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常态下乐清经济发展新动力
2015-01-30黄晓忠
黄晓忠
打造新常态下乐清经济发展新动力
黄晓忠
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乐清在“新常态”下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实现赶超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凸显和释放,使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经济“新常态”。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一批支持创业创新的政策陆续出台,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了新的时代。乐清处在改革开放先行区域内,受经济“新常态”影响更为明显:全市GDP增速由“十二五”初期的10.2%最低降至5.5%,虽近两年来已有所回暖,但双位数增长难以再现;资源要素总量先天不足,征地、用地困难现象突出,互保联保、民间非法集资等问题频发,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不少乐清企业因错误判断行业前景而导致经营失败,如江南矿业、东方造船、沪洋电气等。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乐清在“新常态”下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实现赶超发展的重要途径。
乐清的优势
具备一定“双创”经验和群众基础。“温州模式”是最早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模式。乐清作为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沿海平原地区开始“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小型、家庭工业,几经变迁发展壮大,积累丰富经验和资本,走出了正泰、德力西、天正等众多知名民企。这段历史和切身感受使乐清群众对“双创”理念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使我们在鼓励和推进“双创”工作上具备了先天优势。
本地企业数量庞大。据统计,2014年乐清新增企业5042家,同比增长34.7%,注册资本145.23亿元,同比增长84.89%;全年“个转企”4293家,其中个体户转公司制企业3071户,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市第一。目前全市企业总数已达到31973户,数量总数突破了3万家。如此数量庞大的本地企业将成为各级政府推出“双创”政策的受益方,而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更能促发“双创”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环境倒逼迈向“双创”。一方面乐清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足,使企业不得不打破传统经营模式,越来越重视创新。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高出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速6个百分点,占科技经费投入55.4%。另一方面乐清产业水平偏低、同质性过高的现状,促使创业者更多向新产业、新模式探索,生命健康、网络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
本地政府有力推进。乐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创”工作,除了落实国家层级推出的“双创”政策外,特别出台了乐清“一六五”产业发展计划,陆续印发了《2015年市直属有关单位支持乐商创业创新促进乐清发展工作目标任务》《关于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驻乐清“千人计划”产业园创业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乐清市科技企业贷款保证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重点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解决小微企业生产空间难题,积极建设温州“千人计划”乐清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海洋经济科技产业孵化园,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进入乐清。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入选省“千人计划”、8人入选温州市“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已签约高新科技项目3个,正在洽谈的新兴产业项目6个,为温州唯一被列入第一批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的县(市、区)。
四大因素制约发展
高素质技术人才较少,缺乏合理的引培体系。根据相关统计,2014年,全市仅有177家规上工业企业办有科技机构(184个),占总数的16.3%,机构人员合计8202人,其中博士和硕士分别仅占0.77%和4.19%。而且存在队伍结构欠佳,人员年龄偏高等问题。人才引培上尚有不足:乐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品位偏低,企业招引的外来人才留不住。人才培养困难,只有7所中等职业学校,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企业培养积极性不高,而政府培训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基本没有。
创新内容和水平有限,缺少相关服务中介。乐清市201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3.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项目方面最多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共635项,造成研发产业和方向比较单一;科技含量较高的论文或专著和发明专利合计仅占全部R&D项目的4.2%。根据乐清科技局2014年专利数据库分析:在目录库中明确标注有专利代理机构的申请件2181件,其中由北京专利代理中介办理的达1147件,占全部代理量的52.6%。
创新资源面临外迁压力,存在生产要素分化。近年来,乐清不少优质企业外迁,主要以外建分公司、研发、生产基地等形式外迁。全市至少有上千家企业进行了部分迁移,一些知名企业也都有外迁现象,如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原有传统产业占有了大量资金、人才要素,以及近几年因“两链”(担保链,企业资金链)出现的一系列欠债案件与纠纷,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使刚刚起步的创业创新者的资源难以保证,在乐清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毕业的43家民企中有二成以上因缺乏支持而外迁。
知识产权屡受侵害,地方保护仍有存在。2012年至2014年,乐清法院共审结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近200多件。在保护知识产业权方面,企业也做出不少努力,但由于现有法律因素,企业虽赢得胜诉但补偿仍然偏低。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也导致侵权者肆无忌惮;更甚者在部分外省(市)因地方保护主义而不受理、拖延知识产权案件,导致诉讼无路。
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引进培养人才,打造企业创新团队。短期内要加强人才引进,较快改善高端人才缺乏的现状。在《关于实施雁荡英才计划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基础上,强化本地人才管理方式,发挥乐清在外人才优势,建立人才智囊库。利用互联网、数据云等技术,为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拓宽创新力的引进渠道和方式。人才培养仍是加快产业创新建设的根本,要整合现有的职校、企业、政府三方资源,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出资、职校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与外地高等院校合作,加强院校项目建设,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同参与重点领域共性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比例,设立产学研合作、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培养一批研发能力强的创新团队。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强化双创扶持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通过合理的财税优惠,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等政策,提高对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风投基金制度,降低和分散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技术创新风险和资金不足。优化高新技术项目、技改项目的审批和政府服务,建立项目申报考评机制,建立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沟通机制,谋划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品的“绿色通道”,支持列入本市政府采购项目库,鼓励企业参加德国汉诺威工博会、广交会等各类展销会,为企业产品的创新提供市场和展示渠道。
促进创新产业集聚,打造众创空间平台。发挥正泰、德力西、金龙机电等知名企业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上下产业链为纽带,在低效地再利用的基础上谋划建设产业创新创业小微园。鼓励研发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企业按照产业分类进行合理集聚,结合镇(街道)现有优势和布局,形成特色显明、联动互补的创新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宽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巴度电商孵化园、丼树艺术中心等众创空间平台的承载能力,引导各类创业孵化器引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创新资源,鼓励更多创业者、小微企业进入平台孵化成长,并针对平台毕业企业的实际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后续工作,帮助毕业企业进入省级园区、集聚区等高层平台,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优化资源要素供给,吸引创新企业回流。切实落实三改一拆、腾笼换鸟等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支持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外迁,完善乐清的电网、水网、路网、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乐清资源要素存量;进一步提升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加强对接“互联网+”、“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推动资源要素倾斜本地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争取留住优质企业的优势项目和研发机构,保障本市产业创新能力。结合零土地指标招商、投融资模式创新等工作,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小微企业研发专项等创业创新基金,拓宽创新项目招引政策和渠道,充分发挥乐清在物流网络、民间资本、信息设施、在外乐商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乐清市对新兴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吸引力,吸引外迁的创新企业回流,进一步提升乐清产业创新能力。
拓展城乡创业渠道,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结合城乡区域特点,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协作创业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联盟。加强城乡基层创业人员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跨区域创业转移接续制度。鼓励龙头企业结合乡村特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拓展乡村信息资源、物流仓储等技术和服务网络,为基层创业提供支撑,推动农村依托互联网创业。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完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作者为乐清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