快速的曲面拟合法予以校正;并利用分辨率板对系统实际分辨率进行测定,该系统可以分辨的最小细节信息为 0.87 μm.以老鼠的大脑海马区神经元活细胞为成像物体,实现了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定量相衬成像,清晰观察到了海马区神经元活细胞的胞体、树突等形态结构,获得了细胞形态的基本参数.结果表明,数字全息术可用于神经元等活体细胞的定量形态检测,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细胞形貌分析提供一种无损的相衬成像手段.

关键词:全息;数字全息术;相衬成像;衍射传播;海马区神经元活细胞

来源出版物:中国激光,2013,(9): 214-220

被引频次:3

痒觉信号通路与相关受体研究进展

杨雁,唐宗湘

摘要:痒是一种引起机体产生抓挠欲望的不愉快感觉.与疼痛一样,痒觉也是机体的一种自我防护反应,可以促使机体及时避免有害刺激,但持续较长时间的慢性痒往往是一种病理性特征,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已发现两条痒觉传导通路,组胺依赖的信号通路和组胺非依赖的信号通路.组胺、阿片类物质、大麻素、一些肽类物质及氯喹均可刺激相关受体诱导痒觉产生.痒觉产生的机制,有多种学说,比较有影响的是选择性学说和特异性学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痒觉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痒;C-纤维;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

来源出版物: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3): 209-215

被引频次:3

小鼠初级听皮质神经元的强度调谐特性与机制分析

齐巧珍,佀文娟,罗峰,等

摘要:强度是声音的基本参数之一,听神经元的强度调谐在听觉信息处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发现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抑制性输入在强度调谐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对抑制性输入与局部神经回路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在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和神经药理学方法,分析了小鼠初级听皮质神经元的强度调谐特性,结果显示:单调型神经元在声刺激强度自中等强度增高时潜伏期缩短(P<0.05)且发放持续时间延长(P<0.05),非单调型神经元在声刺激强度自最佳强度增高时潜伏期不变且发放持续时间缩短(P<0.01).注射GABA能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后,39.3%的神经元强度调谐类型不变,42.9%的神经元非单调性减弱,17.9%的神经元非单调性增强.表明GABA能抑制并非是形成非单调性的唯一因素,兴奋性输入本身的非单调性和高阈值非GABA能抑制的激活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推测由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所构成的局部神经功能回路及其整合决定了听皮质神经元的强度调谐特性.

关键词:强度调谐;发放持续时间;潜伏期;抑制性输入;听皮质;小鼠

来源出版物: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4): 365-373

被引频次:2

统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王林枫,查光明,朱河水,等

摘要:生理实验教学是内容繁重的实验课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实验效果,本研究运用统筹法对传统的生理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结果表明,通过统筹安排和优化实验程序和步骤,充分利用了实验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验内容和数量显著增加,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实验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实验效果.研究证明,统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潜力.

关键词:统筹法;实验教学;改革

来源出版物: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264-266

被引频次:2

钙调蛋白及其结合蛋白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控作用

倪炜,王正朝,黄晓红

摘要:钙离子(Ca2+)是调节突触前神经递质的胞吐释放的关键离子信号.作为胞内最普遍存在的钙离子感受器的钙调蛋白(CaM)被发现能通过与多种蛋白的相互作用,调控着突触小泡的生发、运输及再填充,从而传递胞内Ca2+浓度变化的信号,对神经递质的释放及突触电生理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CaM及其结合蛋白是如何参与对突触小泡的胞吐释放和胞吞恢复的调控,并探讨了其中可能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钙调蛋白;神经递质;突触小泡;胞吐作用;胞吞作用

来源出版物: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3,(4):316-324

生物化学

被引频次:8

液态簧振动力学谱在蛋白质水凝胶脱水变性过程的应用研究

周恒为,刘君,雷婷,等

摘要:本文用液态簧振动力学谱(RMS-L)方法,对典型蛋白质水凝胶鸡蛋清的脱水变性过程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随水含量的减少,鸡蛋清至少存在4个力学谱的显著变化过程.基于此结果并结合力学谱的理论分析,作者推测,随水含量的减少,鸡蛋清可能依次存在下述4个状态:1)类体水(bulk-likewater)的蛋白质水凝胶态;2)键合水(bond water)的蛋白质水凝胶态;3)键合水和键合蛋白质(bonding protein)的混合态;4)键合蛋白质态.而蛋白质的空间构型(spatial configuration)转变即变性,主要发生在拥有键合水的蛋白质通过失水向键合蛋白质转变的混合态.这表明RMS-L对鸡蛋清脱水变性过程的检测是有效的,所得结果对蛋白质变性机理、以及蛋白质水凝胶态的深入研究也应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力学谱;蛋白质水凝胶;蛋白质变性

来源出版物:物理学报,2013,(7): 359-363

被引频次: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应用研究进展

董亮,何永志,王远亮,等

摘要: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是一种能够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酶.它广泛存在于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保护暴露于氧气中的细胞.近年来,SOD在农业和医药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对SOD的功能、抗氧化机制、类型以及生产方式等进行了概述,并重点综述了SOD在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和日化工业)和农业上的的应用情况及发展潜力,以期为我国SOD产品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氧;自由基

来源出版物: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5): 53-58

被引频次:7

金属硫蛋白的研究进展

赵之伟,曹冠华,李涛

摘要:金属硫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多功能诱导性蛋白.作者对近年来在金属硫蛋白的结构、分类、功能及测定方法等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提出了一些金属硫蛋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金属硫蛋白将来可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金属硫蛋白;结构;功能;测定方法

来源出版物: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90-398

被引频次:7

用于PCR扩增的细菌DNA提取方法比较

冯广达,陈美标,羊宋贞,等

摘要:以14个属的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基因PCR扩增对4种细菌DNA提取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细菌DNA的提取效果排序,依次为冻融法、煮沸法、碱解法、ROSE法.冻融法效果最好,具有成本低、省时省力、无污染等优点,但仍存在少数革兰阳性菌DNA提取失败的现象.因此,在菌株较多的情况下可先采用冻融法提取细菌DNA,对少数提取失败的菌株,弃冻融法得到的上清液,再以SDS法、CTAB法或DNA试剂盒的提取进行补充.采用该操作流程既能节省成本和时间,又减少了提取过程中有机废弃物的产生.

关键词:DNA提取;冻融法;16S rRNA基因;PCR

来源出版物: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3): 439-442

被引频次:6

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技术的最新进展

王明强,武金霞,张玉红,等

摘要: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揭示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及其应对各种生物或(和)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网络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常用实验性方法,如酵母双杂交系统、串联亲和纯化、免疫共沉淀、GST Pull-down、双分子荧光互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介绍了其原理、发展进程,并分析了其优缺点.

关键词:蛋白质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串联亲和纯化;免疫共沉淀;GST Pull-down;双分子荧光互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

来源出版物:遗传,2013,(11): 1274-1282

生物物理学

被引频次:3

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研究

张忠新,刘建功,刘红艳,等

摘要:低剂量电离辐射(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已经成为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有害效应、适应性效应和兴奋性效应的理论不断完善.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有害效应与非有害效应同时并存,机制仍然难以定论.过去关于低剂量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多是通过高剂量效应曲线进行反推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电离辐射的线性无阈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本文从有害效应、适应性效应和兴奋性效应3方面对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发生及其机理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几个问题.

关键词:低剂量电离辐射;适应性效应;兴奋性效应;线性无阈模型

来源出版物: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3,(5):1-6

被引频次:2

二烯丙基二硫对~(12)C~(6+)离子束辐照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许帅,张红,刘阳

摘要:研究大蒜素重要活性成分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简称DADS)对12C6+离子束辐照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利用4 Gy剂量12C6+离子束对不同浓度DADS预处理的雄性昆明小鼠进行单次全身照射.随后检测骨髓细胞微核率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总羰基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结果显示,与单纯照射组相比,低浓度DADS预处理组骨髓细胞微核率和肝组织AL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01),而肝组织T-AOC明显增强(p<0.05);中浓度DADS预处理组肝组织中MDA含量和蛋白质总羰基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结果提示,DADS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有效地保护了脂质、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免受12C6+离子束辐照引起的损伤.

关键词:二烯丙基二硫;12C6+离子;辐射防护

来源出版物:原子核物理评论,2013,(1): 79-83

被引频次:2

电子束辐照对壳聚糖分子量和结构的影响

马菲,邹朝辉,李淑荣,等

摘要:采用电子束辐照降解壳聚糖,并利用体积排阻色谱-十八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FTIR光谱仪、X衍射仪对辐照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壳聚糖的分子量逐渐降低;颗粒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5~300 kGy的辐照剂量范围内,电子束辐照对其结构、脱乙酰度和结晶度几乎没有影响.

关键词:电子束;壳聚糖;分子量;结构;结晶度

来源出版物:核农学报,2013,(7): 946-951

被引频次:2

定量磁化率成像重建方法及其应用

王阿莉,林建忠,刘伟骏,等

摘要:磁共振成像(MRI)中,相位图像包含丰富的组织磁化率变化信息,获取相位图像不需要额外的扫描时间.组织中的顺磁性物质会影响组织磁化率差异,从而导致局部磁场不均匀.对组织内顺磁性物质的定量有利于许多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但利用局部相位信息重建组织磁化率分布是一个不适定逆问题,目前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该文着重介绍定量磁化率成像(QSM)的原理、重建方法及其在MRI中的应用.

关键词:定量磁化率成像(QSM);图像重建;背景磁场;相位图

来源出版物:波谱学杂志,2013,(1): 133-154

被引频次:2

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定位click信号特性

牛富强,杨燕明,许肖梅,等

摘要:对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发声及信号特性进行研究,采用高频宽带数据记录系统获取了大量中华白海豚click信号,并利用Matlab软件和Excel 2007对这些信号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表明:click信号通常以不同长度的序列形式出现,单个click信号长度分布在(33±4)μs;频谱能量分布广,低频至10 kHz,高频达200 kHz以上,具有单峰和双峰2种频谱结构,峰值频率、3 dB带宽和10 dB带宽分别为(113.3±16.3)、(48.3±14.2)和(113.3±16.4)kHz.中华白海豚click信号双峰的频率分布,为其在海底混响严重的浅海环境准确识别目标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中华白海豚;定位click;频谱分析;信号特征

来源出版物: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951-954

分子生物学

被引频次:16

转录组测序(RNA-seq)策略及其数据在分子标记开发上的应用

李小白,向林,罗洁,等

摘要:新一代测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转录组的研究(即 RNA-seq),其数据几乎涵盖了特定组织和特定时期的所有转录本.由于其高通量和低成本的优势,RNA-seq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特别是在那些缺乏基因组信息的物种上.在此综述中,讨论了RNA-seq的测序策略,包括物种遗传背景的考量,测序平台和数据拼接软件的选择.RNA-seq数据对于SSR和SNP等分子标记的开发是非常有用的,由于这些标记在相关物种中有很高的通用性,因此在比较作图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转录组;二代测序;分子标记;比较作图

来源出版物: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5): 720-726+740

被引频次:13

非模式生物转录组研究

刘红亮,郑丽明,刘青青,等

摘要:转录组代表细胞或组织内全部的RNA转录本(RNA transcripts),反映不同生命阶段、不同组织类型、不同生理状态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表达的基因.转录组研究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反映细胞中基因表达情况及其调控规律.非模式生物(Non-model organism)具有许多模式生物不具备的特征,其转录组研究对解决基因进化、遗传育种以及生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非模式生物缺乏参考基因组信息,传统的转录组研究方法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花费大,使得其转录组研究进展缓慢.新一代高通量RNA测序技术(RNA-seq)完全改变了转录组学的研究模式,迅速成为研究非模式生物转录组的先进技术.文章详细论述了近年来利用RNA-seq技术进行非模式生物转录组研究的进展情况,从样品准备、高通量DNA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利用RNA-seq技术研究非模式生物转录组的一般流程及方法,并对其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转录组;非模式生物;RNA-seq

来源出版物:遗传,2013,(8): 955-970

被引频次:12

生物资源的DNA条形码技术

陈士林,庞晓慧,罗焜,等

摘要:DNA条形码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分子鉴定新技术,该技术有利于发现新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有效监控珍稀濒危物种进、出口贸易,可实现有害生物及入侵种的快速查验,对我国生物资源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对 DNA条形码技术在生物物种鉴定与分类、珍稀濒危和贵重生物资源保护、海关贸易监控、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中药鉴定领域的重要实践应用进行了综述,认为 DNA条形码技术在生物分类学、生物物种监管及中药流通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资源;DNA条形码;生物多样性;中药;鉴定

来源出版物:生命科学,2013,(5): 451-459

被引频次:10

TALEN构建与斑马鱼基因组定点突变的实验方法与流程

沈延,黄鹏,张博

摘要: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TALEN)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人工核酸内切酶,它由特异性的TALE DNA结合结构域和非特异性的FokⅠ核酸内切酶切割结构域组成.TALEN能够根据用户需要切割特定的核苷酸靶序列,造成DNA双链断裂,从而诱导该靶序列产生indel突变,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多个物种或体外培养细胞的基因组定点突变.文章介绍 TALEN靶点的选择与确认,采用"单元组装法"构建人工 TALEN的原理与步骤,以及通过显微注射TALEN mRNA诱导并筛选斑马鱼突变体的实验流程与经验.这些方法理论上也适用于对其他物种进行基因打靶.

关键词: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斑马鱼;基因组定点突变;基因打靶;反向遗传学技术

来源出版物:遗传,2013,(4): 433-444

被引频次:10

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

方锐,畅飞,孙照霖,等

摘要: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associated(Cas)9系统成功被改造为第三代人工核酸内切酶,与锌指核酸内切酶(zinc finger endonuclease,ZFN)和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effector nuclease,TALEN)一样可用于各种复杂基因组的编辑.目前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人类细胞、斑马鱼和小鼠以及细菌的基因组精确修饰,修饰类型包括基因定点InDel突变、基因定点敲入、两位点同时突变和小片段的缺失.由于其突变效率高、制作简单及成本低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因组定点改造分子工具.本文从CRISPR/Cas的研究历史、分类、作用机理以及基因定点修饰应用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够为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核酸内切酶;基因编辑;CRISPR;基因打靶;CRISPR/Cas

来源出版物: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8): 691-702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被引频次:4

蜻蜓翅膀功能特性及其仿生研究进展

任露泉,李秀娟

摘要:蜻蜓是自然界最优秀的飞行者之一,其通过翅膀的形态、构形、结构、材料等多个因素的相互耦合协同作用,展现出优异的功能特性,为航空航天飞行器和仿生微扑翼飞行器等的设计、研制和开发提供了天然的生物蓝本.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蜻蜓翅翼的几何结构、材料特性、飞行机理及翅翼飞行时的控制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有力助推了蜻蜓翅翼不同层面的仿生应用.本文简述了蜻蜓翅膀的飞行、自清洁、抗疲劳、消振降噪等功能特性,阐释了蜻蜓翅膀的形态、构形、结构、材料等与其功能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蜻蜓翅膀功能特性仿生研究的态势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蜻蜓翅膀;功能特性;构形;结构;耦合

来源出版物: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3,(4): 353-367

被引频次:4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

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等

摘要:介绍江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中的创新与实践,包括对比国内外重点高校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归纳本版培养方案的特色,强调突出以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为主线的培养理念,体现"工科背景、基础宽和专项强"的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国际化和前沿性,兼顾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思路.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特色

来源出版物:轻工科技,2013,(4): 142-144

被引频次:3

纤维素酶家族及其催化结构域分子改造的新进展

张小梅,李单单,王禄山,等

摘要:纤维素酶的分子改造是其催化性能改进及催化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组学技术与结构测定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建立了包括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GH)在内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组分数据库.通过对同一蛋白家族进行序列比对、分子进化分析与祖先基因重构,以结构模建分析为指导的纤维素酶分子改造,可以明显缩小序列或结构的搜索空间,加快酶分子改造的速度,增大理性设计成功的概率;同时针对催化中心活性架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阐明纤维素酶的催化机理与酶分子持续性降解机制.文中主要对纤维素酶家族及其催化结构域的分子改造取得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在后基因组时代基于蛋白质家族中的海量数据分析,以其保守结构信息为指导的理性设计,将会成为纤维素酶分子改造的重要方向,从而推动生物质转化工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纤维素酶;糖苷水解酶家族;结构生物信息学;分子改造;理性设计

来源出版物:生物工程学报,2013,(4): 422-433

被引频次:3

基于k-mer组分信息的系统发生树构建方法

刘红梅,刘国庆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基因组的测序完成,基于全基因组的非比对的系统发生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不同的生物物种或个体基因组之间的核酸组分不完全相同.遗传语言-DNA序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其k-mer频数中.基于基因组序列k-mer频数的系统发生树则从新的角度为我们提供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文定义基于k-mer频数的信息参数,并用它表征基因组序列,计算不同基因组之间信息参数的距离,用邻接法对84个病毒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发现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很大程度上与已有的系统发生树相吻合.

关键词:系统发生树;k-mer频数;距离矩阵

来源出版物:生物信息学,2013,(2): 100-104

被引频次:3

自适应调整选择压力的灾变元胞遗传算法

鲁宇明,陈殊,黎明,等

摘要:对于遗传算法而言,全局探索和局部寻优能力之间的平衡影响算法的性能,选择压力就代表着这个平衡.只有当全局探索和局部寻优之间的平衡达到最佳化才能够使算法又快又精确的寻求到全局最优解.随着算法运行,种群结构不断的变化,选择压力也在不断变化.分析研究了灾变元胞遗传算法的选择压力,根据种群多样性和种群收敛度,提出一种基于灾变参数调节选择压力的自适应元胞遗传算法.通过两个典型函数优化实验,表明选择压力自适应调节可提高算法性能,并得出这两个函数在寻优过程中的最佳选择压力变化规律,这为自适应算法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词:选择压力;灾变参数;多样性;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

来源出版物:系统仿真学报,2013,(3): 436-440+444

古生物学

被引频次:6

山东济南长清月庄遗址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

Gary W. Crawford,陈雪香,等

摘要:2003年3~6月,山东长清月庄遗址发掘期间,采集了一批以后李文化为主的土壤样品进行浮选.我们曾简单报道过月庄遗址 H124浮选出的后李文化时期炭化稻,这是目前中国北方见到最早的稻谷遗存之一.本文将详细报道全部浮选结果,以期认识月庄遗址先民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全新世早期人类与植物的互动关系、植物的利用以及黄河流域早期食物生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月庄遗址;后李文化;植物遗存

来源出版物:江汉考古,2013,(2): 107-116

被引频次:6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林西组化石新发现

郑月娟,张健,陈树旺,等

摘要:大兴安岭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一直笼统地被划归为上二叠统,目前仍旧缺少更进一步的划分对比意见.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是林西组的典型剖面之一.剖面实测过程中,在多个层位均发现有孢粉、植物、叶肢介、双壳化石,其中孢粉化石为首次发现.孢粉化石为Kraeuselisporites spinulosus-Alisporites communis组合,叶肢介化石为Palaeolimnadia-Cyclotunguzites组合.综合研究孢粉、叶肢介等门类化石的组合特征,认为该剖面林西组可与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剖面的梧桐沟组—锅底坑组中下部进行对比,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

关键词:阿鲁科尔沁旗;林西组;晚二叠世晚期;新发现

来源出版物:地质通报,2013,(8): 1269-1276

被引频次:5

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梅西,张训华,李日辉

摘要: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 m(MIS3早期)和55.00~71.20 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古冷水团;AMS14C;晚第四纪;南黄海北部

来源出版物:地质论评,2013,(6): 1024-1034

被引频次:4

辽西建昌玲珑塔地区侏罗纪地层的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对最古老带羽毛恐龙的年代制约

王亮亮,胡东宇,张立君,等

摘要:辽西建昌玲珑塔地区髫髻山组火山-沉积岩地层中富含燕辽生物群(又称道虎沟生物群)的重要化石,并记录了若干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特别是对研究鸟类的起源以及最早鸟类和恐龙祖先的分化均具有关键的意义,因而其地层时代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对建昌玲珑塔大西山含化石沉积层中的 3个凝灰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 SIMS锆石 U-Pb定年,获得了 160.7±1.7,159.5±2.3和158.9±1.7Ma的年龄结果.根据近年广泛使用的地质年表GTS2004和新近修订的地质年表GTS2012,由侏罗兽和近鸟龙等构成的燕辽生物群生存于晚侏罗世早期,从而为最早哺乳动物和最早带毛恐龙的出现年代提供了确凿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关键词:建昌玲珑塔;晚侏罗世;U-Pb年代学;带羽毛恐龙

来源出版物:科学通报,2013,(14): 1346-1353

被引频次:4

南天山洋古地理及构造演化:西南天山放射虫硅质岩与地层记录的再认识

吴浩若,李忠

摘要: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岩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的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的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的放射虫硅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下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的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的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的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早石炭世及之后的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的古亚洲洋在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关键词:西南天山;放射虫硅质岩;古特提斯;南天山洋;古地理;构造演化

来源出版物:古地理学报,2013,(3): 293-304

被引频次:4

兴蒙地区二叠系乐平统林西组上部发现海相化石

张永生,田树刚,李子舜,等

摘要: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中间地块在兴蒙地区的最终闭合、兴蒙海槽褶皱隆起的时代是地质界长期争论的重大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以林西组为代表的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环境.目前,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兴蒙地区晚二叠世为陆相沉积,少数学者认为晚二叠世早-中期为封闭内海盆地,晚期转变为陆相淡水湖盆沉积.本研究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翟家沟剖面林西组上部的厚层灰岩和灰岩透镜体中首次发现大量苔藓虫和海绵骨针等典型海相化石.此外,在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陶海营子组上部沉凝灰岩切片中发现大量苔藓虫化石,在吉林省九台市杨家沟剖面杨家沟组暗色页岩中发现大量小型连体海百合茎化石.上述官地-翟家沟剖面林西组上部多层灰岩中大量苔藓虫和海绵骨针以及邻区相当层位中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典型海相化石的发现,确认兴蒙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属海相或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环境,对厘定兴蒙海盆的最终闭合提供了新的证据,并将促进东北-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新层系油气、页岩气(油)以及其他矿产勘查研究思路的调整.

关键词:二叠系;乐平统;林西组上部;海相化石;兴蒙地区

来源出版物:科学通报,2013,(33): 3429-3439

微生物学

被引频次: 13

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牛得草,李茜,江世高,等

摘要:为了解同一生活型不同种植物叶片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随季节变化的响应规律,在生长季不同月份,对阿拉善荒漠区6种主要灌木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的物候期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并采集植物叶片,分析了其C、N、P含量及计量比在不同月份的变化.结果显示:1)同一生活型的6种植物的叶片C、N、P及C:N、C:P和N:P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不同,且以上各指标季节间的变异系数在6种植物之间也存在差异;2)单个植物种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季节变异分析显示,叶片C、N含量及C:N的季节变异较小,叶片P含量及C:P和N:P的季节变异较大,6种植物叶片C、N含量及C:N由于季节变异所计算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60%~10.20%、6.09%-20.50%和5.87%~18.78%,6种植物叶片P含量的季节变异所产生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6.43%~43.43%,叶片C:P和N:P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8.48%~31.95%和11.86%~40.73%;3)综合分析6种植物叶片C、N、P及其计量比各指标在整个生长季节内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序为:P(28.85%)>C:P(25.02%)>N:P(22.18%)>N(14.22%)>C:N(12.48%)>C(4.62%);4)生长季节与植物种类对植物叶片C、N、P及其计量比影响的交叉分析显示,植物叶片C、N含量的变异主要受植物种类影响,植物叶片P含量的变异主要受生长季节影响,植物叶片C:N、C:P和N:P的变异都主要受植物种类影响.

关键词:荒漠;生态化学计量学;生活型;灌木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2013,(4): 317-325

被引频次:12

贵州雷公山秃杉林不同林冠环境下箭竹分株种群结构特征

张仁陟,黄高宝,蔡立群,等

摘要:通过对贵州雷公山秃杉林的4种林冠环境,即林下(FU)、中林窗(MG)、大林窗(LG)和林缘旷地(FEW)内的箭竹的分株种群结构(包括株高、基径、生物量、叶和分株数等)和年龄结构进行较系统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从林下→中林窗→大林窗,箭竹分株种群的株高(h)、基径(bd)与生物量显著增加.(2)在4种林窗环境中,箭竹各构件的生物量的百分比发生相应变化,枝和叶片生物量的百分比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林缘旷地的顺序显著减小,在林缘旷地,地下茎、粗根(d>0.5 mm)和细根(d≤0.5 mm)生物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冠环境.(3)箭竹分株单位叶面积叶重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林缘旷地的顺序显著增大,单叶生物量与叶面积以中林窗最大,林缘旷地次之,二者与大林窗或林下差异显著;大林窗的单株叶片数显著高于其余3种林冠环境.(4)在4种林冠环境中,箭竹分株种群死亡率以林下最低,但各种群平均年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箭竹分株种群对林冠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体现在形态与生物量的分配上,而非种群的年龄.

关键词:箭竹;分株种群;种群结构;秃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来源出版物:西北植物学报,2013,(11): 2326-2331

被引频次:11

桂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的耦合关系

杜虎,彭晚霞,宋同清,等

摘要: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个生态系统24个样地(20 m×2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结构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选取代表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35个指标,对不同生态系统及整个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物群落与土壤主要养分、土壤矿质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沿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V)>10.00的科、属、种及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次生林,群落结构最佳值出现在顶级群落原生林;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异质性高,各生态系统影响因子不同,土壤微生物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其次为灌丛;不同集团因子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植物多样性指标与土壤氮素、Al2O3、Fe2O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真菌和细菌关系密切.因此,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培育管理措施.

关键词:耦合关系;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植被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2013,(3): 197-208

被引频次:11

山西灵空山小蛇沟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梯度分析及环境解释

余敏,周志勇,康峰峰,等

摘要:通过对山西灵空山小蛇沟集水区的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多元分析——TWINSPAN分类、典范对应分析(CCA)与生境、生物因素变量分离,探讨林分水平上草本层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TWINSPAN将26个调查样方划分为6种群落类型:以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为主的辽东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型、辽东栎杂木林型、辽东栎林型、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型、油松林和阔叶油松林型、油松-辽东栎均匀混交林型,体现了该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暖温带森林的特点.2)群落类型的划分与CCA的结果相吻合,主要反映了CCA排序第一、二轴的环境梯度,CCA排序轴第一轴突出反映了林分类型与土壤养分梯度,第二排序轴与坡度、坡位显著相关.Monte Carlo检验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土壤养分和坡度是影响小蛇沟集水区内林下草本物种分异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3)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解释了物种格局变化的 42.9%,其中生境因子占31.8%,生物因子占7.9%,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交互作用解释部分占3.2%.良好的环境解释反映了调查取样和环境因子选取的合理性.对于50%以上未能被解释的变异部分,可能归咎于未被选取的因子如干扰或者随机过程.4)在海拔梯度较小的山区,坡向等小地形因子能较好地指示局部生境的小气候条件,对林下植物的分布有较好的解释力.

关键词:典范对应分析(CCA);暖温带森林;林下群落;地形;变量分离;植被-环境关系

来源出版物:植物生态学报,2013,(5): 373-383

被引频次:11

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研究及其在植物抗逆方面的应用

薛鑫,张芊,吴金霞,等

摘要: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植物有氧代谢的副产物,同时环境胁迫也会使植物细胞中积累大量的活性氧.低浓度的活性氧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存在,诱导防御基因的表达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反应.当逆境胁迫迫使植物细胞中产生大量活性氧时,就会导致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及其他组分受损,阻碍植物的正常代谢和生长,甚至死亡.植物体内存在活性氧清除机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活性氧的平衡.研究表明,利用植物体内自身的活性氧清除机制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对当前植物活性氧的研究动态进行概述,同时对植物活性氧清除机制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活性氧;植物;抗逆性

来源出版物:生物技术通报,2013,(10):6-11

动物学

被引频次:19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

许凌,范宇,蒋学龙,等

摘要: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明确树鼩的分类地位是创建实验动物的重要研究基础.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树鼩分类地位探讨的分子证据.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核 DNA序列研究,包括近期树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都支持树鼩是灵长动物的近缘旁系群,然而绝大部分基于线粒体 DNA序列的研究却显示树鼩与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样的分歧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数据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算法导致.综合现有不同 DNA数据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树鼩作为灵长类的近亲这一结论应该成为共识.

关键词:树鼩;系统分类;核基因DNA;线粒体DNA

来源出版物:动物学研究,2013,(2): 70-76

被引频次:11

春季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蔡文倩,孟伟,刘录三,等

摘要:本文以2009年5月渤海湾近岸海域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和环境资料为基础,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运用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AZTI海洋生物指数(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AMBI)和多元AZTI生物指数(Multivariate-AMBI,M-AMBI)对渤海湾底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低值区皆集中在河口区、排污口区以及港口附近海域,群落结构比较脆弱,物种明显小型化、低质化.渤海湾受到干扰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黄骅港、蓟运河口、北塘排污口以及南、北排水河口区附近海域.盐度、水深等环境因子及围海造陆、污染物排放等人为干扰因素联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历史资料相比,渤海湾底栖生物群落发生了较大变化,物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急剧下降,河口、排污口区以及港口附近尤为明显;渤海湾环境质量状况可能较优于莱州湾、辽东湾.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态质量状况;人为干扰;渤海湾

来源出版物:环境科学学报,2013,(5): 1458-1466

被引频次:10

景观湿地夏季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关系

孙志强,施心路,徐琳琳,等

摘要:2011年夏季(6—8月)对杭州市境内一景观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采样,共得原生动物样品21个.利用浮游生物研究方法对该湿地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特征、优势种分布、指示种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该特征性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与水质变动之间的关系.共鉴定原生动物84种,隶属于3纲45属,其中鞭毛虫纲61种,纤毛虫纲14种,肉足虫纲9种.优势种主要为隐滴虫(Cryptomonas)和眼虫(Euglena),均属于鞭毛虫纲;污染性指示种及Margalef等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水质呈中度污染状态;在原生动物功能类群中,光合自养者最多,腐生者、杂食者和捕食者相对较少;主要理化指标中TN、TP和COD含量均较高,且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是造成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综合评价结果揭示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体目前仍处于中度污染状况.研究对湿地水域的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参考对策.

关键词:景观湿地;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水质监测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2013,(2): 290-299

被引频次:8

鄱阳湖沙湖越冬白鹤的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和水深的关系

吴建东,李凤山,James Burnham,等

摘要:为了摸清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食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的资源状况和水深对白鹤活动的影响,于 1999—2010年期间,对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湖越冬的白鹤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刺苦草块茎和水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沙湖设置固定植物样线,每隔50~100 m记录刺苦草及其块茎的数量和生物量,在视野能覆盖整个沙湖的制高点,定点观测白鹤的数量、分布和白鹤所处的水深.在这12 a越冬期间,沙湖白鹤的多年总平均数量为46只,其中2002年、2006年和2009年冬季超过90只.11月至翌年1月是白鹤在沙湖比较稳定的时期,超过50只,其中12月是白鹤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120只.白鹤在沙湖的中部偏南地带活动,北部和南端的数量很少.从栖息的植被带来看,白鹤几乎全部在以苦草(Vallisneria spp.)和眼子菜(Potamogeton spp.)为优势沉水植物的区域活动.沙湖刺苦草块茎的平均干重为5.92 g/m2,2005年、2006年和2008年的干重接近或者超过12 g/m2,2010年最少,仅为0.10 g/m2.在1999—2010年期间,沙湖白鹤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不相关,隆冬12月至翌年1月的白鹤平均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的相关系数为r=0.231.在沙湖,有58.15%的白鹤在水深为5~27 cm的环境中活动;其次,有30.63%的白鹤是在水深为40~45 cm的环境中活动.而没有白鹤在旱地和水深及至腹部(46~50 cm)的环境中活动.2010年鄱阳湖特大洪水对白鹤的影响比较大,发现有白鹤到草地上觅食的现象.

关键词:白鹤;数量;食物;刺苦草;水深;鄱阳湖;沙湖

来源出版物:湿地科学,2013,(3): 305-312

被引频次:7

上升流和水团对浙江中部近海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

孙鲁峰,柯昶,徐兆礼,等

摘要: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中部近海上升流海域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上升流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64种,桡足类占主要优势,包括5个生态类群,分别是暖温带近海种、暖温带外海种、亚热带近海种、亚热带外海种和热带大洋种.在种类数组成上,春季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夏季则是亚热带近海种和亚热带外海种居多,秋季也是亚热带种居多,其中夏季暖温带种种类数要高于春季和秋季,这一现象与同时期东黄海沿海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将一些在海洋底部度夏的暖温种带至海洋表面造成的.此外,3个季节生态类群都是以近海种为主,表明沿岸流是影响这一海域的最主要的水团.在丰度组成上,4月暖温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98.79%,7月暖温带近海种也是组成丰度的重要部分,10月则是亚热带近海种丰度最高.丰度组成所反映的规律与种类数组成规律一致.上升流的存在导致夏季近海暖温带种大量出现,是影响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组成的重要因素;受长江径流和椒江径流的影响,近海种成为主要生态类群,是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

关键词:上升流;浮游动物;生态类群;暖温种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13,(6): 1811-1821

昆虫学

被引频次:6

昆虫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刘丽萍,奚耕思,王芳,等

摘要: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又名酪氨酸酶,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体内的铜离子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酚氧化酶可把单酚羟化成二酚(如多巴),接着二酚被氧化成醌,在非酶促反应条件下,醌形成的最终产物是黑色素.生成的黑色素对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酚氧化酶一般以无活性的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PO)形式存在于昆虫的血淋巴中.从昆虫酚氧化酶的结构、分布、活化的分子机制和功能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酚氧化酶;酚氧化酶原;黑色素

来源出版物:果树学报,2013,(4): 383-387

被引频次:5

昆虫的生态服务功能

欧阳芳,赵紫华,戈峰,等

摘要:昆虫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物种,在传粉、生物控制、物质分解与资源供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昆虫类群在生态系统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作用,以及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收益,包括有形收益的产品和无形收益的服务.它主要包括昆虫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4种服务类型,体现在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条件价值和存在价值4个方面.基于昆虫类群在传粉、生物控制、物质分解与资源供给等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满足人类需求做出重大的贡献,本文阐述了昆虫生态服务功能概念、类型,讨论了昆虫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服务功能;人类福祉;昆虫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来源出版物:应用昆虫学报,2013,(2): 305-310

被引频次:5

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昆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张棋麟,袁明龙

摘要:新一代测序技术具有快速、高通量和低成本的特点,为"组学"研究带来了新方法、新方案,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前生物学的研究模式.近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极大促进了昆虫特别是无参考基因组信息昆虫的转录组学研究.自2008年至今,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已对7个目的 68种昆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其中由我国学者完成了6个目的 22种昆虫的转录组测序.目前,昆虫转录组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为全面揭示昆虫生命活动中相关基因功能、系统发生与进化以及昆虫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等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了当前昆虫转录组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分析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讨论了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开展昆虫转录组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如研究对象相对局限、测序准确性不够高等不足,并指出开展昆虫转录组学研究时需充分思考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策略,评估性价比,以及开发转录组信息高效利用的方法等.作者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侧重于:(1)大规模开展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昆虫转录组学研究,特别是对其他目以及独特生态环境中的代表性昆虫应予以重点关注;(2)开发昆虫转录组数据存储及分析的软硬件;(3)合理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研究昆虫转录组并充分挖掘已测昆虫转录组中的遗传信息.

关键词:昆虫;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基因发掘;功能鉴定;基因表达

来源出版物:昆虫学报,2013,(12): 1489-1508

被引频次:4

中国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MACROPHYA KOREANA亚种团两新种(膜翅目;叶蜂科)

魏美才,徐翊,李泽建

摘要:讨论了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的亚种团分类,简要分析了欧亚大陆和日本分布的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种类状况.记述了采自中国的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2新种:大别山钩瓣叶蜂Macrophya dabieshanica WeietXu,sp. nov . 和刘氏钩瓣叶蜂Macrophya liui Weiet Li,sp. nov..新种均隶属于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的M.koreana亚种团;编制了红足种团M.koreana亚种团已知种类检索表.建立狭片种团M.montana group新群,包括5个欧洲种类:M.diaphenia Benson1968,M.postica(Brulle,1832),M.rufipes(L.,1758),M.superba Tischbein,1852和M.diversipes(Schrank,1782).

关键词:膜翅目;叶蜂科;钩瓣叶蜂属;红足种团;新种;中国

来源出版物:动物分类学报,2013,(2): 328-334

被引频次:3

斜纹夜蛾抗药性研究进展

桑松,王政,齐江卫,等

摘要: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食性杂,分布广,危害重,已对各类常见杀虫剂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以及多种作用机制独特的新型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本文主要对斜纹夜蛾的抗药性现状,抗性机理、抗性遗传、交互抗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文献报道的基于抗性治理的斜纹夜蛾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斜纹夜蛾;抗药性现状;抗性机理;抗性遗传;抗性治理

来源出版物:环境昆虫学报,2013,(6): 808-814

人类学

被引频次:6

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全基因组范围研究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新技术

梁芳,徐柯,龚朝建,等

摘要: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是近年来新兴的将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与深度测序技术相结合,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DNA结合蛋白结合位点、组蛋白修饰、核小体定位和DNA甲基化的高通量技术.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的大力推动下,ChIP-seq提供了一种相对于ChIP-chip高分辨率、低噪音、高覆盖率的研究方法.随着测序成本的降低,ChIP-seq逐步成为研究基因调控和表观遗传机制的一种常用手段.本文就该技术的最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ChIP-seq数据分析过程及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

关键词:ChIP-seq;新一代测序技术;基因调控;表观遗传学;数据分析

来源出版物: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3): 216-227

被引频次:4

30个插入/缺失多态性位点在中国广东汉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

洪丽,王小广,刘素娟,等

摘要:目的:调查Investigator DIPplex体系包含的30个插入/缺失多态性(Indel)位点在中国广东汉族人群中的群体遗传学数据,评估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采集300名广东汉族无关个体(150名男性,150名女性)外周血样,提取样本DNA,采用Investigator DIPplex体系对HLD77等30个Indel位点进行复合扩增,阵列毛细管电泳进行扩增产物分离,GeneMapper ID-X v1.2软件进行基因分型,使用相关统计软件计算常用法医学参数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及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的检验.结果:30个Indel位点在广东汉族人群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经Bonferroni法校正后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各位点平均杂合度(Ho)为0.406,平均个体识别力(DP)为0.5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20,累积个体识别率(TDP)为0.99999999998.30个Indel位点的三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CPEtri)为0.994748,二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CPEduo)为0.942342.结论:Investigator DIPplex试剂盒中包含的30个Indel位点在广东汉族人群中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态性,可独立用于法医实践中的个体识别,在STR存在突变等特殊亲子鉴定案件中也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检测体系.

关键词:法医遗传学;Investigator DIPplex;插入/缺失多态性;广东汉族人群

来源出版物: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2): 299-304

被引频次:3

安徽滁州汉族成人围度特征的研究

荣文国,郑连斌,宇克莉,等

摘要:应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安徽滁州地区694例汉族成人的12项围度值,包括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少数民族族群和部分汉族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安徽滁州地区城市汉族男性的围度值均高于乡村男性,除前臂围外,城市男性与乡村男性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女性除头围和大腿围外,其他围度值均高于乡村女性,在头围、颈围、前臂围和上臂最大围方面,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安徽虽地处偏南,但根据聚类分析,安徽汉族与我国北方众多族群一样,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关键词:围度;活体测量;聚类分析;安徽;汉族

来源出版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88-93

被引频次:3

拉萨地区藏族人群KIR基因多态性研究

周琼秀,王珏,宋宁,等

摘要:目的了解拉萨地区藏族人群16个KIR基因的多态性.方法从拉萨无偿献血者中选取224名拉萨地区藏族健康自愿者,采用多重PCR-SSP方法进行KIR基因检测.根据http://www.allelefrequencies.net/中的ID号命名基因型和单体型组成.结果在拉萨地区藏族人群中,框架基因KIR3DL2、3DL3、2DL4和3DP1存在于所有个体;较为常见KIR基因有3DL1、2DL1、2DL3、2DP1和2DS4,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8363、0.9057、0.8842、0.9057和0.8103;频率较低的基因有KIR2DS1、2DS2、2DS3、2DS5、3DS1、2DL2和2DL5,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2010,0.134 0,0.064 6,0.1708,0.1955,0.1314,0.2151;共发现20种KIR基因型,其中以ID号为1和2的基因型最为常见,频率为52.68%和15.63%.结论拉萨地区藏族人群KIR基因分布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之间较一致.

关键词: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拉萨地区藏族;基因频率;基因型

来源出版物:中国输血杂志,2013,(4): 332-335

被引频次:2

北京汉族群体30个常染色体InDel位点群体遗传学及法医学研究

百茹峰,姜立喆,张中,等

摘要:为了调查30个InDel位点在中国北京汉族人群中的群体遗传学数据,并评估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文章采集210名北京汉族无关健康个体外周血样,提取样本DNA,采用Investigator DIPplex体系对HLD77等30个InDel位点进行复合扩增,ABI3130 XL遗传分析仪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常用法医学参数,分析群体遗传差异.经Bonferroni校正,30个InDel位点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位点DP值为0.2690~0.6330,累积个体识别力(TDP)为0.999999999985;三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CPEtrio)为0.98771049,二联体累积非父排除率(CPEduo)为0.94579456.32例STR基因座发生突变的家系样本调查证实上述InDel位点未发现突变.结果表明,Investigator DIPplex试剂盒中包含的30个InDel位点在北京汉族群体中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态性,在STR存在突变及微量DNA检材等特殊检案中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检测体系.

关键词:插入缺失多态性;Investigator DIPplex;基因多态性;法医学

来源出版物:遗传,2013,(12): 1368-1376

(责任编辑姚玉琴)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